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

发布时间: 2010-03-22 06:21:45 作者:

 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


基本信息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页码:20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7534750288/9787534750281
条形码:97875347502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玄奘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收集的资料极为丰富,有来自玄奘及其弟子的译经、撰述;有同时代或后人的记录或评论,以及民间的流传的传说、故事等。作者把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去伪存真,对玄奘波澜壮阔的一生做了抒情式的描绘,从玄奘的出生、孤僧万里行、翻越大雪山、巡礼五印度、留学那烂陀等经历中描述了他在印度次大陆的活动和艰苦行程。
作者简介 ?
媒体推荐 ?
编辑推荐 《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是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
专业书评 ?
目录
玄奘大师
第一章 大师的出世
一、少年玄奘
二、青年沙门
三、国内游学

第二章 孤僧万里行
一、矢志西行
二、西出玉门关
三、大漠孤征
四、高昌国结盟

第三章 翻越大雪山
一、度银山遇盗
二、涉葱岭阻雪

第四章 过二十四国
一、西突厥可汗关照
二、铁门关天险

第五章 初入北印度
一、瞿波罗岩窟的佛影
二、学法迦湿弥罗国
三、大森林遭劫

第六章 巡礼中印度
一、恒河与劫比他宝阶
二、曲女城传奇
三、戒日王王朝
四、险遇难群贼受化
五、舍卫城祗园精合
六、释迦故乡迦比罗卫
七、娑罗林与鹿野苑
八、菩提树下玄奘哭

第七章 留学那烂陀
一、那烂陀与戒贤大师
二、灵鹫山与王合城
三、七叶窟结集
四、潜心求学

第八章 遍巡五天竺
一、巡游东印度
二、南求狮子国
三、阿旃陀玄奘拜石窟
四、参学西印度

第九章 声震五印度
一、那烂陀寺展才华
二、玄奘会见戒日王
三、如日中天曲女城

第十章 载誉归故国
一、厚重异国情
二、重登帕米尔高原
三、归途路漫漫
四、入京盛况
五、洛阳宫太宗召见

第十一章 译经十九年
一、译场组织与新译法
二、玄奘与太宗时代
三、玄奘与高宗时代
四、玄奘与武则天

第十二章 圆寂玉华寺
一、重弘大般若经
二、大师圆寂后

第十三章 千古留芳名
一、千秋独步的旅行家
二、超前绝后的翻译家
三、著名的佛教哲学家
四、伟大的佛学大师、佛教理论家
五、中外文化及交通的杰出使者、国民外交家
六、《大唐西域记》的历史价值
七、玄奘精神永放光芒
玄奘故里
一、玄奘故居
二、陈家花园故址
三、凤凰谷
四、晾经台
五、西原墓地、马蹄泉
六、玄奘故里的古树名木
七、唐恭陵
八、玄奘寺
九、玄奘灵苑
十、缑氏山
十一、蔡伦造纸遗址——“造纸河”
十二、柏谷坞古战场
十三、程震墓
十四、刘国故城
十五、灰嘴遗址
十六、缑氏县故城
玄奘年谱
玄奘年谱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玄奘是闻名中外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他不惧艰险,跋涉西域,远赴古印度取经的壮举妇孺皆知;他著述的《大唐西域记》和主持翻译的佛教经典,成为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他创宗立说,宣扬圣教,成为唐代的开宗佛学大师。唐太宗曾经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当代鲁迅先生曾经说“……有合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们都对玄奘有着极高的评价,但据今考证,专门著书写玄奘大师的人却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我对玄奘大师本不陌生,尤其是来到河南省偃师市工作后,对玄奘给予了更多关注。近日,董煜煜先生将他撰写的《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一书送给我。细读之下,使我又多了一层对玄奘大师的崇敬。
公元600年,玄奘诞生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之东南凤凰谷谷东陈村(今名陈河村)。玄奘5岁丧母,10岁丧父,13岁在净土寺出家。公元627年,28岁的玄奘满怀豪情,矢志西行,西出玉门关,穿过沙漠,翻越雪山,过二十四国,九死一生到达印度国,历时17年,行程5万里,最终载誉而归,带回了大批的佛教理论和经典。玄奘西行之路被当代人视为是一条由信念和坚韧铸成的求知之路。自645年玄奘西行回国到664年玄奘圆寂的19年问,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翻译和传播佛教事业。这期间,玄奘共译出经律论75部,1335卷,共计1335万字,由金陵刻经处(今南京市)汇集出版的玄奘译著全集多达400册。正如书中提到的,法师始终问道,至死方休,当其绝笔之时,距圆寂仅一月,其奋斗精神足以教育百世,震撼千古,凝先德之风范,作后进之楷模。今天,我们不仅要细品玄奘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人生壮举,更要把玄奘文化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断研究出新的成果,始终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
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是玄奘出生和出家前居住的地方,对于探究幼年玄奘的人生经历具有重要作用。
文摘 插图:


