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页码:45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9787800579301
条形码:97878005793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研究论文集》是一本关于活佛方面的研究成果汇集。它既收集了以往活佛转世研究 的重要成果,同时又吸纳了活佛现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可以说其反映了目前活佛转世研究领域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水平。该论文集其包括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活佛转世领域带有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比如既有活佛转世的历史、宗教理论、寻访认定等内容,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降边嘉措先生的《古代藏族的灵魂观念与活佛转世制度》、桑德先生的《活佛转世理论刍论》、黄维忠先生的《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山口瑞凤先生的《藏传佛教之活佛研究》、诺布旺丹先生的《活佛转世思想考述》等篇。二是专题研究活佛转世的宗教理论依据问题。比如参看加先生的《藏传佛教活佛夺舍转世法》、周炜先生的《活佛转世的理论基础》、郑金德先生的《从佛教观点看西藏转世喇嘛》等篇。三是专题研究活佛转世的制度问题。比如瓦魏里先生的《活佛转世制度:西藏佛教的一次政治改革》、廖祖桂等先生著的《清朝金瓶掣签制度的设立及其历史意义》、却西活佛等著的《金瓶掣签——释尊垂示之体现》等篇。四是专题研究活佛转世的文化现象。比如巴桑罗布先生的《活佛转世传承的文化内涵》、林继富先生的《活佛转世与藏族神判习俗》、贺其叶勒图先生的《藏传佛教呼图克图职衔考释》等篇。五是研究重要活佛的产生及形成史。比如郑堆先生的《略述达赖喇嘛转世制度》、扎图登朗杰先生的《历辈桑顶.多杰帕姆女活佛》、德吉卓玛女士的《历代贡日卡卓玛》、克珠群佩先生的《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述略》、陈庆英先生的《雍和宫的佛仓简说》等篇。六是专题研究活佛转世的近现状问题。比如张云等先生著的《藏传佛教活佛管理的历史定制和制度创新》、嘎达哇才仁先生的《当代西藏活佛权威变迁》及《当代西藏人的活佛观》等篇。
编辑推荐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研究论文集》: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丛书。
目录
前言
古代藏族的灵魂观念与活佛转世制度
活佛转世理论刍议
活佛转世传承的文化内涵
从佛教观点看西藏转世喇嘛
藏传佛教之活佛研究
活佛转世制度:西藏佛教的一次政治改革
藏传佛教呼图克图职衔考释
活佛转世的理论基础研究
当代藏族人的活佛观
金瓶掣签——释尊垂示之体现
活佛转世与藏族神判习俗
藏传佛教活佛夺舍转世法——一种特殊的活佛转世方法
藏传佛教活佛管理的历史定制与制度创新
当代西藏活佛的权威功能
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从活佛转世看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
清代中央政府对大活佛转世事宜的管理
略述达赖喇嘛转世制度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班丹益西
九世班禅内地广受尊崇原因初探
论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的形成
历辈桑顶多杰帕姆活佛
历代贡日卡卓玛
雍和宫的佛仓简说
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述略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
活佛转世思想考述
……
序言 在藏传佛教研究当中,活佛转世无疑是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随着藏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活佛转世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因种种客观因素,以往的活佛转世研究偏重于活佛转世的历史、活佛转世的宗教理论、活佛转世的寻访仪轨以及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等内容,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历史法为主。
自从我们承担了《活佛转世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课题以后,开始着手较系统地搜集国内外关于活佛转世研究方面的相关成果,其目的是更好地了解活佛转世研究的基本现状及特点,并吸收前人的活佛转世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活佛转世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在搜集活佛转世方面的研究成果时发现,至今尚未有专门汇总和整理活佛转世研究方面成果的书籍,这给推动和深化活佛转世研究方面带来阻碍。正因为如此,我们感到把我们所掌握的关于活佛转世方面的研究成果编成一本论文集的必要性。
文摘 插图:

万物有灵的观念是自然崇拜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而灵魂外寄和灵魂转世的观念,是灵魂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灵魂不灭的观念,灵魂与肉体可以分离的观念,不是藏族先民特有的意识。哲学史告诉我们:从万物有灵观念到灵魂外寄的观念,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恩格斯在分析产生灵魂观念的历史时曾经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绝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腊人那里就是这样。到处引起这种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竟怎么样了。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