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
ISBN:7806337318
条形码:97878063373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湖全书
内容简介 《西溪(西湖全书)》是《西湖全书》之一,读者将吟味到西溪无究无尽的魅力。《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怀芳香浓溢的醉醪。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的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
编辑推荐 《西溪(西湖全书)》讲述了:未来的西溪将建成江南著名的城市湿地公园。公园内共分七个区块:蒋村旅游休闲园、生态农业观光景区、民族文化与植物游览区、度假野营景区、西溪水乡文化区、生态保护培育区。规划总面积14平方公里。开发后的景区将保留当地的原始风貌、民俗风情、森林湿地,具仃水乡独特的风景。那时的西溪将是“声名卓著的田园水乡,怀旧思占的梦幻旅游地,健康、明媚、充满活力的森林湿地,长江三角洲的绿洲”。现在就随着《西溪(西湖全书)》,去欣赏那里迷人的风景吧!
目录
前言/1
西溪地理/1
西溪兴衰/7
西溪梵韵/21
秋雪庵月下观芦花/22
曲水庵云起面前峰/33
交芦庵参透交芦义/49
烟水庵老柏话沧桑/54
大善读书福胜庵/58
鸟窠来去是一同/64
昙翼诵经法华寺/68
千年古刹说永兴/76
花坞山深心地凉/82
佛慧晚钟韵偏幽/88
大苏林原是旧将台/94
西溪雅韵/99
高宗口敕教留下/100
苟子读书在西溪/106
吴药师钓游蒹葭里/110
周庆云重振秋雪庵/118
词客圣地“两浙祠”/126
风雅名士“二公祠”/130
王樨登西溪听“无生”/135
南漳子相逢两“晴川”/140
御笔“竹窗”道士奇/145
梅竹山庄怀次白/148
横山草堂吊元祚/156
雪庄渔唱忆文述/163
功成身退话杨圩/168
汪庄曾驻水云踪/172
河渚芦花胜似雪/181
丁氏兄弟守孝风木庵/188
邹家弟兄泊庵谱深情/196
冯梦祯缘结永兴寺/202
大观园原型可能是洪园/206
秦亭山到底姓哪秦/211
鲜于枢终老于西溪/214
卫匡国埋骨西溪地/222
后记/226
……
序言 前段时间,我一直游走在西溪的历史里:与西溪的风云对话:与两溪的梵宇对话;与西溪的过往人物对话;与西溪的山山水水对话,几乎忘了令夕是何夕了。
我对西溪的历史作了短暂的重温,这种重温让我感动与欣慰。我想我是热爱西溪的,否则,我不会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湿润了双眼。对历史卜那些为西溪文化作出再要贡献的人,我都会在写他们之前,沐于焚香,默默鞠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又怎能知道西溪的旧事佚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又怎能知道曾经的西溪是如何的迷人;如果没有他们,我又凭什么来撰写这本书呢!我想在我鞠躬时轻声地告诉他们:两溪将不再是原来那个两溪了,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我怕他们的英魂找不剑熟悉的地方,就借此文告诉他们,愿他们能够顺利地找剑他们曾经的家同。
未来的西溪将建成江南著名的城市湿地公园。公园内共分七个区块:蒋村旅游休闲园、生态农业观光景区、民族文化与植物游览区、度假野营景区、西溪水乡文化区、生态保护培育区。规划总面积14平方公里。开发后的景区将保留当地的原始风貌、民俗风情、森林湿地,具仃水乡独特的风景。那时的西溪将是“声名卓著的田园水乡,怀旧思占的梦幻旅游地,健康、明媚、充满活力的森林湿地,长江三角洲的绿洲”。
杭州市政府投入40亿元人民币拯救有“杭州之肺”美称的西溪湿地,全力打造第二个“西湖”。《西溪湿地旅游总体规划》中西溪的总体格局框架为“三区一廊三带”。“三区”指的是: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巾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其中东部、两部以全封闭的形式保护和培育现有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鱼类、鸟类等多种生物自然生长的天常,不对外开放。中部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比较丰富,水乡小镇也集中在这一带,故将对外开放的景点设在这一块。“一廊”指的是:在保护区外建一条椭网形的林木绿色长廊,便于游客散步观赏周围的景色;“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沿山河与五常港将建造一条隔离景观带,用来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
未来的西溪还将以南漳湖、秋雪庵、曲水庵为巾心,恢复“秋雪八景” 、“曲水庵”、“交芦庵”等景点。可以想象,那时候的西溪,将会重现“ 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美好景观。另外,在西溪开设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同时,还将开设水乡集市与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在游览区内,每天都有划龙舟和武术表演。
