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020073573/9787020073573
条形码:97870200735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内容简介:三十年前,一份伪造的“总理遗言”震惊了中国;三十年后,涉案人员现身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又将如何看待这件令他们付出了青春、爱情、家庭等惨痛代价的“总理遗言”案?《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以纪实的手法,对三十年前轰动全国的“总理遗言”案进行了追忆和记述,作者根据亲身经历以及对史料的抢救和挖掘,分析破译了那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谜团,客观、公正、全面地呈现了事件真相,尽述了那个时代这一案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性的复杂。
作者简介 袁敏,一介书人。几十年编书,做书,为他人做嫁衣裳。曾在京城出版界声名赫赫,却突然间告别皇城,回归江南故里。寂寞编杂志的同时,在《收获》开辟专栏——“重返1976”,影响颇大。三年后,遂成此书。曰:这不是编故事,而是写历史。我义不容辞。
编辑推荐 《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当我哥哥从关了十八个月的京城监狱放出来后,有一些媒体想采访他。我哥一概拒绝采访,他对媒体说的那句话我至今都没有忘记:二十年内我们谁都不要说这个事情。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白云苍狗,世事沧桑,当亲历那个轰动全国的惊天大案的当事人开始一个个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意识到:有些事情可以灰飞烟灭,而有些事情却无法留存空白。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应该让它留下痕迹,二十年内不能说的事情,三十年后应该可以说了。
目录
写在前面
我所经历的1976
幻觉是在一瞬间产生的。大耳朵只听到楼底传来一片嘈杂的人声和多辆卡车发动的声音,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押回桐庐开公审大会。两个恐怖的字眼钻进了他的耳朵:审判、枪毙!就在那一刻,大耳朵决定了:与其被拉出去审判枪毙,不如自己结束生命!
从醉白楼到留椿屋
幻觉是在一瞬间产生的。大耳朵只听到楼底传来一片嘈杂的人声和多辆卡车发动的声音,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押回桐庐开公审大会。两个恐怖的字眼钻进了他的耳朵:审判、枪毙!就在那一刻,大耳朵决定了:与其被拉出去审判枪毙,不如自己结束生命!
追寻真相
世界上有许多谎言是善意的,有许多谎言是美丽的,作为曾经在难忘的1976年震撼过千千万万人心灵的“总理遗言”,虽然如J的父亲所说确实是蛐蛐儿编造的一个谎言,但这个谎言顺应了民心,张扬了民意,直到今天我依然对蛐蛐儿编造的这一天大的谎言心存敬意!
老运动员
爸爸就是这样平平静静穿着一件居家的老头汗衫走出家门的。停在我们家小楼拐弯处的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证实了我爸的判断.市府大院里是没有这样的车的。上车后,坐在我爸一左一右两个人的架势显然是便衣的干活.当他们面无表情地把我爸夹在中间时,我爸明白,又一场漫长的斗争较量开始了。
留守的日子
1976年那个春天的下午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不是带走父亲的那辆军绿色的吉普车,也不是随后蜂拥而至将我们家小楼团团包围的白花花的一大片警察,更不是被大盖帽红领章抄家抄得满目狼藉的房问……让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是母亲面对突发的这一切,眼中射出来的那种淡定和冷静的光。
活着真好
哥哥后来告诉我,在他被关押的十八个月里,体会最深刻的是两个词:生命和自由。只有直面过死亡和经历过牢狱之灾的人,才更能认知并体悟到生命和自由的价值。哥哥能够活下来,是1976年的磨难历练了他的坚强。在已经过去的那场重梦中,哥哥始终有一个信念:只要不死.只要活着,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只要不死,只要活着,一切部可以从头再来!
