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3:萍小姐的主意

发布时间: 2010-03-22 04:34:15 作者:

 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3:萍小姐的主意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页码:22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ISBN:7531721236
条形码:97875317212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天津华文天下

内容简介 《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3:萍小姐的主意》讲述了研究心理学的露西萍小姐,在一所女子学校的短暂访留期间,与一群性格各异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个女孩突如其的“意外”死亡,打破了整个学校的宁静,而萍小姐不经意的发现,也让她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抉择: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可以作出所谓“正确”的决定吗?
作者简介 约瑟芬铁伊 Josephine Tey(1897—1952) 1897年出生于苏格兰囿弗内斯,就读于当地的皇家学院。之后,在伯明翰的安斯地物理训练学院接受三年训练,然后便开始物理训练讲师的生涯。后来,她辞去教驭照顾她住在洛克耐斯的父亲,并开始写作。 这位英籍女作家,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推理史最辉煌的第二黄金期三大女杰之一,也是其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位,和她齐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榭尔斯都是大产量,行销惊人的作家,铁伊却穷尽一生之力只写了八部推理小说,八部水准齐一的好小说……是推理史上极少数一生有任何失败作品的大师。 约瑟芬铁伊1952年逝世子伦敦。
编辑推荐 20世纪30年代以来,推理史最辉煌的第二黄金期三大女杰之一,也是其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位,穷尽一生之力只写了八部推理小说——约瑟芬铁伊的小说,不只是情节的曲折和破案结局的震撼而已,就像张爱玲,你不会只关心故事和书中人物的结局一样。《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3:萍小姐的主意》是八部小说的其中之一:露西萍小姐的故事没有任何谜团的案情,却有着慑人心魄的结局,最平淡普通的故事,却有着最深刻的人生体悟。
目录
导读 露西的故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二章
……
序言 Lucy's in the sky with diamond. 露西在钻石闪耀的星空—— 这是昔日披头士的一首灿烂的老歌。在读着铁伊这本《萍小姐的主意》之时,我脑子里一直响着这首歌的旋律,不只因为书中的女心理学家萍小姐就叫露西,而且这个名字屡屡出现;也不只因为露西受邀到一所女子体育学校演讲,从而和一群青春得一塌糊涂的女生相处数日;更因为铁伊毫不放过书中任何一个边缘角色,把这一群高矮胖瘦的叽喳女孩写得灿若满天繁星。
露西的故事——事实上,借披头士这首歌当桥梁,我们还可以放任想像走得更远。
远到什么地步? 远到接近世界伊始的伊甸园中的夏娃,而露西正是人类学上夏娃的名字——那是发生在1974年的一则真实的传奇,一支美法联合调查队在非洲挖到一具在人类学定义上堪称完整的“女性”娇小骸骨,测定时间为300万到350万年前左右,人类学家称之为“阿法南猿”,已能直立行走,是目前人类学家手中有关人种起源的最古老骨骸,甚至颇有争议地被看成已知所有人种的祖先。
这个身高才三英尺、毋宁说更像猿类的女夏娃名字便叫露西,原因是这群颇称浪漫的调查队员,在骸骨出土之时正听着披头士这首Lucy's in the sky with diamond,于是他们就把她命名为露西。
想看露西的模型并听听这首歌重温这段传奇故事的人可抽空到台中市的科学博物馆去一趟。模型中,矮小的露西微微伛偻着背孤独地站在山头上,颇为向往似的看着远远山谷中人类学家的营地,营地插放着这首歌,你只要找到那个楼层,竖起耳朵,顺着断续飘来的披头士歌声循迹而去,便能引导你找到露西,我们最古老的母亲。
