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宗教起源探索

发布时间: 2010-03-21 05:39:03 作者:

 宗教起源探索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310 页
出版日期:1995年01月
ISBN:7220024665
条形码:97872200246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宗教与世界丛书
外文书名:In search of origins

作者简介 孙善玲,曾任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媒体推荐 中译本序
1989年初,“宗教与世界”丛书推出第一本书即《宗教与文学》之时,中国大陆严肃的宗教类学术著作还不多见,现在,在将近6年之后,宗教类的出版物市场已可说是热闹非凡,但是,同通俗的或普及性的读物相比,严肃的或学术性的宗教类出版物仍然是很少的,至少是与商业文化成低俗文化之泛滥无法匹矽的,与文明古国或文化大国之美称很不相称的。在对“经济汝益”的算计日益压倒对“社会效益”的关切之时,“低俗文化”出版物,还有挂着文化羊头贩卖低俗狗肉的“印刷垃圾”,已然堆积成山,触目惊心,而“高雅文化”出版物,以及不忘文化真谛力求提高素质的学术著作,必然形同微尘,湮没无闻。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也!
“宗教与世界”丛书虽被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然而因为印数很少,每出必赔,又因人手缺乏,运作困难,所以自1993年5月出版震科学与宗教,以来,已有一年半没有出过一本书.因此之故,我现在能为这本姗姗采迟的《宗教起源探索》中译本写序,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它的主要价值,在于简明扼要地评述了自上世纪后半叶宗教学诞生以来,这一领域的主要学者或学派关于这个重要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相当罕见地把宗教学的理论与考古学的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评述了在宗教起源方面的理性思辨,而且评介了在宗教考古方面的事实发现。
对于国外宗教学中理论研究与考古发掘的结合情况,我所知甚少,不敢妄评。但在两年前参加吕大吉教授主持的{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考古卷》的工作时,我确实感到了中国宗教学研究与考古学工作的脱节之严重。一方面,我国的考古学自本世纪(初期)以来发展很快,成果斐然(除了考古学家的辛勤劳作以外,这当然也得益于中国的历史之悠久和文物之丰富),另一方面,我国的宗教学则过于年轻,举步维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64年诞生,1966年即逢“文革”,1978年14岁时才开始“学步”,似乎可算一个象征)。在作为一门现代综合性人文学科的宗教学受到国家重视和社会承认之前,虽然有单个的史学家进行了各别的宗教史学方面的研究,有许多的考古学家发掘了大量的富于宗教学意义遗迹文物,但是,使这些史料通过系统的研究上升为宗教学的理论,从而增进对中国宗教与文化起源、性质和内外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促进中国文化的重构与建设,这样的工作却长时间遭到忽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文化遗存丰富,地域广大而境内民族众多,因而在这里发展宗教考古学、史前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大有前途,这些学科与宗教学的结合也极富潜力的国家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我本人的学术兴趣虽然主要不在于此,而且近采日益痛感个人力量有限,恨无三头六臂,但我对于不离人生而虔诚求真的学术研究,向采乐观其成,亦愿奉献微力。借著(宗教起源探索)的出版,我希望中国的宗教学者、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和人类学者能够萌生补此缺憾的念头。
除此之外,这本书涉及的问题中,有一些对我们来说颇有启发意义,例如所谓“客观”方法之相对性,宗教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还有一些对我们来说属于薄弱领域,例如南半球的宗教考古学和宗教人类学的发现,德。波伏瓦等女权主义者的宗教观:有一些对我们来说似乎十分新奇,例如“乱交”时代和“母权”制度的存在遭到否定,地球文明乃由天外采客所创造(并非作者的观点),更有一些对我们来说值得思索再三,例如人类的定义与宗教相互关联,人类的生存条件(如社会规则和正义观念,工具制作与符号使用,甚至生命冲动与两性关系)与人类的宗教信仰彼此关联,等等。
我对书的看法,一向是“绝非无用,非尽有用”(有用与无用,戍有价值与无价值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当然差异很大,例如在我看来,保罗蒂里希和维克多雨果的书,无价值的部
分趋近于零,而前述“印刷垃圾”,有价值的部分亦趋于零)。当然,有用与无用,更取决于是何人使用及如何使用。我想,对于有心探究宋教渊源、关注人类精神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是颇有用处,颇有价值的。
何光沪
1994年11月18日
北京朝天斋
目录
前言与致谢
导 论
何谓宗教
倾向与宗教
宗教研究方法
真理问题
……
文摘 书摘
比较语文学的魅力
然而应该说清楚的是,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某些成见(实际上特别有两种成见在19世纪早期的德国大学生活中激起了群众性的热情)对缪勒的成熟的思想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缪勒虽然后来对黑格尔有关“宗教之进步”的论述作了修改,但从未对从宏观上看人类历史是进化的这一观点失去兴趣。其次,读者一定已经注意到(特别从图3)印欧人(当时叫作雅利安人)对整个人类思想史的贡献即使没有真正激发他的灵感,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在上一世纪头十年,人们已经很清楚古代印度语言梵文不仅和古希腊语拉丁语,而且和德语、凯尔特语以及斯拉夫语属于同一语族。①这就意味着人们可能带着一定的民族主义的骄傲情绪来讲述宗教的历史。黑格尔写历史是为普鲁士的君主政治服务;他是路德宗教徒,他宣称基督教是“绝对终极的宗教”,因此对他而言关系重大的是,基督教虽然是一位犹太人——即闪族人的一支,属希伯来传统——创立的,但在欧洲人中,换言之,在说和新近发现的宇宙神论与注重精神事物的先驱古印度人相联系的印欧语族各语支的人们中,得到最为广泛的信奉与最成功的传播。缪勒是语言学家和语文文献学家,对印欧语族即雅利安语族各语言问的复杂关系甚至更加着迷,他在其中看到了一种对整个。人类”的精神进步至关紧要的上帝之设计。
缪勒从在柏林时起便埋头于古代。经典”的词语和经文的研究(见边码31注。)。在巴黎时,他和尤金伯鲁夫一道潜心研究古波斯语文献,古波斯语是和梵文关系密切的一种古代语言,1847年,这位博学的德国驻英国大使怂恿他去伦敦研究由东印度公司获取的‘吠陀'经典的手稿。不久以后,他在未来在那里安家的牛津接触到更多的文献,牛津是他认为“欧洲最美丽最有趣的城市”,让他着迷。①他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36然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认真翻译《梨俱吠陀》,或者说吠陀颂诗,这部经典即使不是最神圣的也是最古老的印度教文献。他的译本也许不如后来R.T.H.格里菲斯的译本(1889年出初版)完全。他是一个移居者,关心在英国人中为自己谋得一个适当位置,但不久便由于莫尼埃一威廉于1859年击败他而获得梵文教授的职位而感到失望。不过后来他于1868年获得了牛津大学比较语文学教授职位的荣誉,而到世纪末时他成为《东方圣书》(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的声望极高的编辑,《东方圣书》是欧洲学者们翻译的非闪族经典,内容庞杂,收入一部共有50卷的巨型集子中。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