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见证二战:从上海到太平洋战场

发布时间: 2010-03-29 02:01:10 作者:

 见证二战:从上海到太平洋战场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86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3月
ISBN:7561741316
条形码:978756174131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美军海军陆战队军官艾赛亚凡斯勒二战期间在中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亲身经历展开,收有数百张凡斯勒当年所拍摄和收集的有关上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照片。
本书从凡斯勒随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上海租界开始,经历了与日本占领军士兵在租界边沿的对峙,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侵华罪行和中国军民的顽强对抗,直至太平洋战争最后阶段美日在硫磺岛的决战,以直接的视觉形式披露了日军对浦江沿岸,交通枢纽的狂轰乱炸,受害人民尸体遍野,以及中国军队战地抵抗的实况。其中中国军队四行抗战、上海大世界被炸后惨状等历史照片尤属珍贵。
书中还叙述了凡斯勒本人的一段悲欢离合,这是一个从“蝴蝶夫人”到“第二次握手”的好莱屋电影般的真实故事,使人们在认识战争的同时又增加了一层对人生的感触。
编辑推荐 历史往往是残酷的,但不懂历史的人更加悲哀。这本书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侵华罪行和中国军民的顽强对抗,直至太平洋战争最后的决战,以直接的视觉形式披露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破害。书中还叙述了凡斯勒本人的一段家庭悲欢离合,这个从“蝴蝶夫人”到“第二次握手”的好莱坞电影般的真实故事,使人们在认识战争的同时又增添了一层对人生的感触。
目录

第一章 进驻上海租界
少年坎坷
弃工从戎
开拔远东
"国中之国"
……
文摘 书摘
在艾赛亚凡斯勒的影集中,我们没有找到比那张他在上海当兵之初更年轻的单人照片。艾赛亚自己解释说,一则青少年时的照片本来就无 几,二则青少年时期并未给自己留下多少快乐的回忆。
艾赛亚1913年出生在美国西部的犹他州,那是一片以农业为主的土地。犹他州的居民大多信奉摩门教,这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基督教 派别。不过艾赛亚的家庭并不是摩门教信徒。
艾赛亚的童年和青少年是在动荡中度过的。他无从知道很多家庭历史,只是晓得他们家是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他不很了解祖辈的故事,连对父母的印象也不深刻。他知道母亲是很疼爱自己的,似乎还记得母亲为自己做的可口的饭菜。然而,这样温馨的怀念离他是多么遥远。艾赛亚十岁不到时,母亲就因病去世,抛下了孤零零的他。父亲酗酒,从来不关心儿子的生死,自管自地走南闯北,谁也不知他的下落。偶尔在伯父家见到来访的父亲,却像陌路旁人一般,说不上几句话,随后父亲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有一个姐姐,平日联系无多。家庭,对少年艾赛亚来说好比一件奢侈品,向往而不可及,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农业州的犹他,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农场。自父母相继离他而去后,艾赛亚就在伯父的农场中长大,自然而然地成了个免费的劳动力。虽说有口面包吃,但也没少看伯父一家的冷面孔,没少受上上下下的冷眼 冷语。艾赛亚在当地上了小学和中学,课余时间就在伯父的农场中工作,以此换取活下去的权利。这一切在他满十八岁那天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十八岁,对于美国的青少年来说是个重要的成年标志。满了十八岁,就意味着不再是个孩子,就意味着可以做以前需要得到家长批准才能做 的事,就意味着可以自行其是。当然,这也意味着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对于艾赛亚来说,十八岁的生日更是不可忘却,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十八岁生日那天的每时每刻。就是在那一天,艾赛亚一清早就起身,把仅有的几件衣物塞进一个小包,勇敢地走到伯父面前,“我已经十八岁了。我可以走了。”艾赛亚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栖息多年的农场,再也没有看一眼愣在那里的伯父,白此踏上独立自强的人生之路。在那天,呼吸的空气都格外新鲜,天上的太阳对他展开笑脸,连飞翔着的雄鹰都赶来道贺。自由的味道是那么的甜美,直到艾萨克突然感到肚子饿了,想吃点东西充饥。面包,忽然成了自由的代价。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