人类与人腿 虽然还不到众所周知的地步,但不少人知道,两位当然没露西古老、但俱已辞世的古典推理第二黄金期女杰阿加莎克里斯蒂和约瑟芬铁伊彼此并不对眼,甚至相互瞧不起,这里我们来火上加油一番,看着两人又一次南北两极似的演出:在克里斯蒂的名作《艳阳下的谋杀案》一书中,大侦探赫丘里波洛指着海滩上盖着头脸日光浴的男男女女的身体说,“ 看看他们,成排地躺着,他们算什么呢? 他们不是男人和女人,他们没一点个性,只不过是一些——人体而已! ” 然而,在铁伊的《萍小姐的主意》一书中,露西萍小姐在决定留下来并尽责地奋力早起参加晨祷时,她看着前面跪着的一排女学生的腿,即趣味盎然分辨起哪双腿足属于哪名女生所有,“……她发现,由双腿来辨认不同的人,与经由脸孔来辨识的效果相当。瞧瞧,眼前一双双固执的、轻浮的、清爽的、迟钝的、怀疑的腿——只要换一面,再瞄一下脚踝,她就可以喊出:戴克丝,或是茵恩、鲁丝、宝儿,来和这些腿配对。”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这两段说法在各自小说中的意义,那恰恰好亦是南辕北辙:克里斯蒂的“人体趋同论”在她小说谋杀案中起着极其关键的启示作用;而铁伊的“人各有腿”则只是萍小姐好奇心十足的又一新发现罢了,其中或者隐含着一丝对青春学生岁月的乡愁式眷念,但就小说本身而言并没有任何设计性的技术功能存在。” 扁人与圆人 这里,我们先介绍英籍小说名家E.M.弗斯特有关小说中人物角色的两种分类概念: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
所谓扁形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性格扁平如薄薄一张纸的人物。他的制造方式通常是,把差异去除,把变动阻绝,把各自的性格抹平,最终正如克里斯蒂所说的,连性别也不存在( 尽管理智上我们仍知道他们是男是女) ,个性也没有了,而简单成为“一个”概念。比方以耳熟能详的金庸小说角色为例,郭靖是“忠厚”,黄蓉是“世故”,小龙女是“纯真”( 对不起,依我个人看比较接近“愚蠢”) 云云——没错,扁形人物最大的集散地是通俗类型小说和同概念的好莱坞电影。
作家在塑造扁形人物之时,是已知,而不是未知;是制造,而不是思考。他并非借此探索人性的复杂微妙及其变化,而是摆脱拿来“用”的。
以推理小说来讲,用来做什么呢? 用来充当“被害人”、“侦探”和“嫌犯”等缺一不可的概念性主角,而通常他们尚各自拥有次一级的职业身份,比方说,“警察”、“富翁”、“继承人”、“管家”、“司机”、“ 花花公子”、“律师”等等,他们出现时不必佩戴标志就很容易辨识,因为你看到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张名片走过来。
然而,扁形人物并非全然的一无可取,我们先看在小说和电影电视的世界中充斥着不亚于恒河沙数的其薄如纸的人物,就知道个中必有道理。
这一点世故敏锐如弗斯特知之甚详,他指出两点:一是易于辨识,另一个则是便于读者记忆,这两大优点当然互为表里。
不信我们可以试试看。像我们前述的金庸小说人物,你不会搞混,也很容易向别人引述,因此,他既不用考验读者的耐心、专注和能力( 洞察力、感受力、记忆力等等) ,更易于传播和引用;然而,我们要怎样才能简单辨识小说中的非扁形人物呢? 你要如何才能记得清《战争与和平》里的安德烈公爵呢? 或《白痴》里的米西肯呢,或《喜剧演员》里的那位第一人称途述者布朗呢? 用佛斯特的话来说,是“……我们却无法以一句简单的话将他描绘殆尽。
在我们的记忆中,他和那些他所经历的大小场面血肉相连,而且这些场面也使他不断改变。换句话说,我们无法很清楚地记得他,原因在于他消长互见,复杂多面,与真人相去无几,而不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共相与个相 至于相对于扁形人物的所谓圆形人物,这里只消把上述的说法逆转过来即可,不必费口舌。包括圆形人物接近真人,强调个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尤其是他在不同处境不同特定时空之中的种种矛盾和变化;也因而包括了他的辨识不易、解读不易和传述不易。这样的麻烦人物在小说( 乃至于戏剧) 世界中出现的时代稍晚,一直要等到18世纪以写实为着眼点的现代小说卓然而起之后,才取代那些大英雄、大政治人物的肖像( 肖像当然只是扁扁的一张纸) ,成为我们所谓正统小说或严肃小说中的主体人物。
这里我们来问个笨问题:如果说扁形人物是一种概念化的人物,强调共相;而圆形人物倾向于个别的真人,强调差异和独特,那是否扁形人物更能让我们抓住人性的共同真相呢? 不,当然不是这样,因为扁形人物所捕捉的所谓共相,只是一种最表象、最浮泛的公约数,没任何秘密可言,就像英国名小说家D.H.劳伦斯所说的,当你快速地从表层“知道”了这个世界,往往在这样已然了解的错觉之下,丧失了真正深向挖掘的意图。
劳伦斯的“深向挖掘”,清楚地指出一个吊诡的真相:人性若真有所谓的共相可言,用约分式的做法并无法带给我们多少的理解,相反的,往往我们从其巨大的差异张力之际,乃至于从人性的各种扭曲、变形和推至不可思议的边界情况中,才能得到一次又一次的理解。
我们生活周遭的真实经验是不是这样子呢? 应该是的。我们每天从报刊杂志乃至于电视广播中会接触到很多扁形人物( 近几十年来,传媒已成为扁形人物的最大集散地) ,我们也都能清楚地对别人传述,包括××× 是“勤政爱民”,×××是“愚笨”,×××是“有魄力”等等,但这些并不一定是他们真正的人格真相,我们也无法通过这些得到什么对人的新理解。我们对人的理解,主要还是来自真实存在的家人亲友,但你要不要试着说说看他们是怎么样的人呢? 公鹅与母鹅 从这里,我们清楚看到,永远对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充满好奇,笔下也多是圆形人物的铁伊有多么不像个类型小说家;我们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何以站在类型小说家读者至上的观点,克里斯蒂要讥讽她的小说“沉闷 ”和“琐碎”了。
