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旧时风物

发布时间: 2010-03-22 04:27:32 作者:

 旧时风物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3383522/9787563383528
条形码:97875633835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贝贝特

内容简介 《旧时风物》虽不是严谨的历史分析、周密的器物考证,但作者有着不同常人的发现,真知灼见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典雅文笔出自经年的生活感悟。在作者的回眸与描摹中,那些旧时光与老物件又悄然浮现,令读者也产生美好与亲切之感。作者通过捡拾人生经历中的片断印象和见闻感受,以亲历者的视角,追忆并讲述那些飘逝的旧时文人、琴棋书画、饮食游乐、礼俗风物,总体而言,是对一种已逝生活方式的见证与书写。
编辑推荐 《旧时风物》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自序
辑一
月华秋水夜闻歌——文人与戏
莼鲈盐豉的诱惑——文人与吃
儒林杏林亦相通——文人与医药
博物君子今何在——文人与收藏

辑二
书斋案头的精致——说文房
润墨濡毫是砚田——说砚
天工人作两相得——说印章
话说“轴头”
温馨的彩笺
尺书鲤素的落寞——有感于书牍时代的消逝
椟中万象
从手帕到Napkin
徐来小篷清风——说扇
烧尽沉檀手自添——说香炉
烛光灯影的记忆——说灯烛
银烛秋光冷画屏——说屏风
月光花影的空间——说廊
彩绳斜挂绿杨烟——说秋千
关山行旅——兼说行囊、路菜与伞

辑三
常忆庭花次第开
莫使芳姿同众色——春节的案头清供
春在闲情雅趣中
厂甸旧事
消失的香蜡铺
辛夷蝉蜕总关情——北京“毛猴儿”
金鼓铿锵盘中戏——北京鬃人儿
京城小器作
“荫三泰”木器行

辑四
长夏忆逭暑
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
社会群体的另一种记录——《京师梨园世家》赘语
四十年前的郊游
集邮五十年杂忆
圆明园被焚烧劫掠之后
万牲园往事
关于《燕都》的回忆
陈兼与和《旧都文物略》
夏枝巢与《北京市志稿》
从徐讦到邹郎
凌霄花下
……
序言 我的两本随笔集——《老饕漫笔》和《彀外谭屑》出版后,常常有稿约,让我写一点关于旧时生活方式的小文。也许是缘于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人们常常怀念旧时那种较为舒缓与闲适的生活,以及与之有关的旧人、旧事和旧物。陶渊明曾谓“天气澄和,风物闲美”,恰逢退食之年,我想此正是人生中最为澄和闲美的时光,于是搜寻着依稀尚存的记忆,写了一些零星随笔,结集为《旧时风物》。
年轻时读书不求甚解,又懒得下苦功夫,因此读得最多的是古人的笔记,这种体裁的书读来不费力,信手拈来,看上几页,拿得起,放得下,于是从唐宋到民国时期的笔记读了不少,兼及史料、读书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当然,笔记这种东西是不大靠得住的,比不得正经正史,文章旁引,亦仅能作为参考。原因就是作笔记的人难免融人了个人的观点,同时也囿于知识的局限,所以是不可都当信史看的。
文摘 插图:




另一类戏曲则是文人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自我表达,细腻的打磨,精心的建构,使一部戏曲创作成为深邃典雅的艺术精品,再加上昆腔韵律和节奏,成为更加文人化的作品。尽管如此,这两种不完全相同的审美标准也有其相通之处。昆曲的三大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洪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久演不衰的剧目。乾隆中叶以前,所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戏曲家喻户晓,在市井间巷中传唱不衰,也正是这种相通的体现。
中国文人与戏曲有着极深的渊源,明代中叶以后,官僚士大夫之家多蓄养戏班,顾曲、度曲乃至进行传奇创作和晓习音律已成为士大夫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使不是专业的戏曲作家,也会有几部传奇作品传世。如明末清初的阮大铖、吴伟业,其作品《春灯谜》、 《燕子笺》、《秣陵春》也都成为传世之作。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更是戏曲爱好者,不但著有《曲话》、《剧话》,还自置小梨园一部,自己教习,每逢出游或宴客,必以小梨园演出为乐。李调元是四川人,他将昆腔带入川中,与川音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川昆。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