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

发布时间: 2010-03-21 07:55:47 作者:

 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4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04573299/9787504573292
条形码:97875045732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以详尽的史料和清晰的逻辑,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就业、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领域的深刻变革,充分肯定了这一领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对我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客观分析了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建议。《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讲述了: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行为,涉及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组织权、谈判权、罢工权如何界定?经营者的组织权、谈判权、关厂权如何界定?这显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综合性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展望我国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前景,确实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轮驱动,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培育和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编辑推荐 《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的一大特点,是综合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由行政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的渐进过程。
目录
主报告泄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30年:从计划的安排到市场的融合再到劳动的和谐
第一篇鸵涤胧杖敕峙
第一章泄劳动力市场建设的30年
弧⒗投力市场建设改革路径回顾
、对劳动力市场发展和改革的评价
、劳动力市场建设改革展望:与人才市场融合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第二章泄就业管理体制改革的30年
弧⒅泄就业政策的变迁及评估
、中国就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就业政策的展望

第三章泄职业技能鉴定体制的30年
弧⒒指唇锥危褐亟üと思际醯燃犊己酥贫龋1978-1985年)
、调整阶段:确立国家工人考核制度(1986-1990年)
、转轨阶段:创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1-1994年)
摹⑼晟平锥危汗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成长(1995-2003年)
濉⒎⒄菇锥危汗家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004年以后)

第四章泄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⒅泄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历程
、我国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评析
、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展望

第五章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30年
弧⒅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历程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问题
摹⒅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展望
第二篇肆ψ试纯发与管理
第一章泄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改革与发展实践的30年
弧⒔逃: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
、职业技能开发与人才培养
、劳动力资源的流动、配置与使用
摹⑷肆ψ试垂芾碇贫鹊慕ㄉ栌敕⒄
濉⑷肆ψ试瓷理素质的开发与维护

第二章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⑵笠等肆ψ试垂芾砝砟畹谋涓
、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历程
、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历程
摹⑵笠蹈@制度的改革历程
濉⑵笠盗斓继逯频谋涓锢程

第三章泄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⑿姓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历程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历程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

第四章泄教育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⒅泄教育改革路径回顾
、改革评析
、教育改革展望
第三篇缁岜U
第一章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⒀老保障制度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试验阶段(1986-1996年)
、企业统一养老保障制度的推进阶段(1997-2005年)
摹⒀老保障制度深化改革与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第二章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⒁搅票U现贫然指捶⒄菇锥危1978-1992年)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93-1997年)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建设阶段(1998-2003年)
摹⒁搅票U现贫确⒄雇晟平锥危2004年至今)

第三章泄失业保障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⒅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阶段(1986-1993年)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阶段(1993-1999年)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摹⒅泄失业保障制度的创新
濉⒍灾泄失业保障制度的总评价

第四章泄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⒐ど吮O罩贫然指醇案母镌湍鸾锥危1978-1989年)
、工伤保险改革试点探索阶段(1990-1995年)
、工伤保险全方位改革阶段(1996-2002年)
摹⒐ど吮O崭母锛涌焱平阶段(2003年以后)

第五章泄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⑸育保险制度恢复和探索阶段(1978-1988年)
、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88-1994年)
、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完善阶段(1995年至今)

第六章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⒁耘┐逦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1978-1993年)
、以城市居民低保制度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1993-1999年)
、以缓解贫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2000年至今)

第七章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30年
弧⑿滦蜕缁岣@制度的酝酿产生阶段(1978-1986年)
、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普及推广阶段(1986-1997年)
、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巩固提高阶段(1997年至今)
第四篇投关系与劳动法制
第一章泄劳动关系发展的30年
弧⒅泄社会转型是劳动关系变革的社会基础
、劳动关系主体的形成及定位
、劳动关系运行冲突
摹⒗投关系调整机制的完善
濉⒍灾泄劳动关系现状的判断及趋向分析

