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21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544422475
条形码:97875444224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语言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它的出发点就是经验世界,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发现普遍现象,总结规则,提出假设,形成理论,并作出更深层次的解释。《东方语言学》主要以东亚语言为研究对象,其宗旨是用语言学的普遍原理来研究语言,并通过由研究这些语言中的特有现象所得到的规律丰富语言学的普遍原理,为东方语言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块试验田。 本论文集是《东方语言学》辑刊的第四辑,收录了当代语言学者关于语法学、语音学方面的若干篇论文。
目录
反问句对于语义变化的影响
试论量词“串”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
了然于心预料之中出乎预料
汉语方言中f、h相混现象
广东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
论汉语、苗瑶语声母中流音r、l的重建及古音构拟偏向
上古汉语动词内部的达及态构词
最新派上海市区方言语音的研究分析
国际音标的命名与中文定名
音节和音节学
分子人类学与当代历史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
《尚书》文本考
音变的语音学基础(二)
……
文摘 特别是宁化的石壁一带,堪称江西等地迁民的乐土。罗香林(1965)指出:“至石壁移民,所以与黄巢反乱有关者,则以黄巢尝率众陷江西虔、吉、饶、信等州,有以使客家先民不得不东向迁避故也。”“唯宁化为自赣入闽之重要径口,故不特唐末自虔州东移难民始多唐避其地,即宋元间自赣省徙闽粤之客籍,亦每途经其地。”我们推测,那个时期江西等地的迁民带到石壁一带的方言古浊上字也是保持独立的调位(阳上),在宋元之际由该地区转徙粤东之前,古浊上字并入了阴平,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7调的声调格局。时至今天,长汀、宁化等地的客家方言还保持古浊上字读如阴平,阴去和阳去有别的基本特征。
宋元之交,由于元兵入侵和文天祥“勤王”,早前迁移到长汀、宁化一带的客家先民沿着汀江水道再事迁徙,近的到达中游的上杭等地,远的到达下游的粤东山区。罗香林(1933)在援引了五华魏氏、兴宁黄陂曾氏等10个宗族的谱牒资料后说:“以上十姓,上列谱牒,皆曾明载其迁移年代,此外尚有未尝明载年代,但从其所列各祖世次亦得推知其迁移年代亦确在宋末元初,而其迁入地又皆在今日广东省内者,尚有巫氏、……且皆出于福建宁化、长汀、上杭等地,而尤以自宁化石壁乡来者为多。”当时由客家先民带到粤东等地的客家方言应该是属于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7调的声调格局,这种格局在海陆型客家方言中一直保持不变。
韶五型客家方言的主体在粤北的中部地区(庄初升,2005),主要是明朝成化年间(1465一1487)由闽西上杭县一带的客家移民带来的(庄初升,1999)。时至今天,始兴、曲江、翁源、英德等县(市)的客家人还念念不忘自己的祖上来自上杭的“瓦子街”。我们推测,明朝后期分布在闽西上杭县一带的客家方言已经完成了“浊去归上”的演变,正是这一带的客家人把这个特点带到了粤北的中部地区。张双庆、练春招(2007)指出:“这种演变类型在客家方言分布范围较广,但主要集中在闽粤两省境内,不见于赣南。”反观今天闽西南片的上杭、武平、永定(城关)等县的客家方言,其声调模式与广东省内韶五型的客家方言完全相同,这是方言史与移民史完全契合的一个生动例证。清朝以后,粤北的客家人把上述特点带到了粤西的阳春、阳西、信宜、电白、高州等地。粤东五华县的客家方言也属于韶五型,但到底是在海陆型的基础上独立演变而来的,还是明朝以后从闽西上杭等地迁来的,还需要调查研究。
饶丰型客家方言分布在粤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