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

发布时间: 2010-03-21 04:05:51 作者:

 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301153619/9787301153611
条形码:97873011536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哲学丛书

内容简介 《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是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大家为一般读者撰写的易读之作。 正如秦汉赫赫的战功、强大的制度、宏伟壮观的陵墓遗存吸引了普通人的好奇一样,秦汉的政治、制度、军事也持续吸引着学界的关注。然而,关于两汉时期的宗教和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正是《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要探讨的。
作者在《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中细腻地描述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宇宙运行的好奇、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对仙境的渴望、对来生的重视、对迷信和巫占的依赖与批评。围绕着这些主题,形成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神祗、理性等几个主要的取向。
虽然作者对整个汉代精神世界的描述并没有面面俱到,但提纲挈领的结构依然令人印象清晰而深刻。
作者简介 鲁惟一,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出生于1922年,就学于剑桥的波西学院和牛津的马格达伦学院。1951年凭借其对中国汉代历史的杰出研究获得了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的最高荣誉奖,1963年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剑桥大学执教,直到1990年退休。
编辑推荐 《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总序
中文版序

哈基特版序
导言
第一章 心灵的四种态度
第二章 诸神
第三章 来生
第四章 自然的秩序
第五章 宇宙和天的形状
第六章 大地及其生物
第七章 变化的周期
第八章 征兆和奇迹
第九章 占卜和启示
第十章 巫师和灵媒
第十一章 丧葬仪式
第十二章 帝国的祭仪
第十三章 皇权
第十四章 政府的目的
第十五章 对人的管理
第十六章 经典
深入阅读所需参考文献和注释
术语表
索引
译后记
……
序言 对于一个在欧洲的历史、文学和哲学传统中接受教育的西方人来说,胆敢撰写关于中国汉代知识发展的论著似乎有些冒险。我唯一能够提出的理由是,有见于人们在20世纪一直对中国以往的历史抱有兴趣,我才通过描述存在或形成于早期帝国统治阶段的某些信仰、理想和思想方式,来尽力回应这种显而易见的需求。在为大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在出席有关中国文明的多种学科的学者和研究者所举办的研讨会时,为了让他们获得简便的信息资源,并给西方读者提供便利,这一工作的必要性变得越发明显。这些人是专门研究诸如中国的艺术史、哲学、考古学或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无论他们研究的是中国的古代还是近现代。他们显然需要某种方法把自己的研究专题置于其所在的丰富背景中。
20世纪后半叶,一种了解中国历史的迥异于以往的新途径出现了。在此之前,大多数研究中国的非常著名的欧美学者只是关注两个方面中的一方面。一方面,在受到来自中国老师的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被教导说,首先是孔子和他的信徒们的教训以及虔诚地保存这些教训的早期文本塑造了中国的文明。因此,西方人接受了阅读《论语》或《诗经》的教育,并把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导向和集中于前帝国时期的周王朝和《春秋》。
文摘 第一章 心灵的四种态度
汉代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汉代祠庙中遵循的仪规以及贯穿汉代神话的主题,反映了一些体现中国人精神和心灵的基本态度和观念。这些态度和观念部分地源于在一个易变的世界中对不变的寻求。汉代人所深切关注的是维持那些自然周期的永恒运转,天地万物由此而生,由此而存;同时,他们希望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来顺应这些周期。汉代人有一种共识,认为不可见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的命运,人可以与这些力量进行交流,从而致福避祸。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在神圣的和世俗的领域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分,天地之生物与人类都被看做同一个世界的成员。同样地,在宗教的与知识的范畴之间,也没有西方人业已接受的那种严格的分别。因为在秦汉时期,精神与心智是相互补充的,科学观测或哲学思考的结果决不会与信仰、希望以及对神秘的畏惧相疏离。
困扰汉代人心灵的主要问题很可能与其他文化,如以色列人或希腊人所面临的问题相差无几。他们关心上界力量的本质,以及它们能否被识别、接触和膜拜。中国人渴望确定人死之后的命运,以及保障其来生福祉的最佳途径。有些人试图了解人类置身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范围及其运行模式;或者,他们追问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有些人试图避免看不见的邪恶影响的最恶劣结果,另一些人则想方设法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些人追问如何才能改善人类行为的准则,另一些人则探求怎样能够将权力以最佳的方式转化为施政的合法工具。
后记 本书作者鲁惟一教授是当今国际知名的英国汉学家,撰有多种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著述,其中如《汉代行政记录》(Records of Han Administration,于振波、车今花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及其主编《中国古代典籍导读》(Early Chinese Texts:a Bibliographical Guide,李学勤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与崔瑞德—enis Twitchett)合编的《剑桥中国秦汉史》(The Cambridge Histor of China Volume Ⅰ:the Ch'in and Han Empires,221 B.C.-A.D.22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等,也是中国学者了解较多的名著。尽管作者在原序中谦逊地说本书是为非专业读者而写,但作为一部关于汉代思想源流的著作,本书在材料的选择和观点的论述上其实多有独到之处;当然,其间具体得失,读者自可识之,译者就不在此置评了。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与《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关系殊为密切,读者不妨将两书参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重要术语和专名的翻译,除了依据常用工具书之外,也较多地参考了《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原文及其中译本。此外,由于本书作者是西方人,其原本所面向的对象主要也是西方或英语读者,所以书中使用的材料来源及相关研究成果多有非中国读者所能熟知或获得者,尽管原书附有各章注释和术语表;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酌情添加了译注,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中国读者了解相关材料和问题提供背景知识或线索,并指出原书中的一些错误。还有,中译本中提到的本书页码是指原书页码,即中译本边码。
读书人网 >儿童/青少年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