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那一曲军校恋歌(刘震云,王海,海岩联

发布时间: 2010-03-21 04:51:40 作者:

 那一曲军校恋歌(刘震云,王海,海岩联手推荐2008最纯净的小说)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出版集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07423757/9787807423751
条形码:97878074237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文化

内容简介 《那一曲军校恋歌》(刘震云,王海,海岩联手推荐2008最纯净的小说)写的是20年前一所军校里的一群女生的故事。80年代的青春,一个所有成年人都亲历过纯真时代;军校里的女生,统一的绿色军服下,女兵这样一种特殊身份的映照下,依然是浪漫和多愁善感的女生之心。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一群刚刚从懵懂的少年变成穿上军装的女兵,遇到了不一样的男人,也就遭逢了不一样的爱情。
作者简介 陈华,祖籍四川,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现供职一于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
媒体推荐 我是军人,一向对描写军人的作品格外关注。看到不好的会生气,反之,心中则充满喜悦。陈华《那一曲军校恋歌》让我恍然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及与青春相伴的爱情,纯粹、透明、生气勃勃——这是—部脚踏实地的作品。只有脚踏实地的作品才可以做到令人人相通。
——王海
网上最新流传的一则俗语,道出了当下社会的普遍“时尚”:纯,属虚构;乱,是佳人……在一个非常不纯的年代讲述一个纯情的故事,已经变得艰难异常。因为感动早就饱受讥讽,无耻早就正大光明。在这个非常不纯的年代,我们其实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纯情的故事,让爱情重受景仰。《那一曲军校恋歌》终于给了我这种“痛苦”,因为我不幸地相信了她的纯情。她让我看到了我曾经拥有的青春,那一段几乎忘却的时光。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样倾听这个故事,一起验证一下我的感动是否正常。
——海岩
《那一曲军校恋歌》贵在真实。情真意切。80年代前期,我也在大学校园里经历着自己的青春。虽然不是军校,但《那一曲军校恋歌》中的爱情,我也并不陌生。我相信这部小说,能够唤醒很多人对于朴素真挚爱情的记忆。
——苏童
编辑推荐 《那一曲军校恋歌》刘震云,海岩,苏童,王海,张悦然强力推荐。
她完了。在遇见真命天子的一刻,所有女人都是缴械后的俘虏,带着一抹空前绝后的美丽,走向她的国王、她的上帝。在那一刻,天空爆炸的声音,是属于她的爱情绝响。
序言 二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说叫《新兵连》。一群乡村少年,在乡村,还是睡打麦场的年龄,当他们被一列火车拉到戈壁滩军营时,政治、社会对他们天性的改变。这个改变是如此迅速,新兵连短短三个月,就使他们由一个人变成了另一个人,就使过去的群体和共有的观念土崩瓦解,猝不及防和囫囵吞枣地演变成另一个群体。后一个群体不但吃掉了前一个群体,也使掉队者付出了血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唯一不变的,是血红的晚霞和火车汽笛的长鸣。
二十年后,当我读到陈华的长篇小说《那一曲军校恋歌》时,我一下回到了二十年前或三十年前。《那一曲军校恋歌》不同于《新兵连》。《新兵连》写的是三十年前的事,《那一曲军校恋歌》写的是二十年前的事;《新兵连》写的是一群乡村少年,《那一曲军校恋歌》写的是一群如花似玉的军校女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城市;《新兵连》写的是人性与政治的搏斗,《那一曲军校恋歌》写的是人性、爱情和特有规则的搏斗;但是当我看到这些五花八门的爱情故事时,我对这生活,这人性、这搏斗,又是如此的熟悉和亲切。人的性别不同,面对的风车不同,但人的天性,这天性的扭曲和扭曲后带来的创痛和辛酸,却是相同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天性的底色是:纯洁。社会的底色是:单一。
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开始多元了。生活开始庞杂了。后一个生活,又吞噬了前一个生活;后一个群体,又吞噬了前一个群体。在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时代,歌舞升平的背后,充满着如此浓郁和赤裸裸的钱的气息、血的气息和性的气息,这些气息混合发酵的浑浊的气息。
朋友,没有谁再相信纯洁了。
