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周有光百岁口述

发布时间: 2010-03-22 06:16:23 作者:

 周有光百岁口述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7563374701/9787563374700
条形码:97875633747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贝贝特

内容简介 《周有光百岁口述》上篇为周有光的百岁口述,从常州青果巷开始,忆及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光华大学,结爱张允和,留学东洋,避战四川,游历欧美,后归国,任教复旦大学,又奉调北京,参与起草《汉语拼音方案》,遭下放宁夏,至逐步恢复工作,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编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则试图从张允和生前留下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对她的夫君百岁追忆的脚注。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现了当年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之“合肥四姊妹”,这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国社会的缩影。周有光,1906年生,经历中国百年之变迁,是真正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
撰写者李怀宇,1976年生,广东澄海人。当过记者、编辑。著有《亲爱的风流人物——58位港台妙人素描》《访问历史——三十位中国知识人的笑声泪影》等。
作者简介 周有光,语言文字学家。曾用名周耀平,笔名王仁、徐进文等。江苏常州人。著有《中国拼音文字研究》、《电报拼音化》等。
李怀宇,《南方都市报》副刊首席记者。广东澄海人。
编辑推荐 1.“最后的闺秀”张充和女士,欣然挥毫,为书名题字。 “人文诺贝尔奖”首位华裔学者余英时,隆重推荐:“一位百二高龄的老人将他一生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思路之清晰,判断之明确,丝毫不显衰老之象,这真是人间一大奇迹。”
2.对自己的一生,周有光袒露心声,反思历史,元气十足。近年来,费孝通、启功等文化大家纷纷辞世,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亲历者日渐稀少,《周有光百岁口述》真是难得有二。
3.精选老照片94幅,再现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及其家族走来的这一百年。
目录
序 (余英时)
上篇 百岁口述(周有光口述)
   一 常州青果巷
   二 育志小学
   三 常州中学
   四 五四运动
   五 圣约翰大学
   六 光华大学
   七 拉丁化运动
   八 爱人张允和
   九 “流水式”的恋爱
  一 “举杯齐眉”
  一一 三姐妹
  一二 连襟沈从文
  一三 留学日本
  一四 抗日战争
  一五 从上海到四川
  一六 “左倾”幼稚病
  一七 美国生活
  一八 和爱因斯坦聊天
  一九 环游世界
  二 美国归来
  二一 上海的变化
  二二 文字改革委员会
  二三 新陋室铭
  二四 昆曲研习社
  二五 宁夏五七干校
  二六 “专家专家,专门在家”
  二七 重游欧美
  二八 家庭文化
  二九 “周百科”
  三 晚年所思
  三一 长寿之道

下篇 追忆的脚注(李怀宇撰写)
   一 九如巷张家
   二 温柔的防浪石堤
   三 三姑六婆中的媒婆
   四 女人不是花
   五 真正的肝脑涂地
   六 绕地球一周
   七 从“老虎”到主妇
   八 谁是小丑
   九 故国如今有此音
  一 人得多情人不老

附录
周有光先生事略
张允和女士事略
常州周家世系录
合肥张家世系录
……
序言 余英时:有光先生在乱世中做出了辉煌的建设成绩,这件事的本身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对于这样一位百龄老人的口述自传,我们是决不能等闲视之的。
叶圣陶: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允和: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周有光: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今天四对夫妇,顾传、张元和、张允和、沈从文、张兆和、傅汉思都离我而去,张充和还生活在美国……
文摘 一 常州青果巷
我的曾祖父号润之公,祖父号逢吉公,都是号,名字我都不知道。父亲名保贻,号企言。母亲徐雯。我最大的姐姐是三姐,因为大姐、二姐小时候就去世了。我的妈妈生三姐、四姐、五姐、我、九妹,共五个孩子。我父亲一个姨太太生的老七去世,又生一个八妹,这样,我的妹妹就是九妹了。我排行第六。
我的曾祖父很有名,《常州府志》有记载。太平天国把我们家打光了,就穷下来了。我的曾祖父在太平天国之前就办工业,那时是手工工业。常州纺纱织布到今天还是有名。常州虽然穷,但有一个特点,没有失业的人。农民家里都有在城里做工的人,不单是种田。
家里有一个老姨太太,可能是我曾祖父的姨太太,她养一只大猫,有八九只小猫,每天晚上睡觉,要把它们的脚洗干净。猫的规矩大得很,大猫管理小猫,开饭吃东西,小猫想吃桌子上的东西,就把大猫放在桌子上,小猫一上来,大猫把小猫一打就打下去了。
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赵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们三个人都搞文字改革。瞿秋白家很穷,租人家的房子住。赵元任家的房子叫八桂堂。我们家的房子叫礼和堂。我们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旧了也不能拆掉,旁边就造一座新的房子,连在一起,房子有好几进。我们住在新房子里,旧房子租给人家。我们家在运河边上,前门在路上,后门在水边。我们住在河的北面,我要过了河去上学,河没有桥,只有由船连起来的渡桥,人在船上走过去。大船来的时候,摆渡船就分开,叫开渡,大船过去之后再合起来,人又可以走来走去。
我大概三岁开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旁边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特别好。祖母教我念唐诗。祖母娘家是一个大家,在女孩子时受很高的教育,那时候没有新式学校,她在妇女中是了不起的,打官司她拿起笔来能写状子,很有学问。我记得一件奇怪的事情,祖母要吃补的东西,吃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是牵着一头牛到家里来挤奶。此外,妇女挤人奶给老太太吃,她的身体特别好。
我的父亲当教员,当时常州只有两个中学,一个男中,一个女中,父亲就在女中里教书。后来父亲办一个国学馆,收学生,教古文。我跟父亲很少在一起,不过我的印象中,父亲的脾气还是很好的,他并不固执,那时候提倡白话文,他教古文,可是不反对白话文。我们跟着母亲到了苏州,我的父亲跟姨太太还是住常州,家庭穷了,就分裂了。
我的母亲对我影响大。母亲是读老书的,没有进过新学校
……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