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

发布时间: 2010-03-29 03:39:12 作者:

 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302184928
条形码:97873021849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全书以浙江省为实际案例,对乡村旅游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期通过相关理论的挖掘与剖析,提出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的模式及运营机制,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城乡和谐、统筹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展开提供参考与借鉴。
全书包括九章并附专题研究,其中一至四章为理论分析部分,五至九章为实证分析部分,最后为专题研究部分。
《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适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业人员阅读,亦可供旅游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
第一节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方法
一、项目由来与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科学方法与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比较
第一节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述评
一、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历程
二、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研究的重点
第二节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述评
一、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历程
二、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
第三节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与展望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对比
二、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乡村的概念
二、乡村社区的概念
三、乡村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三、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
第三节 产权理论
一、产权与产权制度
二、乡村旅游社区的产权类型与特征
三、乡村旅游社区的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二、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三、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第五节 产业结构理论
一、产业结构理论
二、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对策与措施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第一节 社区居民+企业+NP0/政府模式
一、模式的基本特征与适用性
二、模式的运作机理
三、模式的难题与对策
第二节 社区居民+NPO/政府模式
一、模式的基本特征与适用性
二、模式的运作机理
三、模式的难题与对策

第五章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第一节 浙江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二、起步阶段(1995一2002年)
三、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第二节 浙江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
一、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
三、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
四、完善的旅游设施条件
五、巨大的客源市场条件
第三节 浙汀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二、四大特色乡村旅游区块基本形成
三、地方性乡村旅游标准相继出台
四、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扶持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浙江省九大类乡村旅游社区个案分析
第一节 原生态文化村寨型——金华市兰溪诸葛八卦村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色及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及主要利益主体的权责
四、主要措施
第二节 民族风情依托型——丽水市景宁县大均乡大均村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色及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及主要利益主体的权责
四、主要措施
第三节 特色产业带动型——台州市三门县城关镇鲍家村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色及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及主要利益主体的权责
四、主要措施
第四节 现代农村展示型——宁波市奉化市滕头村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色及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及主要利益主体的权责
四、主要措施
第五节 农业观光开发型——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金泉农庄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色及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及主要利益主体的权责
四、主要措施
第六节 生态环境展示型一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山沟沟村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色及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及主要利益主体的权责
四、主要措施
第七节 旅游城镇建设型一嘉兴市桐乡乌镇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色及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及主要利益主体的权责
四、主要措施
第八节 依托景区发展型一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色及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及主要利益主体的权责
四、主要措施
第九节 依托城市发展型一杭州市西湖区西湖乡梅家坞村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色及旅游项目
三、发展模式及主要利益主体的权责
四、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浙江省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的症结
第八章 浙江省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九章 结语与展望
附录专题研究
……
序言 2006年年初,在浙江省旅游局的资助下,课题组部分同志展开了“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相关工作。通过对浙江省范围内各个乡村旅游点的摸底调查,基本掌握了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同年9月,课题组通过参加公开招标,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重大招标课题,展开了“浙江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的相关研究。
  在欧洲,乡村旅游作为一项独立旅游项目是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与滨海旅游、城市旅游并列成为世界界三大旅游形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都曾经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乡村旅游口的地社区游客的日益增多,社区的相关问题也暴露无遗,包括设施的季节性闲置或超负荷运转、道路交通的拥挤、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的加剧、社区居民的消极冷漠甚至激烈对抗等。因此,如何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难题。而关于乡村旅游的大量研究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文摘 第一章 绪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其提高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200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主题是“中国乡村游”;2007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主题是“中国城乡和谐游”。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本书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乡村旅游及社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阐释乡村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典型与模式之一;同时,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思路与技术方法。
第一节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三十年前的农村大改革,使得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冒出了无数的“万元户”。随后国家改革中心由农村转移至城镇,人们的视线也随之转移,渐渐忽视了农村、农业与农民,以至于当人们提到“三农”时,依然在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欣欣向荣”与“朝气蓬勃”而津津乐道,因为中国只用了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但是,人们却没有想过,我们是用了世界40%的农民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虽然三十年的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凸显出来的“三农”问题至今仍然时刻困扰着我们。农业不仅增产不增收,而且农业附加值偏低、物价上涨偏快,使得农村、农民与农业问题依然严重,正如李昌平在2000年春天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上书所讲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读书人网 >旅游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