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43936127
条形码:97875439361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养生保健进补全书
内容简介 《食补》是《养生保健进步全书》之一的《食补》。食补因为比较符合人们的膳食习惯,口味好、营养好,还可果腹,再加上不良反应少,自然受到欢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食”和“药”是同源的。食物同样具有“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成。同时食物分别有吸、降、补、散、软的药理作用。只不过食物的“药性”比较温和,它的效果也就比较缓慢了。于是多数健康或者亚健康人群大多选择食补,以达到方便可口、防病强身的效果。
《食补》一书的内容以食物为主、药物为辅。食借药力、药助食补。主要供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食补》为养生保健进补全书之一。
目录
食补须知“辨证施补”
按不同的人群食补
按虚证类别食补
按虚弱程度食补
按不同体质食补
健康人群食补须知
食补常识
食补的适应人群
食补中的禁忌
食补的意义
常用进补食物的营养特点
谷类
豆类
蔬菜类
根茎类
菌菇类
蛋类
肉类
水产类
水果、干果类
调味品类
四季的食补
春季食补
夏季食补
秋季食补
冬季食补
各种体质的进补
正常成人的体质分型
不同体质食补的原则
各种年龄期的食补
不同年龄期食补的原则
婴幼儿时期的食补
青少年时期的食补
中年时期的食补
老年时期的食补
各种需要的食补
抗衰防老的食补
补肾壮阳的食补
滋阴补肾的食补
健美丽容的食补
护嗓美音的食补
明目聪耳的食补
乌发美须的食补
体力劳动者提神抗疲劳的食补
脑力劳动者提神抗疲劳的食补
益智健脑的食补
减肥美体的食补
壮骨强筋的食补
特种保健需要的食补
家庭保健休闲食补
保健茶
药酒
方便食补露
滋补粥
花卉食补
食补素馔
自制旅游保健食品
解酒醒酒保健康
常见症状的食补方
月经过少
月经后期
回乳
乳汁不足
白带异常
围绝经期综合征
习惯性流产
眩晕
虚热
虚汗
痿证
胸痹
腹痛
心悸
中暑
惊悸、怔忡
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
头痛
成人遗尿症
咳嗽、咳痰
哮喘
胃痛
呕吐
腹胀
腰痛
脱肛
厌食
呃逆
泄泻
便秘
口臭
纳呆
消瘦
少尿
多尿
遗尿
水肿
阳痿
遗精
粉刺
早年白发
脱发(附:脂溢性秃发)
单纯性肥胖
黄褐斑
耳鸣(附:耳聋)
健忘
失眠
痱子
冻疮
手足皲裂
衄血
……
序言 在阅读《食补》和《药补》之前,我们先要了解——
为什么要进补?
因为对健康者而言是为了保健强身;对亚健康者来说是扶正固本;而对疾病患者更能达到调养和康复的作用。
根据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归结到很重要的一条——平衡就是健康。由于人们受到外界种种因素的影响和个人内在适应能力的不同,人体往往处于某种不平衡状态,导致身体感到不适,疾病来袭。而进补正是向人体这架不平衡“天平”上往缺失的一方添加“砝码”,从而使人体恢复平衡。
正因为进补具有这种健身运动或打针吃药均无法代替的独特效果,而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改善了、物质供应丰富了、养生得到重视了,过去只有达官贵人、豪门富家才有条件享受的进补,如今已逐步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进补是中华养生文化的民族瑰宝。几千年来,从宫廷到民间,总结出许许多多具有滋补功能的食物和药物,创造出无数种食补、药补的方法,于是大家一定很想知道——
我要不要进补?哪些东西具有滋补功能?我怎么进补?是食补好还是药补好?
虽然大家或多或少地也知道一些滋补的食物或药物,也能记住几种补品的吃法,但是能够全面了解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滋补功能、原理、进补方法乃至食用禁忌的人恐怕不多,而日常进补中我们又非常需要这些知识。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进行选择。
有人说“药补不如食补”,也有人说“食补不如药补”,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于是我们——
究竟选择药补还是食补?