旧时的西溪曾是许多文人的向往之地啊!古代的就不用说了,即便像梁启超、郁达大、徐志摩等这样的近代文人名士也非常留恋西溪。郁达夫的那篇《晴雨的西溪》已成了后人写西溪时必引的章节;梁启超的《写西溪联句碑》曾经轰动一时,后来不知去向,近日已在西溪被人发现。最有意思的要数徐忐摩的那首在异乡客地作的关于两溪的诗了,题目叫做《两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前面儿行写道: 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 在这秋月下的芦田; 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 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这秋月是纷飞的碎玉, 芦田是神仙的别殿; 我弄一弄芦管的幽乐—— 我映倒在秋雪庵前。
我先吹我心中的欢喜—— 清风吹露芦雪的酥胸; 我再弄我欢喜的心机—— 芦田中见万点的飞莹。
多美的回忆啊!惜乎他话锋一转,说: 我记起了人生的惆怅, 中怀不禁一阵的凄迷; 韵笛中也听出了新来凄凉—— 近水问有断续的蛙声。
这时候芦雪在明月下翻舞, 我暗地里思量人生的奥妙; 我正想谱一折人生的新歌, 呵,那芦笛(碎了)再不成音调! 如果徐志摩还在人世的话,他人生的新歌一定已谱有曲了。那管芦笛定能吹出更好听的曲子。现今的西溪正在谱写新曲,待到西溪重光的时候,徐先生若能看到,他住泉下不知会有多少怀念呢!重光了的西溪非常诱人。那时候的西溪将辟有水陆两路,任凭游客自己挑选。如若选择陆路,可以骑着车了,慢悠悠地环游西溪,饱览西溪风光;如是选择了水路,那么完全可以悠闲地坐存船中赏景。暮冬初春时节观赏梅花;夏末初秋时节观赏芦花。初夏时节游西溪,白天可以坐在船中赏花观景,或悬线垂钓,徜徉在水乡泽围,中午去吃农家菜。夜幕降临之时,夜戏开场,看完戏文之后,在一片蛙声之中荡舟同城,要有多少诗意就有多少诗意!要有多惬意就多惬意!历史曾经有过的“河渚芦化”、“西溪探梅”等景点的恢复,将大大地唤醒沉潜在人们心底的自然情愫。届时,人们可以在西溪采桑叶,学养蚕,摘柿子,采杨梅,挖竹笋,钓鱼,赏月,还可以悠闲地躺在休闲椅上观云淡天高。
不忍轻易地送走往日的西溪,那曾是我心底里如缕不绝的牵挂。闭上眼,我就能感觉到占时候的西溪那副清幽模样;闭上眼,我就能感觉到曾经在西溪待过的所有占人知足与宁静的表情,就连如今垂钓于西溪的现代人,他们的脸上也充满了少有的宁静与安详。有一次我去西溪采风,途中见有两人静静地垂钓,那副逸出尘外的悠闲状态让我顿生艳羡之心,信手写下了《游西溪观垂钓者有感》一诗: 西溪自古广传闻,隐逸尤宜握管人。
我本前生西溪客,如今犹望伴垂纶。
其实,这种向隐之心,古今文人都有。令人曾有才先生的《青玉案西溪地》一词日: 西湖游罢西溪去,沐香雪,轻灵絮。自古谁知花解语, 清流九曲,绿洲棋布,梦绕魂牵处。
众香国里梅花著, 环抱群山借舟路。何处闲情添野趣,八方芦荡,四时白鹭, 凤竹千千树。
谁不想“岸上寻诗踏桂香,船中摄影对梅庄”呢?可以说,这种比起往日的西溪更具幽情诗意的日子不远了,数一数指头便能盼到。那时候的西溪,无沦在你的梦里还是梦外,都会有梅花芦雪般的美景。清风明月,尽在蒹葭深处。
后记 2004年2月8日,西溪文化研究会在西溪烟水庵成立!会上,研究会会长钱明锵先生作了精彩的发言,说到保护西溪文化时,有三句话非常感人:我们要对得起前人;我们要对得起今人;我们更要对得起后人! 文化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扬下去。只要我们耐心,热心,有良心,只要我们有信心、诚心、恒心,那么,无论面对前人、今人还是后人,我们都会俯仰无愧了! 会后,钱明锵先生多次与我说起,他曾收集了大量的西溪资料,也写过《西溪史话》、《厉鹗咏西溪》等书,本想再写一本全面介绍西溪方面的图书,无奈忙得抽不出身,问我是否能写,他可以为我提供文字资料与图片。
正好我手头也有不少的西溪资料,在去年完成《千年灵隐》之后,正准备动笔写有关西溪的文章。虽说我不是杭州人,但杭州毕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生活工作在杭州的时间比呆在家乡的时间还长,应该说对杭州也有“一半勾留是此湖(此溪)”的情结了。我与钱明锵先生商定之后,就动手查阅资料并着手写作了。
写这本书时,正值酷暑,但西溪的阵阵凉意让我感觉到了写此书时的适意。钱明锵先生曾写过《两溪史话》,对秋雩庵、交芦庵、曲水庵、梅竹山庄作过很多调查研究,我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他收集的一些资料,使写作过程为之加快,而得以赶在今年的西博会之前出书。
本书的图片除了我本人收藏的五十张外,其余不少的均由钱明锵先生张岁,他从李云雷、戚晓光、单金发、沈庆漾等先生处收集了大量的照片,收录到书里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杨芳菲女士听说我在写西溪的文字,忙里偷闲地赶剑西溪去拍了好几次照片,并把照片毫不保留地贡献了出来。对于李云雷、戚晓光、单金发、沈庆漾等先生与杨芳菲女士的热忱帮助,我深表感谢。他们对丁西溪文化的热心与诚心,更使我深为感动。另有部分照片由董瑜、韩盛、潘建忠、汪雪溪、俞忠民、李蓓敏、蒋可人、王巽庠等先生、女十热诚提供,在此也一并致以谢意。
由于时间匆促,书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诸君凉解并能提出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秋天到了,让我们一起到西溪观赏芦花吧。若有雅兴,还可定一两个晚上住在西溪,说不定还能钓到一轮秋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