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冰眼看日本

发布时间: 2010-03-28 04:29:13 作者:

 冰眼看日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页码:3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802411815/9787802411814
条形码:97878024118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冰眼看日本》是一个中国人在日本15年的观察与思考。“无能”的日本警察,连自己也“卫”不了的自卫队,可怕的日本制造,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当日本遭遇大地震太大最盼丈夫死,没有身份证的国度,富孩子的穷生活,日本人让“爱国教育”走开,靖国神社就是这么个东西,中国人没见过的技能“奥运会”。
我们真的了解日本吗?中国距离日本到底有多远?
鸡同鸭讲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这个词在日本犯忌,不能说。这个“国”字,老让人想起原来那个“皇国”。也就是说,战后一直到现在,“爱国主义”就等于“军国主义”,不是全等于起码也是约等于,反正正经人不用那词。不用那词用什么词?根本就不用,为什么要爱?这是不是个“国”?
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
日本的学校运动会自始至终没有个人表演的任何舞台,全部项目强调的只有一点:团体,你所在的团体。通过这种大量的训练和最后的比赛,对孩子们潜意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日本孩子从小就从这些训练中知道:只有抱成了团才能战胜对手。
太太最盼丈夫死。
日本的老两口,女方先走了,男的很快就会跟着而去,而男的先走了的话,你看着吧,女的顿时年轻了起来,精精神神地准能再活个几十年。
没有身份证的国度
日本人对人手一号的身份证号码十分反感。也不知道是谁,给身份证制度起了个绰号叫“国民全员总番号制”。这个制度到底为什么不好也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据说是军国主义的东西,起码会引起军国主义,战争的惨痛回忆,使日本人对这种被迫全部公开自己隐私信息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本能的仇视。
作者简介 俞天任,网上行走时叫“冰冷雨天”,自称“老冰”。生于上海,在江西长大。当过农民、工人、代课老师,托“拨乱反正”的福,考上大学,还进了研究生院,毕业后在上海高校工作,20世纪90年代到日本,现任某机械公司技术部部长。喜欢侃大山,到日本后因为没了侃大山的氛围,于是转而上网发帖聊天,一发而不可收拾。
编辑推荐 《冰眼看日本》的几十篇短文,都是作者留日十几年来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和感受,范围覆盖政治、社会、教育、产业、习俗和人际关系,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对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了解日本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可以照见我们自己。
日本,对这个永远不会搬家的邻居,我们到底了解多少,恐怕多数人会是茫然地摇头。我们只知道从情绪上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反对日本教科书美化侵略史,却没有去想如今的日本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动漫文化,有最先进石油运输装备,有独一份的化纤制造业,有完善的义务教育制度,有从小就在孩子当中培养的团体意识,有配套的灾害应急机制……
目录
古怪男女
日本男人的性狂想
日本女孩的婚前疯狂
12岁女孩的梦想:嫁出去
太太最盼丈夫死
猫嫌狗厌的退休老头
“太监化”的年轻人
“不像个男人”的男人
学完《毛选》学《蒋记》的鬼子
鬼子“进庄”之后
日本人眼中的外国人

社会百态
警察:好警察不如坏小子
军队:连自己都“卫”不了的自卫队
法律一:顾前不顾后的交通法
法律二:捡钱不还要获刑
公共事故:是天灾更是人祸
防灾:从日常做起
地震:7.3级阪神大地震幸存记
自动贩卖机:什么都能买的便利店
驾照:买车容易,驾照难办
配眼镜:生意让给别人做
看医生:磨洋工的小诊所
日本姓氏:水井上松树下
漫画:全民连环画
没有身份证的国度:怎样证明自己是自己
“分裂”的日本:关东人靠左.关西人靠右

日本制造
新日铁的独门买卖
非此不可的日本纤维
比别人贵20倍的钢管
年运行6000多小时的挖掘机
只有日本会造的天然气LNC船
六十年,18次诺贝尔获奖记录
中国人没见过的“奥运会”
想象力是靠不住的
高职生的人造卫星

非常教育
学校就是养鸡场
补习班做成了产业
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
富孩子的穷生活
智障也要满街跑
弄不懂的教育制度
简单而又复杂的日本高考
鸡同鸭讲的爱国教育
倒贴钱也不去上的日本军校
战前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