第十章 载誉归故国
一、厚重异国情
贞观十六年(642年)五月,玄奘参与无遮大会罢,带着深切的感受,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依依不合,要求他多留十几天,鸠摩罗王快人快语,说:“法师如果愿意住在我国,我愿意为法师建造一百所伽蓝。”因为他知道玄奘已注意到他的国家一所伽蓝也没有。
玄奘认为既已学成,理应弘扬佛法于东土,因此一一加以婉拒,他们也就不再强留。戒日王并表示,若计划循海路归国,他可派专使护送。玄奘说:“来印度的途中,曾与高昌王有约在先,不能辜负他的盛情,所以仍决定循陆路回去。”“那您需要多少路费?”“不必!不必!”“哪有这种事?”于是两位国王争相赠送路费及礼物,但都被玄奘辞谢,只接受一件鸠摩罗王送的曷刺厘帔。据说是一种用山羊或骆驼身上较细的毛织的衣服,也有人说是鹿毛织成,防雨效果很好。
出发的那天,众人依依不合,珍重告别,两王及诸众饯送数十里呜咽而别。在曲女城大会时,戒日王发现玄奘把回国所带的佛像经典委托北印度乌地多王的卫队代为运载。他原来要面送玄奘的东西均被拒绝,就利用这个机会,准备了一头大象,金币三千,银币一万,速交乌地多王,请他找机会转交给玄奘,供法师作盘费。
玄奘带着佛像经典,随北印度王乌地多的军马踏上归途。
此刻玄奘想到,在他初来时,对伟大的印度文化和人民还感到神秘、新奇;在印度的十几年,他逐渐认识了印度文化,打开了佛教的知识宝库,熟悉了印度各地风俗民情,结识了为数众多的学者和朋友,印度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现在要离开它,又怎能不令他依依难合呢?
后记 在本书出版之时,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河南大学葛黔君教授。她应是我成书的启蒙老师。1992年,中国玄奘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1993年底,我初写的《玄奘故里》一书脱稿。她看了书稿后非常高兴,鼓励我要进一步研究玄奘,宣传玄奘。同时告诫我,要想写好玄奘就必须走出神话《西游记》里唐僧的误区,要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玄奘。谨记这些,现在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
我还要感谢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教授、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先生。他既是长者,又是老师,长期以来,时刻关心着此书的写作进程,提供历史资料,指点写作重点,并满腔热情地为之作序。
刘培育先生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教授,中国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对此书的出版关心备至,近两年来,多次动问成书情况,当我征求他对书稿的意见时,他在北京给我通电话,一次竞长达四十分钟,像兄长谈心一样,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我要从心底说一声:“谢谢您,刘先生!”
我和洛阳大学教授徐金星先生,既是同乡,又是好友。本书第一稿脱稿后,是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其修改、润色,把无私的关爱渗透在字里行间。他的帮助,将永远留在我美好的记忆里。
我和中央电视台《大家》主持人、《玄奘之路》策划者曲向东先生,尽管只会过两次面,但他不吝提供的玄奘西行资料,给了我很大帮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审译孙宝纲先生,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黄夏年先生,我的同窗好友薛树德先生都在出版过程中给予了许多关怀。
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玉成此书的支柱力量。我要感谢偃师市委原文涛书记、李明智市长,宋义林常务副市长、宣传部温雪景部长,由于他们关注玄奘故里,关注宣传玄奘,从而加快了出书步伐。期问新到任的尚英照市长、章勇副市长,也对本书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化文物旅游局赵振德局长,还有和我朝夕相处、在推动宣传玄奘事业中共忧共乐的缑氏镇张会卿书记、王曜宗镇长、肖应喜副镇长等,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悉心关爱,成为我今生难以忘怀的纪念。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