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发布时间: 2010-03-29 03:25:04 作者: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5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30905637X/9787309056372
条形码:978730905637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复旦博学文学系列

内容简介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梳理,尤其重视展示20世纪后半叶的新理论。作者认为当代西方文论流派众多、错综复杂,各种理论独标新说,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互排斥又彼此补充。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引人注目的方面主要有四个:一是注重作者心理表现研究;二是注重作品本体研究;三是注重读者阐释接受研究;四是注重文艺的社会文化批判。《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在梳理各流派思想时,提纲挈领地从总体上描述了其历史走向及基本特点,并具体分列各章,详细分析了最有代表性的文论流派:心理分析及其诗学模式、现象学文论、存在主义文论、解释学与接受美学文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女权主义文论、 新历史主义文论、文化研究的文论、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文论等。
作者简介 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l0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南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
西方文论和美学研究学术著作(包括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文艺现象学》,《艺术本体论》,《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王岳川文集》(韩国,4卷本),《中国后现代话语》,《西方艺术精神》,《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丛书》(主编,9卷本),((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学术著作:《中国镜像》,《目击道存》,《中国文艺美学研究》(韩国版),《本体反思与文化批评》,《全球化与中国》,《发现东方》,《文艺美学讲演录》,《大学中庸讲演录》,《文化输出:王岳川访谈录》,《中国思想精神史论》(4卷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哲思精神》、《中国美学精神》、《中国艺术精神》),《书法艺术美学)),《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主编,60卷)。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编辑推荐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是作者王岳川教授近年在西方文论和批评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目录
序言
绪论
-、文论背景:美学潮流与语言转向
二、标举体验:作家心理奥秘的洞悉
三、本体崇拜:艺术作品本体论研究
四、读者中心:艺术的阐释与接受
五、批判美学:文艺的社会价值取向
六、新趋向:“后学”思潮与文化研究
七、文化对话:研究当代西方文论的意义
第一章 心理分析及其文论模式
第一节 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艺术象征理论
一、无意识的理论推进:从个体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
二、艺术象征的原始意象
三、人格类型与艺术创作动力
四、神秘参与与人格的二重性
五、艺术唤醒与灵魂拯救
第二节 拉康:无意识理论与语言结构
一、无意识:语言与主体
二、无意识语言结构:他者与欲望
三、文本阅读与叙事抑制
第三节 德勒兹与居塔里:欲望生产

第二章 现象学文论
第一节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创立与理论意识
第二节 现象学的拓展:从哲学到美学、文论
第三节 梅洛ˉ庞蒂:知觉现象学文论
一、从心理学到知觉现象学
二、语言问题
三、超越的审美
第四节 英伽登:现象学美学视域
一、多维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
二、意向性艺术认识论
三、艺术审美价值论
第五节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一、法国现象学的高峰与审美经验现象学的深拓
二、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互动性
三、自然审美经验与现代艺术命运
第六节 日内瓦学派:现象学文学批评
一、多元理论影响与意识批评
二、文学现象学批评实践
三、普莱:阅读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四、现象学文学批评的特征与意义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论
第一节 尼采:存在主义思想先驱
一、悲剧精神与现代文化批判
二、生命意志与价值重估的哲学构想
第二节 海德格尔:存在论文论
一、存在与此在
二、真理艺术技术
三、语言存在论与思想召唤
第三节 萨特:存在主义文论
一、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文学介入观”与写作的本质与价值
三、文学成就与文学理论的影响

第四章 解释学与接受美学文论
第一节 解释学的两次转向与现代解释学谱系
第二节 狄尔泰:精神科学与方法论解释学
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划界
二、体验与生命意向
三、意义“表达”与精神世界
四、理解的可能性与解释循环
第三节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审美理解
一、理解的历史性与文本性
二、审美理解与艺术真理
三、艺术本体构成:游戏、象征与节日
四、实践哲学转向与文化反思
第四节 批判的解释学与解释学的现象学
一、哈贝马斯:批判解释学的实践向度
二、利科:方法论与本体论的融合
第五节 解释学的影响与理论特征
第六节 “理解-解释-运用”的解释学方法构成
第七节 接受美学的兴起与理论基础
第八节 姚斯:接受理论与审美经验论
一、接受主体的突出与文学意义效果生成
二、对否定性美学的超越
三、对审美经验的考察
四、文本理解的主体交往性
第九节 接受美学的理论推进及其局限性