类似的指责嘲讽方式和用语其实一直是我们颇熟悉的,甚至上升到比铁伊更了不起的作家及其作品头上。包括《安娜卡列尼娜》“拖泥带水哕哩哕嗦”,《追忆似水流年》“琐碎不堪不知所云”,《罪与罚》“沉闷无聊看不下去” 云云——一个读者当然有权力做如此的评价( 只要他不在乎暴露自己的能力程度) ,但我们得说,上述我们所列举的这三部小说,都是人类思维创作领域里的伟大瑰宝,是毫不侥幸经历了时间的锤炼仍屹立如喜马拉雅山的真正高峰。姑且不论它们会打开我们多少理解人性的新视野,仅就阅读当下的感受而言,它们也确确实实带给一代代有洞察力、有感受力和鉴赏力的读者惊心动魄的美好阅读过程。
西方有句俏皮的谚语叫,“ 公鹅的好菜不等于母鹅的好菜。”沉闷或好看与否亦因看书人向往、理解程度和感受力的不同而可能有着天壤之别,不是一个容易争吵的题目,但借助弗斯特有关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区别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较心平气和分辨公鹅和母鹅的方法和阅读基本策略,不必动辄拿一些名为“琐碎”、“沉闷”、“无聊”和“难看”等等的砖块互砸。
毕竟,文学的阅读和欣赏不是数人头的少数服从多数问题,而是各从其类。每个人奋力寻求并享受会让他真正内心悸动的好作品。
我是铁伊这一派的,始终迷醉她对人性差异的强大好奇,以及精准中带着优雅幽默的描述文字,更重要的是,她那种甚至会跑出火气的强大现实感和正义感,国内一位读书版面的极用功记者曾告诉我,“这个女人的社会意识可真是强啊! ”——你会期盼能多几个这样的作家,甚至社会上多几个这样的人。
至于她选择了辨识不易、解读不易、而且传述不易的方式写小说,从而把“全球总行销逾五亿册”、“推理小说女王”的世俗荣衔让给和她一时瑜亮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甘心站立在一个层次较高而掌声不易到达的位置,我想,这是求仁得仁吧!
文摘 铃声铿然响起。刺耳,激昂,令人疯狂。 寂静的回廊戛然响起一阵吵闹声,使得早晨的平和反而显得突兀。噪音自小中庭四边一扇扇大开的窗户内宣泄而出,流入沉寂的花园中,灰暗的草地上仍沾着露珠。 年轻的萍小姐起身,先睁开一只迷蒙的灰眼睛,茫茫地伸手找着她的手表。手表不在,她睁开另一只眼睛。床头桌好像也不在,不在,当然不在,终于想起来了。她昨晚就知道没有床头桌的存在,只好把手表放在枕头下。她笨拙地摸索着。老天爷! 那只铃制造出来的噪音,还真是恼人! 真是的。枕头下好像没有手表,可是明明应该在的。她拿起枕头,只看到一条蓝白花色的亚麻小手帕。于是她丢下枕头,仔细看着床铺与墙壁间的空隙。这就对了,有个小小的东西看来像是一只手表。她平趴在床上,伸出一只手臂,刚好能碰到手表。萍小姐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将手表夹起来。要是一不小心又弄掉,可得起床,爬到床底下才能找得到。她松了一口气,翻过了身子,志得意满地将手表高高拿起。 手表指着五点半的位置。 五点半! 萍小姐顿时停止呼吸,惊异地瞪大眼睛。不,这不可能,不管如何注重体育训练,如何热中办学,都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会在早晨五点半敲铃开课! 当然啦,世间无奇不有,这个地方不也就没有床头桌和床头灯吗? 但是,五点半! 她把手表贴在粉红色的小耳朵上。嘀答嘀答认真地走着。斜过枕头,她眯着眼,从床铺后方的窗户看到了花园。 哟! 这可真是早啊,世界看来就像是万物初醒一般的大清早。 涵妲昨晚君临天下似地站在门口时,说道:“亲爱的,好好睡吧。学生们都很喜欢听你的演讲。明天早上见哕。” 一点儿也没提到五点半的铃声。 好吧! 谢谢老天爷,还好不是她的葬礼。她也曾经听着铃声过日子,但那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现在,只有把自己仔细修饰过的纤纤玉指,按在铃铛按钮上时,萍小姐生活中才会响起铃声。当吵闹声逐渐褪色成断续的呜咽,再进入一片寂静时,她转身面向墙壁,幸福地把头埋入枕头中。不是她的葬礼。草地上闪耀着露珠,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些青春年岁的少年们,为了这些灿烂的青春岁月,让他们尽情去享受吧! 她呢,则要再补两小时的睡眠。 萍小姐长得有如孩童般纯真,粉嫩的圆脸,小巧的鼻子,以及用表面上看不见的小发夹卷着固定住的一头褐色秀发。就为了这些发卷,她昨晚天人交战了好久。坐火车旅行已经让她够疲惫的了,再加上与涵妲的会面,接着又演讲;她虚弱地想着,也许隔天用过午餐后就要离开这里,两个月前才刚刚烫过的头发,一天不上发
……
读书人网 >推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