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1998年01月
ISBN:7308020401
条形码:97873080204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科学性。本书的使用对象为一般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以解决旅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本书着重介绍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和有关常识,不展开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阅读。三、结构性。旅游文化涵盖面甚广。本书是旅游专业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避免与旅游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材的相关内容重复,本书着重论述其他系列教材较少提及的旅游客体文化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三专业的学习、考试用书。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爱好者和大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媒体推荐 前言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交流,构成了旅游活动的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依托.学习旅游文化,对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来说,无疑有着很多的好处。它能使我们深入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清楚它们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它能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和鉴赏识别能力。学习旅游文化,也有利于我们从中得到借鉴,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旅游业即将迈入竞争激烈的2l世纪,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并存。我们急需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急需发扬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加强旅游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急需增强整个国民的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这一切,又使得研究和学习旅游文化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正是基于上述目的,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委托我们编写了《中国旅游文化》一书。
目前,学术界、旅游界对“文化”、“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表述,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旅游文化”的内涵和处延,都还没有统一的、严格的界定。因此,国内有关旅游文化的论著,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本书也不例外。作为一本高等教育旅游专业自学考试的教材,它的编写,主要是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科学性。全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的确定,主要以国内专家学者的众多论述为前提,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务求能经受实践的检验。二、实用性。本书的使用对象为一般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以解决旅游实践申遇到的问题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本书着重介绍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和有关常识,不展开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阐述。三、结构性。旅游文化涵盖面甚广。本书是旅专业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避免与旅游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材的相关内容重复,本书着重论述其他系列教材较少提及的旅游客体文化,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三专业的学习、考试用书。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爱好者和大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中国旅游文化》是王明煊、胡定鹏、周舸岷、陈顺宣、李天民等同志通力合作的成果,由王明煊、胡定鹏拟定全书的框架结构和编写原则。具体撰写分工如下:
第一编 总论(浙江师范大学 王明煊)
第二编 传统文化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浙江师范大学 王明煊)
第二章 中国古代美术(浙江师范大学 李天民)
第三章 中国古代山水旅游文学(浙江师范大学 周舸岷)
第四章 中国古代表演艺术(浙江师范大学 周舸岷)
第五章 中国古代工艺(浙江师范大学一李天民)
第六章 饮食文化(浙江师范大学 周舸岷)
第三编 宗教文化(杭州商学院 胡定鹏)
第四编 民俗文化(浙江师范大学 陈顺宣)
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对本书的写作自始至终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关怀、帮助。本书作为一本教材,广泛吸取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宗教文化部分特请了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的有关人士审阅,在付梓之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同时限于水平,本书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点,渴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编 者
1998年6月24日
目录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旅游与文化
第一节 学习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节 旅游文化定义
第三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上)
……
文摘 书摘
第四章 主客体统一的中国古代自然美学
和中华文化的众多其他门类一样,中国古典美学也有极为光辉的成就。它以富有民族特征
和创造精神著称于世。在古典美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论述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我们可以称
之为中国古代自然美学或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意识。它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兼容性’不仅成为我
国古代人民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并且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念和风景旅游资
源的开发和建设。因此,了解中国古代自然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提高旅游文化素养,加深对中
国自然旅游资源审美特征的认识都很有意义。
第一节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意识述要
中华民族,有喜好山水之游的历史传统.历代无数的先贤先哲在遨游祖国大好河山,充分
领略山水之美以后,总要以文、以诗甚至以画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心得。将这种经验上
升为理论,对自然美及其内涵、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刻阐述的也代不乏人。因此中国
古代尽管没有自然美学专著,但在浩瀚的哲学、文学、艺术学、地理学著作中留下了丰富的自
然美学思想,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下面我们选择一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学说予以
介绍。
一、儒家的“比德”说
“比德说”即是以山水比喻道德、品质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念。它认为大自然的品格是人类一切美好品德的母体。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外部形象上,而应从其神态巾发掘内在的精神品质之美,使观赏者得到借鉴和陶冶,从而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一观念来自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殷周时代的人民普遍相信,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人类在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规律。正式确立这一审美观念的人是孔子。他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等言论,表明了他的自然审美观点。后来的儒家在解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时说,人们爱山爱水是因为山水有美德。山巍峨崇高,为万人所敬仰,山里生长木材,蕴藏宝藏,繁殖飞禽走兽,它养育万物但无厌倦之意,好像志士仁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爱山。水默默灌溉大地,遵循从高处到低处的规律、浩浩荡荡,出入于险峻的峡谷而毫不畏惧等等,因此具有德、义、道、勇、公平、明察等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