恰恰在这个时候,我读了陈华的《那一曲军校恋歌》,如同在浑浊炎热的街头,饮下一杯清澈的山泉。被生活追赶得如此疲惫,原来也可以坐在树荫下歇息片刻。和青春的记忆有关,但饮下山泉之后,我又突然明白,原来纯洁也是一种力量。无非我们相信浑浊之后,把它忘记得太久了。
《那一曲军校恋歌》写的是几个军校女学员不同的爱情。在如今的大街上,爱情也算烂了街了;在如今的书摊上,爱情也算烂了市了。但那些爱情都与爱无关,叫性;《那一曲军校恋歌》中叶小米、郝好、朱颜、丁素梅、姚小遥、马小蕾们的爱情,就显得别具一格。她们每一个人的爱情和爱情的过程都不一样,但在共性上,又是相同的:那个时候,她们都相信爱情。于是这爱情不管多么曲折,核心又是相同的:纯洁。她们刚刚还是一群唧唧喳喳的城市女孩,转眼就穿上了军装。在特殊的军校环境,遇到了另一群各不相同的男人,任天行、廖凡、张雪飞、孙宏雷、彭鹏、邓海云、陈骁、郭福来、庞尔,也就遭逢了几段不一样的爱情。由于军校的规则,三年的军校生活,使所有的爱情都只开花没结果。于是这些爱情更加埋在了心底。随着军校生活的结束,每一个女孩,在心里,都变成了另一个女人。这个宿舍里的女兵,或美丽,或可爱,或有些心计或小心眼;因为爱情,或变得快意,或变得嫉妒,或变得丑陋。但是,所有的爱情都不是逢场作戏,所有的爱都是真实的;所有的限制也是真实的,所有限制的执行者,大队长朱金亮、班主任老安和老洪他们,执行起来也是真实的。因其纯洁,连丑陋都变得美丽;因其真实,连限制都变得动人。如小说中”我”也就是叶小米的爱情,现实中有些缥缈,但到心里,又变得那么强大和实在;一个爱情,像磐石一样,整日压在这少女的心上。当她跟这男人任天行分别的时候,随着火车汽笛一声长鸣,她好像才刚刚懂得什么叫爱情。
我突然有些怀疑,二十年前和三十年前的时光,真是这么纯洁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可有些傻。不是人傻,是这搏斗傻。因其傻,因其傻与青春相连,它又显得格外宝贵。青春易逝,长存于心,所以作者用了回忆的笔法。陈华在这部小说中,多次写到对军营熄灯号的留恋,如同我常常想起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火车汽笛长鸣一样。它再一次证明,纯洁是一种力量,它力量之大,甚至能够战胜污浊,及后来吞噬我们的一波又一波的生活。
由于内容,带来这部小说的创作手法,也是两个字:朴素。陈华重视的不是手法,而是朴素的表达。朴素的结构,朴素的情节,朴素的细节,朴素的人的内心,在众多浮躁、虚华、莫衷一是的文字中,又显示出它格外的力量。
这是这本小说的价值。
刘震云
2008.4于北京
文摘 1
 上军校没几天,我的大号“006”就被叫开了。
  这既不是我的学员证号,也不是我被委以重任而有了光荣异常的使命。有句话叫“从零开始”,我的军校生活,就是从手枪和步枪射击的这两个耀眼的光头战绩以及一顿饭吃下六个包子的惊人胃口开始的。
那是一个平常的夏日午后,军用大卡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奔赴靶场,一路上我不断遭遇热心的问候和真挚的鼓励。同学们都对我特别友好,因为这些补考的学员里就我一个倒霉蛋女生,并首度创下了军校打靶历史上的双零纪录。
为了鼓舞士气,几个军训班长轮流带领我们这些补考的学员唱歌。我一边机械地动着嘴巴,一边望着身后匆匆掠过的风景,紧张得直想跳车。手枪和步枪射击都是颗粒无收,全脱靶,两个光头的成绩,让我接连做了好几夜的噩梦。梦里头,全是烽火硝烟的战争场面,枪声大作,我吓得躲在战壕里用手捂住了耳朵。战士们都冲杀上去了,而我呢,到最后不是野战部队特派来的军训班长把我拽出战壕要枪毙我,就是军训大队长朱金亮扔了把枪在我面前狠狠地嚷道:“软蛋一个!自杀去吧!唉,可就你那射击水平,我真怀疑你能不能打得准你自己。”
天高云淡,热风习习。打靶场设在大山里一处空旷的平地上,命令一下,立即枪声四起,报靶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举着一把“五四”式手枪,像个女游击队队长一般冲上山头,对准了可恶的敌人,敌人自然是假想的,靶子竖立在100米外——听到一声哨响,我狠狠地抠了一下扳机。“砰”的一声,子弹飞了出去,枪口前顿时升起一片白烟,耳朵里也“嗡嗡”直响。那声音巨大,像是穿透了我的胸膛。五枪下去,山坡上一片尘土飞扬,子弹偏偏不往靶子上跑,就爱亲近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我很干脆地又收获了一个光头。
“给她再上五发子弹!”大队长朱金亮在我身后沉着命令道。朱金亮五十开外,头发已经有些花白。此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参加过西南边境的那场战争,曾有“军中神枪手”的美誉。听说,朱大队长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这是他最后一次带军训生,所以对我们的训练要求格外严格,一招一式绝不含糊。军训不久,他就被我们偷偷叫成“巴顿队长”了。
面对我这样一个笨蛋兵,他双眉紧皱,面色铁青。军训班长给我上足子弹,我又一次做女游击队队长状凛然开枪。我重新瞄准后扣动扳机,子弹出膛时巨大的后坐力撞得我肩胛窝隐隐作痛,也不知打中靶心没有。可惜,又一次荒山秃岭颗粒无收。
“再上五发!”朱金亮踱上了步子,眉心拧成了一个大疙瘩。
我举枪的手哆嗦起
……
读书人网 >青春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