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千年灵隐

发布时间: 2010-03-28 04:03:16 作者:

 千年灵隐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213027522
条形码:97872130275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的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评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并曾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
  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巍峨。殿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像高踞莲花座之上,妙相庄严,颔首俯视,令人敬畏,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在1949年因大雄宝殿正梁被白蚁蛀空倒塌而毁。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低眉细目,气韶生动,极具风采。
  释祖像后壁为《五十三参》彩绘群塑,共有姿态各异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现的是佛经中善财童子历经磨难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名师),终于得证佛果的故事。这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鳌背,手执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她意态潇洒、祥和地接受着善财童子的参拜。
  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像线刻石。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已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也是吴越末年雕造的。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媒体推荐 我在“咫尺西天”等你代后记
去年,寒意萧飒的一个冬日,我与此书的责任编辑汪维玲要去灵隐寺拜访悟智法师,顺便商量一下该书的出版事宜。我与汪维玲约好,在灵隐白乐桥边的售票处会合。悟智法师事先同我说过:你们来时,打电话给我。
我在去灵隐的途中,给悟智法师发了条手机短信,告诉他我们已出发,请他定个地点接我们。少顷,有信息传过来,手机上跳出一句话:我在“咫尺西天”等你!就是这句话,把我震呆了,一时间有些东西莫辨的感觉。仿佛我去的地方,就是一方神圣而美妙的处所,整个人便如同在云端里浮着飘着恍惚着,在这条去过无数次的灵隐路上,体验着以前没有过的感觉。
咫尺西天——灵隐寺山前的那块照壁,就那么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在这块照壁底下,我每次陪同朋友前来游玩,朋友都会邀我一起拍照留念。站在照壁旁,被相机揿进镜头的时候,感觉与在任何一个旅游景点一样,总算是到此一游了。而这一天并不一般。我下了车,先在售票处找到汪维玲,然后告诉她:悟智法师在“咫尺西天”等我们。她听了也是一愣,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相视而笑,笑得意味深长。穿过密集的人群,远远地看到了“咫尺西天”,“咫尺西天”底下站着悟智法师。他着一袭褐黄色僧衣,微笑着迎接我们,如同一尊雍容的佛!
悟智法师在前面引路,我们跟在他的身后,从灵隐寺后门进入寺院。这是我们第一次知道寺后还有这么幽静的一条路。那条道因少有游人喧扰其间,便显得清幽、邈远,虽则时在冬日,林阴道上少有落叶,路面清清爽爽,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咫尺西天”四个字来……
那天坐在灵隐寺里喝茶,手端茶杯喝茶的当口,忽然想到前人的一句话:应事岂宜有作意,为人不可无世情。我们就坐在那座高大木屋的窗前聊天喝茶,触眼处即是飞来峰冷泉亭。以前读王念的一副对联,感觉遥远,而那天默念着,人便如嵌入对联里一般:
峰从天外飞来,见一线光明,万壑松涛开觉路
泉自石边流出,悟三生因果,十方华藏证根源
那天,在灵隐寺,谈好事,喝完茶,便回到了凡俗之中。我一直埋头在有关灵隐寺的资料里,把自己沉浸在灵隐寺的长长历史里,与寺里的历代高僧同进同出,同证同悟,与那些文入学士把酒临风,吟诗赋词。此书写完后,靠在椅子上微闭了眼睛细细地想了一想,脑子里一片模糊。似乎我日接夜触的那悠久的灵隐寺历史只是一截云烟,那些在灵隐寺里生活过的高僧便是那云烟里的一抹色彩,那些文入学士杂糅在那一抹云烟里,分不清面目。甚至,连同整本灵隐寺的历史都成了空白。不知道这种感觉是好还是不好。也许是我悟彻了,无即有,有即无。也许,是我什么也没有得到,我所写的文字无非是灵隐寺里的一阵钟声,或是冷泉亭旁的一注流水,抑或是灵鹫峰上的一朵烟霞,殿前僧人念着的几句经文。钟声,流水,烟霞,经文,都是一些虚幻的东西。经文也虚幻吗?也虚幻。释迦牟尼说过:他并不曾传过什么经文!
如此说来,书中的文字如同飞来峰顶的烟云,随时都会飘散,飘远,直到消失殆尽。
2003年6月10日于比竹居
目录
龙飞凤舞到钱塘灵隐之胜景
南山云起北山云.灵隐之兴衰
留与西湖作画屏灵隐之艺术
最爱灵隐飞来孤灵隐之人文
1.骆宾王续诗宋之问
2. 林和靖泛舟游灵隐
……
文摘 书摘
月桂峰为下天竺法镜寺的案山,据《灵隐寺志》记载,唐天宝年间曾经从天上落过桂子,
有一子长大成树。宋天圣丁卯年(1027年)七八月的初一、十五两夜,寺宇殿堂左右,天降苦雨
,大小如豆,像珠子一般圆滑,有黄白黑三种颜色,这就是月中桂子。寺里的僧人取来种在林
下,刚满月,就长出了一寸长的树苗。第二年春天,移植到白猿峰下的回轩亭旁,共有25株。
当初种植时有许多桂树长出来,但因花时无度,加上僧人不怎么去培植,渐渐地就越来越少了
。清康熙五年(1666年),灵隐大殿落成后,八月十三日早晨,载堂禅师听到屋顶上劈啪有声,
出门仰头一看,有桂子落下,圆圆的像蓖麻子一般大小。寺里的方丈与一些僧人都去拾取,送
给具德和尚看。具德和尚说:“这是月中桂子,我已看到过两次了。”载堂法师是秦川人,他
是晦山和尚的法嗣,曾在石门虎啸寺当过住持。以前在具德和尚手下,就收取过不少月中桂子
,将它们带到陕西一带种植。时有好事者听到有月中桂子,都来观看与索取。到了扬州,桂子
已被人讨光了。骆宾王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看来他的话不假。月中桂子在
唐朝初年已经落过,而且每次落下来必有好兆头。具德和尚重兴灵隐十七年中,就见过三次。


书摘1
和靖先生人品高洁,诗意又孤峭澄淡,所写之句多出自胸臆,绝不拾人牙慧,所以多为人重。当时有许多郡守或文人相访,如薛映、范仲淹、陈尧佐、梅尧臣、龚宗元等。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中,杭州的郡守王随以给事中出知杭州。上任之后,闻和靖先生大名,即亲造其庐而访之。那一次造访,留下了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
王随见和靖先生的庐合如此简陋,长此以往,人何以堪。便问道:“处士何不出?”
和靖答道:“非不出也,无出之才也。”
王随道:“出须何才?”
和靖道:“上致君,下泽民,岂山野散人之所易及耶?”
王随笑道:“吾闻出处同一道,山林经济即是廊庙谟谋。”
和靖笑答:“逋之才不过栽培花木,豢养禽鱼,以及吟咏山水耳。逋虽不才,尚可于诗篇中致其推敲。”
王随心想,君复不过园圃之中一菜农,有何诗才可论,便以园林景致,分韵与他对咏。和靖虽吐辞恬淡,然落笔高华,王随不得不叹服,道:“林君高名,自有真也。”于是出俸银替他重建庐合,有巢居阁、放鹤亭与小罗浮。
和靖先生隐心愈重,名望愈高。其实,在此
……
读书人网 >地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