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4393938X/9787543939387
条形码:97875439393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旅游人文丛书
内容简介 《足音泰山》通过将实景和想象的糅合,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回映,形象生动地告诉你这一切。真如幻境,幻境如真,让你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书中那些超尘出世、仙境般的描绘和历史文化再现,为泰山山水重新增添了一抹奇逸迷人的色彩。山道就如延续的生命与思想,只有到过、爬过、经历过,你才能体会,才能领悟,这是有价值的回忆与思考。
编辑推荐 当你打开《足音泰山:泰山的人文历史》时,你会看到一幅幅泰山鲜活的景色,你会听到又一种亲切的、并不遥远的足音……
《足音泰山》对文化泰山和自然泰山的景观细节内容描写,不经意间会吸引着你读下去,仿佛走人那7000多级的弯弯山道,将会遭遇那些大多已被人们淡忘的尘封往事……
朋友,您不想亲自来泰山领略一下这被称作五岳独尊的壮美景观和丰富的新人文旅游吗?!
泰山以其独特的宏伟气魄,谱写了人文与大自然的鸿篇巨制交响曲,响彻于天地、云霄之间……
目录
序
导读
第一章 “天下第一山”
第二章 泰山山门
第三章 《鸳鸯碑》诉说
第四章 “李、杜”绝唱
第五章 泰山“杏坛”
第六章 泰山老奶奶
第七章 摩崖人文
第八章 往事封禅
第九章 泰山仙境
第十章 1633级台阶
第十一章 黑龙潭瀑布
第十二章 云步桥诗境
第十三章 望秩山川
第十四章 泰山景观鸟瞰
第十五章 泰山御道
后记
……
序言 编撰《旅游人文》丛书的初衷很明确,就是为中国特色的大众旅游做一件实事。
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对于豪富、贵族等少数人出游的大众旅游,始于二次大战之后。所谓大众旅游,是指平民百姓、工薪阶层涌入出游行列,并逐渐成为旅游主体。西方的大众旅游大体上经历过观光游到观光度假游两个发展阶段。大众旅游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旅游业的诞生:大众旅游是旅游史上一个里程碑。
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众旅游出现要晚了约三十多年,也没有经历过豪富、贵族等少数人为旅游主体的历史阶段。中国大众旅游是在文化传统厚重、文化普及缺失的土壤和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的大众旅游不能同西方大众旅游同日而语。就客体层面而言,厚重的文化传统如何开挖、提升;主体层面而言,旅游人文缺失如何弥补、加深,都成为中国特色大众旅游所要解决的课题。
中国大众旅游在轰轰烈烈中行进,又是在蹒跚学步中流动。三十多年来,大众旅游的实践,渐渐使旅游大众获得旅游知识。可以这样认为,20世纪末叶二十多年的大众旅游,为旅游大众补上了旅游文化的课。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天下第一山”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山。泰山,是中华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山。泰山,是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山。是一座透着灵气、放着圣光的雄伟奇丽的大山。泰山,它气吞西岳华山,力压南岳衡山,凌驾中岳嵩山,超逸北岳恒山,是为群山之冠。泰山,以其独有的雄奇、险峻、幽奥、浑厚、秀美而获“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盛名。
泰山,古称大山、昆仑山、岱山,位于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黄河流域,雄峙于辽阔的华东平原之上,主峰海拔1532.7 米,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显示出擎天捧日之姿、拔地通天之势。
泰山,以其独特的宏伟气魄,谱写了人文与大自然的鸿篇巨制交响曲,好似行云流水,山呼谷应,响彻于天地、云霄之间……
这部庞大宏伟的泰山交响曲,既蕴涵有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气质,又富于婉转的戏剧性和柔情性。
这部庞大宏伟的泰山交响曲,是中华民族最受欢迎的一部交响曲,显示了产生中华民族统一与和谐时代的伟大感情和理念。
这部庞大宏伟的泰山交响曲,处处运用了奇妙而复杂的种种手法,在天人合一、人天合一的最后华彩乐章里,达到了震惊世界的奇迹般的水平。
这部庞大宏伟的泰山交响曲,自始至终,都是气势磅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无与伦比的,表现出了惊天动地的创作力。
这部庞大宏伟的泰山交响曲,浸透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烙印。它告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比个人的生活和个人的命运更重要的东西,必须总能超越个人情感之上而融入到广阔的民族、社会背景中去,才能使自己在祖国的交响音乐中看到无垠无涯的精神王国的视野。
古人说“有眼不识泰山”。然而,今天又有几人能真正的认识、了解泰山的自然内涵和文化底蕴呢?
我们至今仍有很多地方不理解这部伟大泰山交响曲作品的奥妙所在,因为它是为“永叵”的民族和国家而作的。
不是吗?!从三皇五帝到现在,上至国君下到平民、文人骚客、君臣百姓、各色人等,一样的对泰山向往已久,一样的纷至沓来,一样的都对泰山顶礼膜拜。
后记 窗外,大雪纷飞,如絮、如蝶、如羽,寄托着满腔的希望、无尽的思绪,《足音泰山》就在这上海久违了的大雪天杀青了。
《足音泰山》那苦乐参半、充满艰辛、又让人沉醉其中的写作过程,似乎又历历在目……
2007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丁季华教授召集我们,准备编写一套《新旅游丛书》,力图寻找已消失(遗忘)的文化景观,描述再现景观文化底蕴,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感悟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新旅游丛书》试图采用2j世纪的手笔,撰写21世纪的大众旅游丛书,给予21世纪的旅游大众翻阅。
这是一个绝佳的创意,是多元文化要素相互渗透的一种全新文学形式的尝试。我斗胆提出撰写丛书中的《足音泰山》一书。一是感觉富有挑战性,二是加上20世纪70年代末曾在曲阜念过5年研究生,泰山也爬过5次(那时还没索道),自以为还是比较了解泰山的。
然而,实际着手写来,却感到绝非易事。
首先,大吃一惊的是,实在也是我对泰山的文化底蕴知之甚浅。虽说3次攀爬过泰山,然而所有景观都是匆匆而过,鸳鸯碑、王母池、孔子登临坊、五松亭、仙泉、柴望遗风等重要景观的文化背景,居然一无所知。
其次,《足音泰山》究竟是什么?是旅游案内?是历史物语?是抒情散文?还是哲学伦理?似乎都不是,但好像又都要兼容并蓄。
再者,《足音泰山》实在需要体现一种中华精神,是要在总体上去把握泰山景观个性,凸现亮点,发掘新点,诠释旧典,以事说景,借景释事,景事融通,科学地阐析泰山的文化底蕴。
由于没有可以参见的模式,文化多元因素的糅合又极为不易,自己的水平又十分有限,因此《足音泰山》的写作过程相当不顺,一直在磕磕绊绊中摸索着,在摸索中缓缓进行着,又在思索中慢慢修改着,一稿、二稿、三稿……
其间,好多次都觉得难以为继,打算放弃了。多亏了丁季华教授及时给予的鼓励和打气,不断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作出许多详细而具体的指导。我们经常一个电话就要打上好几个小时,真是受益匪浅,使得我有了进行下去的勇气,慢慢书稿的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