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3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2118751/9787802118751
条形码:97878021187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曾胡官商启示录》介绍了:曾国藩和胡雪岩都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都靠个人奋斗实现了人生抱负。他们身上固然有值得批判的一面,同时也有值得学习的一面。他们的人生道路、成长轨迹、道德修养、成功手段和命运归宿都不相同,《曾胡官商启示录》把他们俩进行对比,也许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但作为一种尝试,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就是有益的。
曾国藩想为大清朝廷竭尽一片血诚。胡雪岩则想为民族经济奉献一片诚信,但是他们都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曾国藩是因为独木不能支撑大厦,胡雪岩则是因为“商人荣枯,系于国运”。
编辑推荐 《曾胡官商启示录》:曾国藩胡雪岩成败得失详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血诚VS诚信
曾国藩: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
胡雪岩:诚信莫欺,长久生意
第二章 时势VS商势
曾国藩:追逐天下大势,方可成就伟业
胡雪岩:睁大眼睛紧盯商势变化
第三章 谋略VS远见
曾国藩:成就大事,以谋略为主,以勇力为辅
胡雪岩:谋定而后动
第四章 全局VS长久
曾国藩: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时
胡雪岩:创建金字招牌,才能长久不败
第五章 基业VS基础
曾国藩: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有基业
胡雪岩:做大生意要有基础
第六章 儒缓VS迅速
曾国藩:儒而疏缓,则积滞难返
胡雪岩:做生意要反应迅速
第七章 大志VS气魄
曾国藩:立志不难,难在立大志
胡雪岩:做大生意需要有大气魄
第八章 高明VS吃亏
曾国藩:与其精明,不如高明
胡雪岩:益从损中来,有舍才有得
第九章 坚忍VS不舍
曾国藩:坚忍不拔,事业才可大可久
胡雪岩:锲而不舍是商人必备的品质
第十章 胆气VS风险
曾国藩:无胆气者,无成就,亦无功名
胡雪岩:敢冒风险才能获大利
第十一章 团结VS合作
曾国藩:孤军奋战无法成就大事
胡雪岩:一人做不尽天下事
第十二章 小物VS勤俭
曾国藩: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胡雪岩:勤以立业,俭以持家
第十三章 中庸VS规矩
曾国藩:偏执狂可成就一时,惟中庸可成就一世
胡雪岩:经商要按规矩来
第十四章 人才VS人才
曾国藩:成就大事,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
胡雪岩:人才永远是商业发展的资本
第十五章 收敛VS低调
曾国藩:韬光养晦,锋芒不可太露
胡雪岩:做生意要低调,不事张扬
第十六章 忍让VS和气
曾国藩:凡事以忍让为怀
胡雪岩:和为上策,和气生财
第十七章 自省VS自律
曾国藩:做事谨慎,不越雷池一步
胡雪岩:坚决不赚烫手钱
第十八章 自强VS乐观
曾国藩:刚直可用,自强不息
胡雪岩:临危不乱,永葆乐观
第十九章 学养VS领悟
曾国藩:学养,为人不可不读书
胡雪岩:领悟,实践出真知
第二十章 宽容VS人情
曾国藩:心胸广大,方能容得天下
胡雪岩:放贷人情,一本万利
第二十一章 择友VS施恩
曾国藩: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胡雪岩:援助别人就是拉自己一把
第二十二章 借梯VS攀高
曾国藩:学会借梯登高
胡雪岩:商人要善于攀高枝
第二十三章 资源VS人脉
曾国藩:广泛储备人才资源
胡雪岩:人脉网广,财路不断
第二十四章 选才VS用才
曾国藩:选才应注意标准
胡雪岩:大材大用,小材小用
第二十五章 扬长VS避短
曾国藩:用人应扬长避短
胡雪岩: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第二十六章 果敢VS机遇
曾国藩:关键时刻敢于出手
胡雪岩:要善于把握机遇
第二十七章 挺住VS照应
曾国藩:危急时刻要挺得住
胡雪岩: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
第二十八章 稳健VS沉气
曾国藩:稳,是制胜的法宝
胡雪岩:遇事需要沉住气
第二十九章 退隐VS后路
曾国藩:功成身退天之道
胡雪岩:别因跑得太快而不顾后路
附录一 曾国藩小传
附录二 胡雪岩小传
……
序言 “为官要学《曾国藩》,赚钱当看《胡雪岩》”,是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一句话,这表明了曾国藩和胡雪岩在中国的官场和商场的重要地位。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曾国藩此时并未春风得意飘飘然。相反,他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
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他又上折给清廷,奏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遣散。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就准备解决曾国藩的问题。因为他拥有一支朝廷不能调动的强大的军队,对清廷是一个潜在威胁。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委任他为两江总督之职。这其实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中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文摘 第一章 血诚VS诚信
曾国藩: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
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肯为国家竭尽血诚者,必将为人景仰。
曾国藩是个书生,来自农村,全无背景,却能官居极品,统兵三十万,号令天下人才,成功镇压太平天国,靠的就是他的一片血诚。
他是在为谁尽那一片血诚?说高一些,是他的人生理想。儒家培养的就是竭尽血诚之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人生理想。湖南农村至今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仍然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所不同的是,君字已经改为国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一种人生态度,曾国藩早年就发达了,所以他要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
曾国藩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如果不是大清朝廷的科举考试,无论他多么聪明,无论他怎么奋斗,都不可能在十年间爬上二品高官。27岁考中进士,37岁做大官,这样顺遂的官场道路,一般书生想都莫想。正是清政府给了他机会,所以他拥护清政府,感谢清政府,主动站在清政府一边,自觉报答它。他自己也说:“我一个穷人出身,却摄居高位,如果还不知足,连鬼神都不会答应了。”“从此以后,我定要竭尽血诚,精忠报国,决不顾个人私利。”同样的利益立场决定了,他所要竭尽血诚的对象,必然是大清朝廷。这是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
但他对大清朝廷又不满意。满清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社会矛盾被盛世掩盖了,鸦片战争则像掀锅盖一样,把清朝的腐朽揭露开来。曾国藩来自社会底层,知道老百姓的苦,做官以后,又看到官场的糜烂贪暴,所以他跟一般官僚不同。他痛恨官场的黑暗腐败,正是官吏的贪暴和压榨,逼迫百姓造反。所以他用“不爱财、不怕死”来要求自己,想整顿吏治,革除弊政,维护和更新大清朝廷的统治,希望出现像唐朝、宋朝那样的中兴局面。但是,除了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让大清朝廷多延续了五十年之外,中兴局面始终没有出现,因为那是一种幻想,他不可能实现。
尽管他对大清有不同的看法,又无野心推翻它自己做皇帝,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把自己的血诚奉献给大清,希望整顿朝纲,兴利除弊,维系大清王朝的统治。
他能看到大清的腐败和危机,是由他的家庭背景和他所交往的一群书生决定的。他来自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也多少感觉到他们的反抗情绪。而湖南地方的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早已察觉到某种斗争风暴,并在谋划准备。
他体气本弱,为了做一个圣贤,学成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天天搞理学家那一套静坐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