食补因为比较符合人们的膳食习惯,口味好、营养好,还可果腹,再加上不良反应少,自然受到欢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食”和“药”是同源的。食物同样具有“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成。同时食物分别有吸、降、补、散、软的药理作用。只不过食物的“药性”比较温和,它的效果也就比较缓慢了。于是多数健康或者亚健康人群大多选择食补,以达到方便可口、防病强身的效果。
药补以药物为主,药性自然要强烈得多。进补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那些身患慢性疾病,尤其是正在用西药治疗的患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体质和病情的药补方法以达到调节虚实、扶正祛邪、增强免疫等辅助治疗的目的,实在是一种事半功倍且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最佳选择。此时便是药补胜过食补了。
食补和药补可以说是“进补妈妈”所生的一对孪生姐妹,于是也就有了“滋补养生丛书”的《食补》和《药补》。
《食补》一书的内容以食物为主、药物为辅。食借药力、药助食补。主要供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阅读参考。
《药补》一书的内容以药物为主、食物为辅。药借食味、食助药性。主要供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人群阅读。
明白了食补与药补的区别,要达到最佳的进补效果我们还必须了解——
怎样进补最有效、最科学?
进补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进补的时候更要讲究“科学进补”。
一是要扩大进补的概念。现代人养生进补的范畴已不局限于“补血”、“补气”等传统补益作用,而是将调理、疏通、排毒、养颜等保健作用看得同等重要,而不少食物和药物也恰恰具备了这些功能。综合应用它们的保健作用才能最有效地发挥进补的强身作用。
二是要扩充进补的范围。随着科学的进补和中西医学的结合,越来越多的现代医学发现和成果进入到进补的行列中。比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的“滋补”作用等,这些既存在于食物中又提炼成药品的物质正不断地扩充着进补的范围,是我们用于调节身体某些缺失和失衡的又一环节。
三是要扩展对进补的理解。不要简单地认为进补总是好事,补品吃得越多越好,甚至错误地认为进补可以代替治疗。进补固然对养生健体有诸多益处,但必须遵循中医学理论“虚则补之”的原则。在更多地了解自己体虚之处,更多地了解自己须补之物,更多地了解进补的方法;在充分理解进补因人而异、因材而异、因法而异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进补方案才是最科学的进补。
了解了食补和药补的各有所长,也懂得一些进补的基本概念,我们就可以打开书本阅读有关进补的详尽介绍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进补的行家里手。看到自己或家人通过滋补调理身体越来越健康是何等幸福快乐;再把这些知识和经验推广给亲朋好友,“自家得益、众人同享”岂不是功德无量、备受赞赏的大好事吗?
文摘 食补须知“辨证施补”
食补是指正常人体的饮食营养和养生,包括各个生理阶段的人群(如婴幼儿、孕产妇、老年)和各种不同职业人群等的饮食营养和养生,以及病后体虚者的饮食营养康复。最终使各类人群的饮食都能达到防病强身、增强体质的目的。
中医用药,强调用药物偏性来治疗疾病。如药性温热的药物可治疗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的虚寒证;药性寒凉的药物可治疗高热烦渴、面赤脉数的实热证。中医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判断为某种证,然后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称为“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一贯主张“医食同源”,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都具有各自的偏性,食可入药,药亦可代食,食与药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运用饮食调理进补,为了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同样也应进行“辨证施补”。
按不同的人群食补
食补一般可分为有病者调补与无病者强身两类。有病(虚证)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按照中医学的辨证诊断,选用相应的补品、补药,扶助正气以祛除病邪,使身体早日康复;需进补的无病者,一般多为亚健康者,适当地服用补益药物,或者用食补代替药补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但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辨清是属于何种虚弱,然后服用相应的补品、补药,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虚证类别食补
人体虚弱类别很多,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类。因此,运用食补也可相应地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大种类。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气、血、阴、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在虚损不足的情况下将相互影响。所以,气血阴阳的虚弱也常兼挟或同时并见。在食补时,气血阴阳两虚者可将不同偏性的食物配合应用。如气血两虚者,可气血双补;阴阳两虚者,可阴阳并补。
按虚弱程度食补
人体虚弱有轻重缓急之分,运用补益药物、食物亦有峻缓强弱之别。峻补,就是急补、强补的意思。适用于虚弱较重者,如元气暴脱者用独参汤。一般虚弱体质,则不能操之过急,益用平补法,缓缓取效。所以,选补还须根据虚弱情况,分别予以峻补、平补等不同补法。
按不同体质食补
人的体质有偏寒、偏热之分,调养亦有温补、清补之别。温补法,适用于虚寒体质,中医辨证属于阳虚者,可选用偏温性的食物;清补法,适用于虚热的体质,中医辨证属于阴虚内热者,可选用偏凉性的食物。可见,进补还须根据体质类别,分别采用温补、清补等不同的补法。
健康人群食补须知
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