第二章泄劳动法制改革的30年
弧⒗投立法的主要背景回顾
、第一阶段的劳动立法(1978-1993年)
、第二阶段的劳动立法(1994-2008年)
后记
……
序言 我的三位校友,杨宜勇、杨河清、张琪主编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一书,以详尽的史料和清晰的逻辑,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就业、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领域的深刻变革,充分肯定了这一领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对我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客观分析了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建议。纵观全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讴歌30年辉煌成绩的改革者热情和梳理当前面临严峻问题的经济学理性。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综合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由行政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的渐进过程。这当然也得益于今年新成立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如果人事和劳动仍然分为两个部管,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就局限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了。由此,我想到了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现统称为“人力资源市场”)这个话题。我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可以归纳为建立、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过程。
在计划经济时代,无论干部还是工人都由政府高度集中配置,企业没有用工自主权,职工长一级工资,要由中央政府劳动部门作出具体规定。当时干部和工人的概念与今天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的概念区别很大,那时企业中的领导和大中专毕业生都是干部身份。计划经济的劳动力配置方式逐步演变为“大锅饭”“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并造成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冗员充斥,最终导致全社会效率低下。这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证明,其他实行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国家也概莫能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苏联和东欧一些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是先着手在劳动工资方面进行改革。回顾我国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实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扩大企业分配自主权也是最先从劳动组织和收入分配入手的。后来,苏东国家搞了“休克疗法”,经济社会发展曾长期停滞,许多经济指标甚至大幅度下降。我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实行渐进式改革,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2 000多万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喜的是,从事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也为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添了砖加了瓦,本书浓墨重彩所描绘的各项成绩就是佐证。
同时,回顾30年改革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渐进式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同样是渐进的。这里不展开讨论为什么劳动力市场是各市场体系中提出最晚的,也不展开争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市场”以及现在的“人力资源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提法内涵、外延究竟哪一个更符合经济学原理,仅就实际工作而言,我们就可以看到劳动力从行政性配置到逐步走向统一的市场配置的曲折过程。计划经济对劳动力进行行政配置从而实行行政分割是理所当然的。从大的方面来讲,第一是城乡劳动力的行政分割,第二是干部与工人的行政分割。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打破这些行政性分割。
先说城乡分割。在改革的第一阶段,即本书主报告所划分的1978年至1992年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阶段,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还没有被官方接纳,一直使用“劳务市场”这一提法,当时的“劳务市场”的确是劳动力资源计划配置的一种补充,并不涵盖农村富余劳动力,所以当时有“城市劳动部”的讥讽之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整顿企业劳动组织的一项内容就是清理农民工,解决国有企业中“农民工干,正式工看”的问题。现在有人会说,既然“正式工看”,就让正式工下岗。但当时不仅从事劳动行政工作的人员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从事劳动经济理论研究的人员也鲜有异议,可见城乡劳动力的行政分割多么严重。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劳动力市场这一概念,指出要“改革劳动体制,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当时理论上已经明确了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克服城乡行政分割、地区和部门行政分割等问题,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进行相互选择,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90年代中后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逐步被纳入常规性劳动工作,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各种制度障碍,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劳保福利待遇更有云泥之别。2003年,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城乡统筹发展,注重解决城乡差距,农民工的问题进一步得到重视,以清理拖欠农民工上千亿元工资为标志性事件,明确了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有同等的就业权利,各地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保障,开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被真正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当然也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建立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需假以时日。希望农民工一词早日成为考古用语。
再说干部与工人的分割。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触及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当改革把国有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推向市场,使之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时,企业中的干部就必然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分离,成为企业职工的一员。1988年,劳动人事部分解为劳动部和人事部,前者主要管企业职工,后者主要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这与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干部、工人身份的行政分割相比,是很大的进步。20世纪上半期劳动部门大力推行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打破了企业内部干部与工人的行政性分割,有利于企业全体从业人员的劳动力市场配置。那么对企业职工与公务员分别管理应当如何分析?实际上,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不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存在地区、部门、行业差别,更不意味着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同等的素质。由于各种差别的存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按不同性质自然分出不同的类型或层次。其中,企业职工与政府公务员就是可以被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这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是通行的。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分类或分层,可以深入、细致地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研究整体劳动力市场。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我国企业职工与国家公务员正式区分为两类劳动力市场子系统。关键问题在于自然分类不同于行政分割,各类或各层的劳动力市场子系统应当是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所有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应当大体一致,并且跨层次流动应不受行政阻碍。可是我国企业职工与国家公务员合理分类之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没有很好建立起来,基本劳动权益也不够平衡。例如,“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职能一直存在诸多交叉,公务员是不是也在付出“劳动力”,企业高级技工是不是“人才”。再如,十多年来,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与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差距越来越大,很不合理,企业退休人员十分不满,过去曾是干部身份的人,反响更为强烈,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了冲击党政机关的群体事件。