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10801346/9787510801341
条形码:97875108013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号子里的那些人》:作者的写作,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真实地讲述了文革期间监狱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从进看守所开始,走出监狱结束。作品在谈笑之间,深层次地剖析了当年监狱中法律的缺失以及监狱中的生存潜规则。巡视着人性的丑恶以及人的灵魂的魔鬼化过程。
要监狱里面生存下去,就无法避免的残酷奸诈的勾心斗角,趋利避害,巴结权力,拉帮结派,相互争夺,又彼此合作。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那些人——极度扭曲,那些事——风云突变。
书中还讲述了“我”偷越国境到越南“抗美援越”在越南监狱中邂逅一位越南女犯人的故事。越南的监狱和中国的监狱又有何不同?所有迷团都有待读者去书中寻找……
作者简介 夏泊 1947年12月生,1967年想偷越国境到越南“抗美援越”,被引渡回国。后因向同学散播江青往事和议论林彪,于1970年以“现行反革命”被判无期徒刑。75年河南省高级法院将无期徒刑改判为5年出狱,罪名不变。1979年平反。后到郑州棉麻加工研究所工作至退休。1994年后在《萌芽》、《莽原》等杂志上发表中篇约30万字。2002年将发表的《战争游戏》改编为《战争角落》,剧本拍成电影曾在中央6频道多次播放。2004年,河南省作协主席张宇剽窃作者本书一案震惊文坛,把作者推到了风口浪尖。官司历时4年,2008年作者全面胜诉。
媒体推荐 作者是那样老老实实地写,不强词夺理,也不遮掩辩驳,黑白美丑全都呈现到纸上,其他都留给读者自己。可作为一个阅读者,心一直被拽得紧紧的。
——新浪读书
这本书给人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强烈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内心。坦白地说,我看着很压抑,可能是我在小说描述的那种极端压抑的环境中,看到了前所未有全面的人性。但是作者只在不动声色的给我们讲述着,带着我们慢慢剖析人一步步魔鬼化的过程……
——搜狐读书
读得很过瘾,读得心惊肉跳。
——腾讯读书
编辑推荐 1、《号子里的那些人》曾卷入某省作协主席剽窃丑闻,被誉为文坛“潜规则”第一案!
2、《潜规则》作者、著名学者吴思老师作序并鼎力推荐。
3、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监狱题材的小说。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其真实性媲美记实文学,并未丧失小说的丰富多彩与可读性。
4、作者30年磨一剑。作品拉开了时间的距离,谈笑之间,深层次地剖析了当年监狱中法律的缺失以及监狱中的生存潜规则。巡视着人性的丑恶以及人的灵魂的魔鬼化过程。
市场背景
年初发生的“躲猫猫”事件,使全国人民开始关注监狱究竟发生了什么?虽说市场上也有一些少量有关监狱题材的图书,但是大多以虚构为主,本书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种种微妙,非外人所能想像。学者吴思读完全书说“读这本书,可以替我们坐一回牢。”
作者题记
我只想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幻觉写出来;并不想告诉别人该怎么看、怎么听和怎么想。
——夏泊
监狱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书曾被某省作协主席剽窃,成为当年文坛第一大丑闻,并被誉为文坛潜规则第一案!
《潜规则》作者、著名学者吴思作序并鼎力推荐
“那里有各种关于服从的规定,有关于服从的正当性的论证,有潜规则,也有横规矩,有涉及生死的利害计算。种种微妙,非外人所能想像。”
“读这本书,可以替我们坐一回牢。”
专业书评 号子里的那些人,他们生活的世界,我认出了熟悉的人物,发现了熟悉的社会关系类型,看到了熟悉的权力结构,领会了熟悉的心情和算计。
—— 著名学者 吴思
读后令人震撼和发人深省,在心中留下了无比的沉重。又使我想起张贤亮的《绿化树》和从维熙的《雪落黄河静无声》。
——著名作家 张继善
那是我等平民十分陌生的世界,套用钱钟书先生的话应该就是“墙外的人不想进来,墙内的人很想出去”。这本书有意或无意地在故事中做了一些 “留白”,在那样局促的空间中,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大学教师 张子睿
我读完这本书,觉得心里的感觉很难找出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因为觉得任何评论性的言语都苍白且多余。除了沉默,也只有滚烫的泪,可作为对这些在黑暗、绝望的处境中渐渐被魔鬼化的人们的微薄献祭。
——律师 王慧
目录
第一章 “杀威棒”
第二章 黑馍的战争
第三章 宣判大会
第四章 西瓜的诱惑
第五章 锅是铁打的
第六章 西瓜的麻烦
第七章 关于越狱
第八章 西瓜的罪恶
第九章 临时宣传队
第十章 调动工作
第十一章 尬尴的“白求恩”
第十二章 我是个倒霉蛋
第十三章 无奈的曼多琳
第十四章 下流分子
第十五章 翻烧饼
第十六章 逃离虎口
第十七章 我与父亲