第五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文论
第一节 结构主义:作品本体结构与深层意蕴分析
第二节 巴特: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向
一、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与东方文化解读
二、反传统批评与可写文本阐扬
三、作者死亡与文本欢欣
第三节 德里达:解构策略与意义改写
一、消解结构的解构策略
二、解构学文本观
三、解构主义文论的方法论意义与问题

第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一节 文化批判:法兰克福学派
一、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症候分析
二、阿多诺:现代文化工业批判
三、马尔库塞:单维社会与审美解放
第二节 布洛赫与弗洛姆:希望与自由
一、布洛赫:“未然”与“希望美学”
二、弗洛姆:从逃避自由到积极自由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国派
一、萨特:穿过存在虚无的思考
二、阿尔都塞:症候阅读与理论框架寻绎
第四节 从现代到后现代:批判理论的语境转换
第五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英美派
一、威廉斯:文化与文学的社会属性
二、伊格尔顿:文学解构与意识形态分析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景观
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与文化症候
二、反理性的后现代性价值取向
第二节 重振现代性与后现代知识危机
一、哈贝马斯:现代性审理与交往理性
二、利奥塔:后现代知识状况分析及其文化精神
第三节 杰姆逊:后现代文化美学逻辑
第四节 审美品格与诗学特征
一、哈桑: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透视
二、斯潘诺斯: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第五节 后现代话语膨胀与表征危机
第六节 反文化策略与文学处境
第七节 后现代的写作与阅读
一、后现代写作的意义消散
二、后现代文学解读悖论

第八章 后殖民主义文论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语境与理论资源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及其争夺
二、法农:殖民合法性批判与民族文化精神
第二节 福柯的意义:谱系学与权力话语分析
第三节 赛义德:东方主义与后殖民文化理论
一、东方主义与文化批评
二、文本理论的文化策略
第四节 斯皮瓦克:后殖民处境解析与文化身份书写
第五节 霍米巴巴:文化定位
第六节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视野转换意义
一、后冷战时代文明的冲突
二、西方与非西方对立的世界图景
三、本土化与全球化冲突融合的新趋势
第七节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汇合
一、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
二、后殖民主义与第三世界文化
第八节 汤姆林森:文化帝国主义研究
一、文化帝国主义话语
二、现代性批判与文化全球化反思

第九章 女权主义文论
第一节 女权主义:缘起与发展
第二节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流派与旨趣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女性话语
一、斯皮瓦克:第三世界妇女的“命名”与“发言”
二、莫汉蒂:虚幻的“女性共同体”与“身份书写”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文论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语境
第二节 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的自我塑造
第三节 蒙特洛斯:历史与文本
一、文学与世界
二、历史与理论
三、文本与历史
第四节 多利莫尔:文学与历史
一、文化唯物主义与意识形态
二、新历史主义与权力话语
第五节 海登怀特:元历史理论
一、元历史话语
二、话语转义学
第六节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者
一、理查勒翰:新历史主义的局限
二、卡瑞利伯特:新历史主义之后

第十一章 文化研究的文论旨趣
第一节 文化研究:理论源头与命名
一、文艺社会学
二、“文化研究”的命名和理论向度
第二节 布迪厄:文化研究的当代拓展
一、理论风格与特征
二、场域理论与文化习性
三、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
四、反思性的社会理论
五、身体视域与诗性精神
六、文化反思与理论意义
第三节 博德里亚:消费文化理论
一、现代性问题与“完美的罪行”
二、消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精神颓败
三、商品拜物教中的人文审美生态危机
四、白色社会中的后现代镜像
五、意义与局限

