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黄河防洪

发布时间: 2010-03-29 05:44:31 作者:

 黄河防洪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477 页
出版日期:1996年10月
ISBN:7806211055
条形码:978780621105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黄河水利科学技术论丛

内容简介 《黄河防洪》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50年来黄河防洪工作的策略与技术、研究与实践方面的主要经验和成果。包括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黄河下游洪水防洪减灾对策、黄河防凌、防洪工程及抗洪抢险五部分24个专题。
编辑推荐 《黄河防洪》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总论
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学变
1 地理环境梗概
2 冲积平原地貌格局
3 地理环境演变趋势
4 古地理环境演化

黄河下游河道地质特征与古地理环境
1 黄河下游区域地质构造及基本特征
2 黄淮海平原古地理环境变迁与下游黄河古水系演化的成生联系
3 下游黄河形成发展的地质机理
4 下游黄河河道稳定性的地质控制机制

黄河下游河道的五次大改道
1 邙山塌退对河道的影响
2 黄河改道的几种见解
3 形成大改道的条件
4 黄河下游五次大改道
5 加强治理 长期稳定现行河道

黄河下游洪水与防洪减灾对策
黄河下游暴雨洪水特性
1 气候特征
2 洪水来源
3 洪水组成与遭遇
4 洪水泥沙
5 洪水传播
6 洪峰水位

黄河下游洪水演进分析计算
1 洪水演进影响因素
2 洪水演进水文学模拟方法
3 一维水力学模型洪水演进模拟分析

黄河下游河道减淤措施
1 现行河道的形势
2 水土保持的减沙效益
3 中游干流工程拦沙及滩区放淤的减淤作用
4 借水释浊
5 调水调沙减少河道淤积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
1 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
2 防洪方略
3 防洪工程措施
4 防洪非工程措施

黄河三门峡、陆浑、故县、小浪底四水库联合防洪运用
1 黄河中游防洪水库控制洪水的性能
2 三门峡、陆浑、故县三库联合防洪运用
3 三门峡、陆浑、故县、小浪底四库联合防洪运用

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效益分析
1 黄河下游洪水灾害
2 现行河道防洪保护区域分析
3 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效益分析
4 拟建工程防洪效益分析实例
5 黄河防洪减灾效益分析的特殊性

黄河防凌
黄河凌汛成因及其灾害
1 凌汛成因
2 凌汛灾害

黄河凌汛防御措施
1 防凌工程措施
2 防凌非工程措施

黄河下游冰情预报
1 冰情预报的意义及发展
2 黄河下游冰情生消变化的基本规律
3 冰情预报方法
4 冰情预报效益

防洪工程与抢护
黄河下游堤防
1 堤防发展
2 堤防在防洪体系中的地位
3 堤防设计
4 堤防加固技术
5 堤防施工

黄河下游堤防加固技术
1 存在的问题及加固的必要性
2 堤防加固技术

黄河下游放淤固堤
l 放淤固堤的沿革
2 放淤固堤的工程标准
3 放淤固堤技术
4 放淤固堤的效果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
l 河道概况
2 河势演变
3 河道整治的必要性
4 河道整治措施及工程布局
5 河道整治的作用

黄河下游弯曲性河段的河道整治
1 修建控导护滩工程的必要性
2 护滩定湾及联湾控导典型试验
3 河道整治的发展与完善
4 整治工程措施
5 河道整治效益分析

东平湖滞洪工程的兴建与运用
1 历史沿革与工程概况
2 工程设计
3 工程运用
4 试验研究与洪水分析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
l 防洪工程管理概况
2 检查观测和维修养护
3 技术管理
4 经营管理

黄河堤坝工程的抢护
1 险情发生的原因
2 险情抢护的三要素
抗洪报偿险纪实
附录 黄河基本数据
后记
……
序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黄河造就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与品格,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文明。
但是,黄河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半个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大堤三次全面加高,在黄河干流上建成和在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十余座,使黄河基本实现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并在水力发电、灌溉、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治黄的伟大实践中,许多科技工作者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如黄河防洪防凌决策支持系统、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模式、黄河水沙运行规律及河道演变基本规律、三门峡汛期浑水发电技术等。这些成果,不仅有效地指导着治黄工作,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科学财富。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撰写,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水利科学技术丛书》,应该说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治黄科技水平。
过去50年,我们创造了治黄史上的奇迹,但黄河的问题还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今后50年,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水战略。
文摘 黄河下游暴雨洪水特性
l气候特征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雨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在地区分布上气温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逐渐降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局部达900mm以上。年降水量最多的站为泰山顶1 108.3mm;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一带,在150mm以下;降水量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ram。上游降雨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极少暴雨;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977年8月1日发生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雨l 400mm(调查);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一次大暴雨,暴雨中心宜阳县石祸镇,24小时降雨734.3mm。
黄河流域暴雨的地理分布,年暴雨日数自东南平原向西北高原区减少;黄河下游和三门峡至花园口间是暴雨较多的地区,年暴雨日数l~3天,黄河中游晋陕区间,泾、渭、北洛河、汾河和内蒙古东部是暴雨次数多的地区,年暴雨日数0.5~1.O天。
后记 《黄河水利科学技术丛书》是一部集治理黄河科学技术专业成果的系列专著。这一选题的提出、论证、实施过程是这样的:1996年是人民治黄五十周年(1946~1996年),这数十年,是治理黄河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治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也是空前的。大量有价值的科学成果,不仅指导着一个时代直至今天的治黄工作,而且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知识和科学财富。五十年过去了,总结、反映这个时期治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精华,并将其编辑出版,献给时代,留给后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了。这一想法,数年来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头。直到1994年3月,黄河水利出版社成立,其时,正值人民治黄五十周年的前夕。黄河水利出版社正式提出了这一选题,得到黄委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总工程师)吴致尧、总工程师陈效国的支持,并经黄委会主任綦连安批准实施。1995年5月11日,出版社召集治黄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会上,我们向与会专家汇报了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主导思想:该套系列科技丛书,是全面反映治黄科技成果的专著。以治黄科学技术的几个主要方面分六个分册出版。每一个分册又分若干部分和一系列专题。其中的每个专题自立,但作为每一个分册,其中的几大部分及各个专题的组合应能全面反映一个专业方面的学科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科成果的系统性、代表性。考虑到治理黄河是一个复杂的以水利各学科为主,涉及到许多交叉学科的领域,治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沿河人民群众和数以万计的治黄与水利科技工作者共同认识、研究与实践的结果;这部系列丛书又是学科性较强的专著,因而,各个分册不可能由一个人单独完成。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