第十八章 还是老姜辣
第十九章 我重蹈复辙
第二十章 “回头绳”
第二十一章 辛酸的泪水
……
序言 序
——《潜规则》作者、著名学者吴思
号子里的那些人,他们生活的世界,我等平民难免有陌生之感。可是,随着故事的展开,熟悉的味道越来越浓。我认出了熟悉的人物,发现了熟悉的社会关系类型,看到了熟悉的权力结构,领会了熟悉的心情和算计。
作者说:“我只想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幻觉写出来,并不想告诉别人该怎么看,怎么听和怎么想。”作者做得不错,写得很好看。作为读者之一,作者不告诉我该怎么看,我照样形成了对故事的看法。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可能有一千种对故事的看法。
我把这个故事看成一个模型,权力支配世界的模型。
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权力支配一切的世界。我们生活在权力的支配之下,还生活在市场和货币的支配之下。其中的比例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又有重大调整。市场主要认钱,在特定的场合也认权。如果把这种混杂的状态提纯,提纯为一个权力支配一切的世界,在那里,暴力和剥夺成为主要控制手段,那个世界将会怎样?那个世界里的人际关系将会怎样?在那个世界里生活的感受将会怎样?读完这个故事,答案大体就出来了。
在权力支配的世界里,自由度是可以由权力随意调整的。看守所不同于监狱,监狱里还有反省号,反省号里又有戴镣与不戴镣之别,脚镣还有不同的重量。此外还有宣传队,有锅炉房,有堵嘴布,还有回头绳。自由与限制的层次很丰富。自由的大小与吃喝拉撒睡这些欲望的满足程度又有密切关系。人们趋利避害,巴结权力,拉帮结派,相互争夺,彼此合作,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故事。
通过分析极端的模型,我们可以联想到其他权力支配型世界的共性,从老官场,到旧军队,从江湖黑帮,到主奴关系,从我们的过去,到我们的邻国,直至奴隶制度。那里有各种关于服从的规定,有关于服从的正当性的论证,也有潜规则,有横规矩,有涉及生死的利害计算。
这个模型还能反衬出另一种自由模型,或者叫公民权利支配的世界——监狱之外的世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由,基本权利不受限制和侵犯,如同市场上的买卖双方。还可以把这个市场模型推到极端状态,把政治也拉入市场,把政治变成公共物品的交易,税收与公共服务的交易。有了这重政治保障,监狱内部的状态也将随之转变,形成一些大体合乎人性的基本底线,还能减少入狱者,减少冤假错案。
反躬自问,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大概在两种模型之间的某个位置吧。
作者的写作,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种种微妙,非外人所能想像。读这本书,可以替我们坐一回牢。
2009年7月7日
文摘 第一章 杀威棒
“啪嗒!”一响,略带金属声,巴掌般大小的铁锁被班长打开了。
“唿啦!”一声,大拇指头般粗细的铁门栓被班长拉开了。
“叽儿——”铁门被班长拉开了。估计门合页长时间没上过油,声音死难听。
“进去!!”站在门旁的班长把头冲里面一摆,厉声命令我。
“嗯?……”我略微迟疑了一下,眼光从班长威严的脸上滑进面前昏暗的监号里,伸长了脖子想看看新环境是什么样。
“进去!!!”声音更严厉了。同时“哗啦”一声,腰眼上重重地挨了一钥匙板,疼得我咧着嘴“哎哟”了一声。伴随着哎哟声,我立即明白了听到命令时不积极执行的后果,这规矩即使换了环境也不能改变,于是我马上就像一只受惊吓的小老鼠那样窜进了监号里。如果只看我饿得瘦骨嶙峋的样子,估计谁都想不到我的身手会那么矫健,动作会那么敏捷。这要归功于分局的班长们,是他们把我训练成这样的。军人讲究行动军事化,对我们更严格。
在分局看守所里关了三个多月,“无产阶级专政”的“忆苦饭”把我饿得像癌细胞大面积扩散了六个月以上的遛街狗那样苗条。“同号”们说我身上有“三快”:屁股比锥子快,脊梁骨比刀子快,卧倒比爬起来快。还说我的脊梁骨一节一节凸凹得像冰糖葫芦。外面一层皮,里面像冰糖葫芦的脊梁骨被串着二十多把铜钥匙的厚铁板使劲拍了一下,想想那是什么滋味吧。
从分局看守所转到了市公安局看守所,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规模大得太多了,就像把你突然从幼儿园拉出来送进了大学里似的。分局看守所监号的钥匙只有可怜巴巴的两把:一把开男号,一把开女号;而市局看守所光监号的钥匙就有二十多把。分局看守所的两把钥匙是用脏兮兮的一小段细麻绳拴在一起的,而市局看守所的二十多把钥匙则是用铁丝串在一个铁板上的。那铁板约一尺多长,四指宽,管钥匙的班长总爱背着手掂着它,而且总爱晃荡着让它发出哗啦哗啦的金属声。时间长了,我们就在背后叫他钥匙板。他是唯一的一个没因身体条件得到绰号的班长;而别的班长的绰号都是因自己的形象而获名,例如疙瘩脸、绿豆眼、大龅牙等。
进市局看守所一两天后你就能熟悉钥匙们各种不同的哗啦声:如果由远及近的哗啦哗啦声是在特定的时间里响起的,“该喂脑袋了”或是“该放茅了”的嘁嚓声便会低声响起来。“喂脑袋”就是开饭,“放茅”是上厕所,都是犯人期盼的事情。如果那由远及近的哗啦声不是在我们犯人熟悉的时间里响起的,那就是又进新人了。如果在开饭或是放茅的时间里“哗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