花样政治
考试考出来的高官
倔里倔气的共产党
土头土脑的自民党
没头没脑的民主党
古里古怪的公明党
“一党专政”下的日本政府
“选举”选出来的八嘎
“给脸不要脸”的选民
“不可接触”的贱民
“各唱各调”却又“舆论一律”的大众传媒
靖国神社就是这么个东西
后记
……
文摘 日本女孩的婚前疯狂
老冰有一哥儿们,在老冰来日本以后被派驻纽约,可能是因为他老爷子是某市公安局副局长的缘故。这小子一下子就是副主任。
临行前,老冰和他在一个酒吧里喝到凌晨3点,他说他一定要在美国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我对他说:“按你的条件没问题,就一条,管好自己就行了。”
那哥儿们一到纽约,就挂电话过来:“喂,纽约的日本人真多。”
老冰“嗯”了一声。
那哥儿们继续兴致勃勃:“都是女孩子诶。”
老冰还是没言语,已经知道这小子下一句话是什么了。
果然,下一句是:“日本女孩子很热情诶。”
完了,这小子算是被糖衣炮弹打中了。等着瞧吧,还打自己的天地呢,等着被遣送回家吧!因为是朋友,就送了一句忠告,“当心一点,好自为之,首先做好工作要紧。”
忠告归忠告,听不听那是人家的事。果然过了一年。那哥儿们因为工作业绩太差,回国重操旧业:当他的工会主席去了。
开玩笑,敢去纽约的日本小姑娘,是能招惹的吗?
欧美有句话:“Ladies First”,这句话要到了日本,应该说成:“Ladies Last”。日本的女人根本就不是人。起码没有被算做人。老冰生了个小子,如果是个闺女的话,早八百年就回国了,还能在日本待下去?
儿子读幼儿园时。有校车来接,小孩子不懂事啊,车子一来一窝蜂地往车上跑。边上的阿姨不乐意了,把孩子们都赶下来,先让男孩子上。坐好了以后,再让女孩子上。也就是说,女人走出家门后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先让男人!
出了幼儿园,想上学,日本的公立中小学特别混蛋,充其量也就是个儿童收容站(日本的公立教育制度以后再谈),想读书只有去私立学校。东京的麻布、开成。神户的滩,京都的洛南,鹿儿岛的拉扎尔,都是名牌中学,可是一条,不收女生。你说调低档次,进二流的吧,像神户白陵这样的男女共校。女孩子的考分要比男孩子高30多分才进得去。这是考中学哦,总共才三门功课,上哪儿去找30分!
有一次电视里面搞智力竞赛,主持人出几个暗示,参赛者猜是哪儿。日本的智力竞赛和中国的不一样,没有不准抢答的规定。主持人的第一个暗示“找女厕所很难”刚说出口,下面的答案已经出来了:“东京大学”。没错,还真是东大。
走上社会找工作吧,一般会社分事务职和一般职,女人就只能从事事务职,不能从事一般职,理由是一般职要加班,而女人要照顾家庭,不能加班,所以就只能从事事务职。日本社会认为:日本没有资源,只有人,只有人的打拼才能活下去,所以他们的理
……
后记 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出国还是很稀罕的事。到日本是晚上,第二天一早就迫不及待地走到街上去看“东洋景”。可是走上街看到了街景以后很有些丧气,街上走的人长得和自己一样的脸,店铺里挂出来的幌子也都是自己所认识的字,“这也算出了国?”
确实,从表面上看来,日本和中国确实很相像。所以原来甚至都有“同文同种”一说。日本在侵华战争失败以后,这四个字现在是见不到了。但看上去的相像之处还是实在太多。
可是随着对这个看起来和中国很相像的社会的了解逐渐增多,所受到的文化震惊(culturc shock)也越来越多。原来在相同的面孔、相似的文字、相近的行动后面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却是那么的不同。
然后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和思考以后,却又能发现这种不同并不是不可理解,反而很容易理解,这就更加觉得有趣。
有这么一种说法,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日本彻底离开了中华文化圈。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一定道理,首先就是作为中华文化圈象征的汉字在日本的使用大量减少,加上战后美国占领军带来的美国式价值观在日本成为主流价值观,确实很容易使人得出这种印象。但是仔细看去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上千年的文化影响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够消除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于榻榻米、寿司和生鱼片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更体现在外层包装的美式价值观外衣下面所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日本式思维方式。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