第十二章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文论
第一节 生态文化的发端及其现实针对性
一、现代性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症候
二、直面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
三、生态理论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第四节 深生态学的理论张力与价值
一、深生态学的发展
二、深生态学的现实语境
第五节 生态批评对当代文论的意义
一、人类性价值中断与东西方前沿话语整合
二、生态文化聆听物种灭绝的警钟
三、生态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新导向
四、生态文化的启示与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结语

……
序言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流派众多,大体上可分为:形式主义文论、精神分析文论、现象学文论、解释学文论、存在主义文论、接受反应文论、后结构主义文论、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女权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文化研究理论、生态批评文论等。
相对于20世纪以前的文艺理论,20世纪的西方文论有了较大的差异,其表现为以下几大趋势。
文学理论已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文学自身的内部研究,而是具有了广阔的文化视野,并同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哲学理论、政治学理论、文化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关系紧密,吸收其学术文化资源,使自身达到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同步发展的前沿学术境地;实现了理论和批评的话语转型,无论是现代性问题,还是后现代性问题,都深入到文艺思维和批评话语中,问题意识使得文艺理论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去多维多向地反观这个时代,因而出现了流派众多、思潮迭起的局面;以国际性的眼光来看世界文论的发展,不管是西方文论还是东方文论,都不可能再局限于某一地区和国家,而是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现代性问题和后现代问题的一种理论话语,就此而言,文艺理论已然成为当代思潮中具有国际特性的先锋话语,一个解读文化性格、民族文学精神和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理论尺度;由大理论到小理论,即从“大写哲学家”到“小写哲学家”,从“大写的人”到“小写的人”,从“大世界”到“小世界”,从“大历史”到“小历史”等,这种由“大”到“小”的学术路数,在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领域获得清楚的理论呈现;出现了从理性思维向语言学和文化研究转向的文化策略,同时使话语的呈现方式和言说方式上升到文艺理论的重要地位。使得20世纪文艺理论具有了非体系性、消解性、形式性、非主体性、非理性化和语言转向、文化转向等特征;强调文艺基本问题的审理,这类基本问题往往与国家、民族、种族、性别、写作、文本、阅读、批评和文化策略紧密相关,这构成了20世纪文艺理论的泛化品格和向文化领域渗透的宽泛视域。
就文艺理论而言,20世纪不仅是文艺批评的时代,也是文艺理论建构的时代。因此,我们有可能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语境,来审理所面对的当代西方文论,同时通过对当代西方文论发生发展的研究,来更新我们自己的文艺理论思维和话语言说的方式。
文摘 第一章 心理分析及其文论模式
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文化心理研究,其影响遍及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美学、诗学和文学艺术各领域。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后弗洛伊德都未能终结这一思潮的持续嬗变。总体上看,这一思潮对现代西方文论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勾画出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德勒兹这样一条清晰的轨迹。
人类之梦就是返身寻找自己的本源。人类总在寻找自己的根,总在对自身的领悟中唤醒一缕远古的记忆。人在寻找自己,也在寻求对神话的理解。尽管今天人类向外开拓已进入计算机、宇宙飞船时代,但人们反观自身时,却发现自己陷身于技术统治与理性化之中,沉沦于日常生活而招致人性残缺和生命欲望焦虑,丧失生命的诗意光辉和本真形态。人类开始不再以对外在的无限追求来自我标榜,而是面对处身的世界去反省现代人的灵魂归宿。他们开始转向那些曾被理性嘲笑的远古神话、仪式、梦和幻觉,试图在意识与无意识混沌未开之源中,重新发现救现代人类社会痼疾的希望。西方现代艺术所表露出的“寻根意识”,与原始文化精神相连的本原分不开。这样返身自我的寻根意识,伴随着人类寻求生存意义活动的永恒冲动。哲人总想通过语言符号、文学艺术的诗性解悟去把握人类心灵的奥秘。而理学家却力求通过无意识的发现而呈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层,并通过作家人格的分析,为文学研究的拓展提供令人服膺的新依据。
读书人网 >教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