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页码:283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ISBN:9787800807756
条形码:97878008077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对联天子,是他倡导了春节贴对联的民俗,使得对句吟联在全国形成风尚。因此,有明一代,皇帝与首辅大臣之间产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和轶闻趣事。
本书介绍的270多副名联妙对和少数诗词,记载了明朝的16个皇帝和辅佐他们的20多位首辅大臣的风流雅事,其中还穿插介绍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对联像一根链条一样,把明朝从开国到兴盛以及走向衰亡的历史连接起来。《宦海趣联》堪称一部另类的明朝史。
首辅大臣,就是宰相,位极人臣。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辅佐皇帝竭忠尽诚,忠君为国思想根扎在心里。因此其忠肝义胆,可昭天下,他们为世代人民所称道、所景仰、所效法。本书主要赏析了旷世奇才解缙、改革家张居正等一批政绩卓著、忠君爱民的首辅大臣的对联。同时,没有因人废联,也收入了严嵩、周延儒之类臭名昭著的权臣的联话。《宦海趣联》也堪称一部新颖的人物志。
名联佳对浩如烟海,皇帝和首辅大臣的对联犹如瀚海珍珠。本书用对联故事解读明朝历史,诠释首辅大臣,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轻闲无事时,赏读《宦海趣联》,怡情悦性,游目骋怀,一大乐趣。
作者简介 永志强,曾用名恩启,笔名启文、士心,北京市人,1945年生,退休前在张家口日报社工作。与本书有关的社会兼职:张家口市楹联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有80余件新闻和文艺作品在全国及省获奖,其中《柳树在旧体诗中的意境》等4篇作品列入多所大学教材,一篇作品列入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平均数字的背后》被收入《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著有新闻评论集《朝闻夕思》、《畅想集》、《新闻评论十二讲》、《联海拾珍》、《历代状元联话》、作品自选集《百叶集》等。
目录
引子
少年解缙联胜尚书
解元解缙名声远扬
进士解缙春风得意
解缙因疏带职归读
解缙得宠五年首辅
解缙谏诤引火烧身
“三杨辅政”之杨士奇
“三杨辅政”之二杨荣
“三杨辅政”之三杨溥
商辂是个三元宰相
李东阳和景帝对句
李东阳任翰林期间
人阁期间的李东阳
李东阳和茶陵诗派
锐意改革的杨廷和
出将人相的杨一清
夏言严嵩相互倾轧
费宏李春芳是状元
少年张居正显才华
张居正当上了首辅
身为帝师的张居正
张居正的治国治家
张居正在世加三公
张居正难料身后事
申时行还权于六部
叶向高祈梦求功名
叶向高两朝任首辅
祸国殃民的周延儒
舍生取义的史可法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
……
序言 从明朝开始,朝廷不设宰相,人们通常把大学士身份的内阁大臣(辅臣)称为宰相,首辅大臣则是首位阁臣。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内阁大臣怎样逐步握有相权?阅读本书《宦海趣联——明朝首辅大臣的对联故事》,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在我国古代,皇帝的地位和权力至高无上,而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行政长官的地位和权势也是举足轻重的。各个朝代设置的这个政务官名称不一样,商代辅佐商王的政务官称为尹,秦朝开始称为丞相,隋唐时期称为宰相。由于三国时期出了一个篡汉的丞相曹操,后来历代新朝在调整典章制度的时候,总是在不断加强帝权,削弱相权。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仍然沿袭汉元朝旧制,中央设立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总理六部事务。大明第一代丞相是开国功臣,左相李善长,右相徐达。一文一武,挑选的还是不错的。后来又有汪广洋、胡惟庸相继为相。有明一代,当过丞相的就这么四个人。后来左丞相胡惟庸等人独断专横,“生杀黜陟”,不向皇帝奏明就直接执行。
文摘 高声唱喏:
风吹棋子落,错摸娘娘脚。
小才该万死,谢脱又谢脱。
玩得性起的皇娘高兴还来不及呢,那会治解缙的罪,连说:“无妨无妨。”事后,这个与解缙打赌的同僚击掌称赞:佩服,佩服。
明太祖虽倚重解缙的才学,容忍他的狂傲,但也觉得他太年轻,不稳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解缙尝入兵部索皂隶,语嫂。尚书沈(氵晋)以闻。帝日:‘缙以冗散自恣耶?’命改为御史。”这一事件中的沈(氵晋)是乙丑科(洪武十八年)登第,仅比解缙早一科,洪武二十二年便任兵部尚书,二十三年改任工部尚书,同年复兵部,年内又被免职。解缙对这个资历相近的官员显然是不够尊重的。朱元璋对解缙抱有很大希望,想用御史这样一个耳目风纪之臣的职务去约束他。朱元璋希望将这位才子塑造成一个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官吏。改任御史后的解缙却并未能改变疏狂的文人之习。次年又发生了他代户部郎中王国用起草奏疏,为韩国公李善长辩冤之事。这是一篇极为精彩的辩词,疏中指出像李善长这样位列勋臣第一的人,是毫无理由再去依傍胡惟庸的,因为他冒杀身之祸得到的也不会超过今日。并且说李善长虽已被杀,仍须上此疏以儆戒将来。这一次,行文放肆,锋芒毕露,对朱皇帝将自己的儿女亲家,也以谋反罪处死,竟用了“大谬不然”的指斥语,这的确是一份大胆而又有理有据的奏疏。在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时,居然有人敢于提出这样直率的批评,而且使朱元璋无法怪罪,大概只有解缙这个年轻疏狂的才子能够做到。不久,朱元璋便得知这奏疏是解缙代为起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