人间四月三十年(代跋)
后记
……
文摘 插图:

然而,这个约定很长时间没有成行。这些当年曾是“文革”中共和国轰动全国的重大案件中的要犯们,现在几乎个个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担负着一定的领导职务,他们都很忙,不是这个公务就是那个出差。从盛夏到深秋,从满目翠绿到遍地金黄,人还是凑不齐。等到杭城落下了透出肃杀之意的潇潇冷雨,我终于决定不等了。我给阿斗打电话,我说我希望立刻去西天目,我的第二篇关于“总理遗言”案的稿子是写临安组的,我必须从关押临安组所有成员的“留椿屋”写起。阿斗在电话里迟疑了一下,他告诉我他第二天就要去住院了。我有些吃惊,问他生什么病了,阿斗说,他身体一直有几个指标不太好,除了已经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以外,还有一个很要命的指标偏高。医院一直没有床位,现在刚刚通知他有床位了,他得住院检查。我听了心里又难受又发慌,我想起我姐姐曾对我说过,我们这些人住在监狱里时精神备受折磨,免疫功能都被破坏了,出来时一个个看着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实际上五脏六腑都被损伤了。当时听姐姐说这话我并没有太在意,现在看来姐姐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蛐蛐儿终日与轮椅为伴,基本是个废人;我哥哥在而立之年患了一场凶险的大病,差点阴阳两隔;我姐姐心脏、肠胃也总有事儿,没有因此影响工作,那是这代人大多具备的责任和毅力。现在阿斗又……我问阿斗那怎么办?阿斗说,你别着急,我让晨光来组织。我说那你还能去吗?虽然阿斗不是临安组的,但平时他也很忙,要采访他很不容易,我很希望他能去。阿斗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两三秒钟后说,我去,我向医院请假。
最后成行的是五个人:我、阿斗、毛宁、晨光、大耳朵。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雨下个不停,第二天的天气预报仍有中雨。我很担心天气作梗,行程生变,辗转一宿,祈求上苍。因为我总觉得许多事情常常是在不经意中一拖就拖黄了。
老天保佑,第二天虽然依旧云雾压顶,但雨霁天清。一辆深灰色的子弹头面包车载着我们一行五人向西天目进发。
后记 追忆三十年前的那段历史时,我并没有想到有一天它会以《重返1976》这样一本书的形式留存下来。当这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关于三十年的等待和沉默究竟因为什么,我不想再说了,读者看完全书,自然会明了一切。我想说的是,关于这本书的产生我要感谢几个女人。
首先,我要感谢李小林。可以说,没有小林,就没有这本书。我和小林相识在1976的冬末春初,正是“总理遗言”出笼的前后。可以说,小林见证了当年“总理遗言案”这场劫难发生在我们家的始末。三十年后,小林对我说:《收获》“亲历历史”的栏目应该有“总理遗言案”的真实记录,你是直接当事人,把那段历史写出来吧。于是我写下了《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文章在《收获》刊出时小林建议我将标题改成《我所经历的1976》,小林说,你原来那个题目过于敏感。我也是编辑,我能够理解,但心里还是遗憾。没多久,《收获》“亲历历史”的栏目停了,但小林却让我将这段历史的故事和人继续写下去,并说,你在《收获》开个专栏吧,你自己给专栏起个名字。于是,有了“重返1976”。这个专栏在《收获》断断续续横跨了整整三年有余,由于我自己也主持着一家大型文学刊物,工作很忙,常常到了交稿时间,我却一字未写;还有几次稿子交出去了,却又再三再四地改动,给《收获》增添了不少麻烦。然而,每当这种时候,小林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和耐心,让我心生愧疚,只有更努力地去回忆和挖掘这段历史。我想,小林和《收获》之所以执著地将“重返1976”这个栏目坚持下来,不是因为我的文章,而是因为那段历史。
第二,我要感谢王旭烽。旭烽是学历史的,虽然她身上更多具备一个女作家大多都有的浪漫性情,但她依然不乏一个史学人所拥有的视野、情怀,和气度。她一再对我说,对于“总理遗言”这段历史,最适合将它写出来的就是你了,你是当事人,亲历者,这是抢救历史,不是编造故事,你是有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