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9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30110068X
条形码:97873011006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百年学案典藏书系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李长之学术—心路历程的专著。李长之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崛起的美学家、文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它以李长之学术—心路历程为脉络,依次展现他在文化研究、鲁迅研究、古代先贤传记批评,对德国学术思想的接受四大领域的价值和贡献。从李长之在世事变迁中的种种丰富复杂的心路历程,折射了20世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思想与灵魂的发展过程。
媒体推荐 书评
就学科建设而言,百年学案研究,无疑是在为学界时贤或后人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提供殷实的学术—思想资料:就学统自律而言,委实想借净化日常学术之行为,以活出角色价值之纯正。
编辑推荐 本书为“百年学案典藏书系”中的一本,它以现代的视角对李长之的文学理论批评之路及其内心的追求进行了客观的阐释,视角新颖,在掌握了翔实的材料基础上分析极其到位,是目前研究李长之的首部专著,具有开创价值。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论“感情的型”——李长之的诗学理想及其启示
第一节 “感情的型”的诗学内涵与人学意蕴
第二节 “感情的型”的本土化与人格化
第三节 “感情的型”的诗学启示与人学价值
第二章 从“鲁迅批判”到《鲁迅批判》——兼论李长之《鲁迅批判》的独创性
……
文摘 书摘
李长之的批评理念,凝聚成一点,即他的“感情的批评主义”的理论。
李长之认为,批评要达到客观公正,必须要用感情。这是看似和客观相反而
实则相成的态度。因为“在我爱一个人时,我知道他的长处;在我恨一个人
时,我知道他的短处,我所漠不相关的人,必也是我所茫无所知的人”,故
“感情就是智慧”。这里其实涉及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
所谓批评的理性化、客观性,是一种相对的理性化、客观性,它必须以批评
主体对对象的关怀、理解为基础。因此,所谓“感情的批评主义”,包含几
个要点:一是对一篇作品要爱憎各别,不委曲求全,如此才能公平;二是要
撇开一己的好恶,“跳入作者世界里”深味吟咏,作“同情之了解”;三是
一个批评家,必须说出具体的好作品的条件来。这个条件,李长之称之为“
感情的型”①。如果说,前两点指的是批评态度的理性化、客观性和科学性
,它是批评形态从传统的印象式批评向现代批评的理性化转型必不可缺的要
素,那么后一点则是指批评的标准。它同样关乎批评的现代转型。现代转型
可以说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伴随现代转型带来的价值分裂与精神危机困扰
着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思想家。在德国思想家韦伯看来,现代是一个“除魅”
的过程,为世界去除人们强加在它身上的各种虚幻的、神秘的意义,是科学
的功效,而科学的进步是理智化过程的一部分,理智化是现代社会的不可或
缺的要素。与理智化相伴,专业化是现代社会的另一特征。从中国的情况看
也是如此。批评的专业化是传统批评向现代批评转型的重要标志,专业的现
代批评必然要求批评的科学性,批评的科学性就是批评的理智化。“感情的
批评主义”虽然提倡的是批评家“感情”因素的介入,但内含的特质则是批
评的理智化。中国传统批评的特色是印象式的批评,印象式批评的特点是用
一两个抽象的词汇概括对某篇文章、某首诗、某个句子或词语的总体印象,
这种概括或分析传达出来的意义是极不清晰的,全赖接受者的妙领神会。而
没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的浸润与熏陶,这一领悟便很难发生。显然这种
批评方式是很难跟“除魅”后的现代社会接轨的,甚至可说它是与“除魅”
背道而驰的。在《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一书中,李长之也表达过这一意
思,以及他要为现代批评建立新范式的抱负:“通常那种可以意会,不可以
言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