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1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2067383/9787802067387
条形码:97878020673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外名著榜中榜,六角丛书
内容简介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于1922年发表。《我的大学》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作品中的阿廖沙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去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做过许多工作,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等。工作之余,就勤奋自学,参加各种活动,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就这样,他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以及日积月累的丰富生活素材,他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一个世界著名的大作家。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伟大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在这些作品中,高尔基根据早年的生活经历,真实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全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表现了一代新人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崇高理想。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十月革命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译者简介:
张小川,男,生于1941年9月。曾长期从事高校俄语教学工作,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外语学院党委委员、湖南省语言协会俄语分会副会长。译文和译作:《友谊》、《我的大学》、《当代英雄》、《索菲娅传》、《克雷斯佩尔顾问》、《空房子》、《亚塔尔宫》、《城堡》、《美与善的通信》、《归心》、《这一切对我是那么亲切、珍贵》、《未能如愿的爱》、《球小学问大》、《南斯拉夫的经济合同》、《吸除海上石油新技术》等;论文:《浅谈俄语对应词》、《俄语教学随感》、《谈谈He(He-)的书写规则》、《俄语同音异义词》、《俄语句法同音异义现象初探》、《俄语同音异义词的运用及其修辞功能》、《俄语精读课的词汇教学》等。
编辑推荐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三部曲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小说是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
德国作家卢森堡指出:“只有读过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人,才能正确地评价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本书的全译本由著名翻译家张小川根据俄文版《我的大学》翻译。
序言 高尔基(1868-1936)——世界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全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为阿列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匠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十分坎坷,他四岁丧父,后随母亲去外祖父家度日,十一岁时,母亲去世,不久外祖父家破产,他无法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他便离开了外祖父家,开始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还做过搬运工、面包师,干过铁路工人、看门人、园丁等,可以说人世间最下层的活计他几乎都做过,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和艰辛。五年后,即1884年,16岁的高尔基去了喀山,想圆上大学的梦,然而梦想破灭。此后,他不得不住进“大杂院”,卖苦力,与流浪汉、形形色色的小市民接触交往,与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一面学习维持生活的本领,一面学习各种知识,一面苦研书本,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他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觉悟,也使他明白了很多革命道理,增长了阶级意识,最终投身到革命运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前途。
1892年,为了生活,他开始写作,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作家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后期。
早期为童年和少年期,在这一时期内,作家的生活十分艰辛,父亲去世后,他一直生活在外祖父家,外祖母十分疼爱他,经常给他讲故事听,因此,年幼的高尔基积累了许多故事素材,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作品多为短篇体裁的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故事内容主要以外祖母讲的故事为主线展开,作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是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利益献身的英雄人物;具有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有一些,如:《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等,作品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完成了《福玛高尔杰耶夫》、《三人》两部中篇小说的创作,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发表了散文诗《海燕之歌》,此作品充满革命激情,渴望暴风雨般的革命早日到来,《海燕之歌》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以后又陆续写出了不少作品,有剧本、政论文、小说等等。
作家的中期生活和创作主要在国外。1906年初,高尔基来到了美国,后又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在卡普里岛。在美期间,他完成了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的写作。两部作品中,作家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这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1907年5月,高尔基和列宁一起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此后的几年里,他创作了《没用人的一生》、《夏天》等多部中篇小说,写了《最后一代》等多部剧本以及《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等一批优秀作品。
作家的后期生活和创作主要是在国内。1913年底,高尔基回到了俄国,住在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1918至1921年期间,他积极投入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倡议并亲自主持创办多种杂志,组建新的文化队伍,成立世界文学出版社。1921年夏天,出国治病休养,直到1928年基本上就住在意大利索伦托。在此期间,俄国的少年儿童非常关心他们的大朋友高尔基的生活和健康,他们给高尔基写信,问候他,祝愿他早日康复,并希望高尔基能为他们写一些他们喜欢的童话故事,有的还希望高尔基寄给他们外国邮票,高尔基均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写故事,寄邮票和明信片,还给孩子们提有益的建议等。如今,在俄罗斯档案馆尚保存着几百封高尔基写给孩子们的信。除此以外,高尔基在索伦托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还努力写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这些作品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真理。1924至192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8年回国后,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1931年定居莫斯科。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于1922年发表。《我的大学》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作品中的阿廖沙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去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做过许多工作,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等。工作之余,就勤奋自学,参加各种活动,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就这样,他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以及日积月累的丰富生活素材,他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一个世界著名的大作家。《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本部作品也成为中学生所喜爱的文学经典名著之一。
高尔基,这位前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也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种种体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政论、特写、回忆录、童话故事等等,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
文摘 插图:

就这样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了,不管怎么说也算圆了上大学这个梦。
使我产生上大学念书这个念头的是一个名叫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中学生。他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小伙子,还是个美男子,长着一双女人才有的妩媚动人的眼睛。他住在我们那幢房子的阁楼上,他经常看到我手里拿着一本书。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我们就认识了,很快叶夫列伊诺夫就说服了我,并开始让我相信一点,那就是我对科学有着异乎寻常的才能。
“您生来就是为科学服务的。”他甩动着他那极好看的浓密的长头发对我说。
我当时还不知道,就是家兔也能为科学服务。而叶夫列伊诺夫十分热心地对我说,大学里需要的正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自然,我们多少也谈到了米哈依尔罗蒙诺索夫的事情。叶夫列伊诺夫说,我去喀山可以住在他家里,在那里过完秋天和冬天,并读完中学教程,“随便”应付一下什么考试,就可得到大学提供的助学金,再过四五年,我就会成为一个“学者”。在他看来,一切都很简单,因为叶夫列伊诺夫还只有十九岁,他有一副热心肠,是个极善良的人。
他考完试后就回家了。过了一两个星期,我也动身了。
外婆在送我时劝我说:
“你呀,别再对人发脾气了,你总是发脾气,变得那么严厉、傲慢!这全是跟你外公学的,你没见他是个啥下场?这个可怜的老头子,他活呀活呀,最后却变成了个老傻瓜!你要记住:上帝是不会责备人的,只有魔鬼才会多嘴多舌!再见吧!唉……”
她擦掉她那肌肉松弛褐色面颊上的几滴眼泪,接着对我说:
“我们再也见不着了,你走了,远走高飞了,而我也活不了多久了……”
近几年来,我总是不断地离开我这个好心的外婆,简直很少见到她。这时,我突然感到心里十分难受,因为我可能再也见不到我这个骨肉相连、细心照料我的亲人了。
我站在船尾,一直望着她。她伫立在码头边,一只手在胸口画着十字,另一只手则用她那条旧披巾的一角擦着自己的脸,擦着她那双总是对人闪烁着无限慈爱光芒的乌黑的眼睛。
我就这样来到了这个一半是俄罗斯人一半是鞑靼人居住的城市,住在一所窄小的平房里。房子孤零零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冈上,在一条狭窄而偏僻的街道尽头。它的一边是火灾后留下的一片废墟,废墟地里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野草。在茂密的苦艾、牛蒡、团酸模(一种植物)的杂草丛里,在接骨木的灌木丛里,凸现出一堆大火焚烧后的砖瓦建筑物的残迹。建筑物下面有一个很大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