近几年国家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但仍未釜底抽薪,从制度上建立合理的平衡协调机制。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劳动、人事长期分两个部门管理有关。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把劳动、人事两部门合并,成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内设国家公务员局,既有合理的分类管理,又有高层的组织协调,可以预见,我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广义的概念看,劳动力市场由各要素和子系统组成。劳动力的供给方、需求方和劳动力价格是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主要素,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态势。从具体的劳动工作看,就业涉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问题,工资涉及劳动力市场的价格问题,社会保障涉及劳动力市场的稳定问题,职业安全卫生涉及劳动力市场的安全问题,职业培训涉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素质问题,劳动法律法规涉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则问题,等等。它们构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同侧面,分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除职业安全卫生外,《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一书都涉及了,内容相当丰富。书中在客观分析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建议,进而描述了对未来的展望,很鼓舞人心。这里,我想补充一点,我认为健全劳动力市场组织行为,是当前进一步培育我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关键环节。
劳动力资源由政府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后,用人单位与职工是不是完全作为分散的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相互作用呢?现代市场运行的经验说明,劳动力市场上的个体行为不仅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制约,还要受到组织行为的制约,即单个用人单位和单个劳动者的劳动契约关系受到经营者组织和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条款的制约,在那些没有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中,劳动条件的确定也大都参照同类集体谈判条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求双方的组织行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由供求双方的组织进行集体谈判来确定劳动条件,协调有关的劳动关系,可以使政府处在比较超脱的地位,正常情况下不会与经营者组织或工会组织发生直接的对立,从而有利于社会和政治局势的稳定。二是由经营者组织和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条款约束劳动力市场上的个人行为,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大量劳动关系,政府就可以摆脱日常的、个别的、具体的劳动关系,集中力量于宏观调控和立法监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行为至今很不健全,大量应当在企业内部或行业内部通过工会和雇主组织协商解决的矛盾,都被推到了各级政府面前。1993—2002年,我国集体劳动争议案从每年684件上升到11 024件,平均每年增长40.5%,2003—2007年,共发生集体劳动争议案60万件,平均每年12万件,与前5年相比,上升30%,劳动关系日趋紧张。由于劳动力市场组织行为缺失,劳动争议案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案绝大多数不得不由各级政府出面处理,这干预了企业内部的劳动纠纷,原本应由劳动力供求双方协商解决的市场机制被大大局限住了。
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行为,涉及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组织权、谈判权、罢工权如何界定?经营者的组织权、谈判权、关厂权如何界定?这显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综合性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展望我国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前景,确实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轮驱动,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培育和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文摘 第一篇鸵涤胧杖敕峙
第一章 泄劳动力市场建设的30年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在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经过地区性或行业性的单个劳动力市场发育,而后逐渐扩展渗透,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覆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劳动力配置则是一个由市场到计划再到市场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问,劳动力市场经历了存在、消亡、重新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存在着国营经济、官僚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当时国民经济百废待兴,社会上大量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国家没有能力将所有人员都包下来统一分配工作,劳动者通过市场招工就业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就实际存在着不发达的劳动力市场。之后,随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失业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我国遂将劳动力资源纳入了计划管理体制,原来微弱的市场机制被国家计划取而代之。在此背景下,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体制、户籍制度及与之配套的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揽子政策,导致资本和劳动力生产要素被按照地域、产业、所有制等“画地为牢”,城乡劳动力流动被人为阻断。从1958年开始,劳动力管理体制越来越集中,统包统配模式越来越完备,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以往的劳动力都由国家安置,一时安置不了的就在家中“待业”。劳动力市场相应地就完全消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渐兴起,并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劳动力市场也正是在这一转变中再度发展并建立起来的。纵观30年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发展历,劳动力市场确实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建立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并被不同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变迁引发和推动着。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改革路径回顾
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进行总结是困难的,其中建设过程的困难性、复杂与艰巨性,有大量的成绩和经验值得书写,绝非一文可以概括。因此,为了能将30年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楚地交代,本章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将30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成长阶段、确立和完善阶段、改革新阶段。同时,结合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宏微观状况、特点
……
后记 一个人能够经历几个30年?新中国也刚刚经历了两个鲜明对比的30年。
新中国成立作为第一次解放,改变了我父母的命运;改革开放作为第二次解放,改变了我的命运。记得1975年仲夏的一个夜晚,广元三堆镇下着瓢泼大雨。姐姐即将上初三,她的许多同学议论着要马上上山下乡,因为这样两年以后可以通过招工回到父母所在的军工厂。父母在一起商量大事,我在旁边听着。他们说:“子女三个,只能留一个。老大是个闺女,可以留在身边,但是一定要让她读完高中,然后进厂当工人。”“老二(即我)和老三都是儿子,将来都得上山下乡,但是也必须读完高中才可以去,多读一点书总是好的。”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我父母让我们多读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1978年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报答国家,奉献社会。”
改革开放30年,有些记忆开始变得模糊,有些记忆却历久弥新。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折射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文化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1978年11月,我还在上高一;1988年11月,我在国家计划委员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1998年,我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任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2008年,我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任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这30年间,我们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由经典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彻底转变。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