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300100163/9787300100166
条形码:97873001001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日本战后史》欲以“贯战史和1960年体制论”为基础叙述战后史,故不采用“1955年体制论”这一通说,而将第一期的下限定为1960年。我的基本想法是:19世纪60年代,是战后基本框架的定位时期,也是眺望其前后时代的展望台。而19世纪90年代,则是这个基本构造开始崩溃的一个分水岭。第三、第四个时期的划分方法与“通说”基本相同,但对该时期的解释,我将强调贯战史的观点。另外,《日本战后史》的时代划分,各个时期大致相隔15年。过去,“一代人(onegeneration)=30年”的时代认识占支配地位,但在现代这样变化激烈的时代,应当视为“一代人=10~15年”,即现代社会的一切,都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在变化着。
作者简介 中村政则,1935年生,曾任一桥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并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兼职,1979—198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999年3月从一桥大学退职,现为一桥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劳动者与农民》(1976年)、《近代日本地主制研究——资本主义与地主制》(1979年)、《经济发展与民主主义》(1993年)、《昭和的恐慌》(1994年)、《明治维新与战后改革》(1999年)、《结束了的战后和未结束的战后》(2007年)等。
张英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5年赴日留学,在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先后攻读硕士、博士课程,1996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一桥大学)。现任日本琦玉学园大学经营学部教授,专攻战后日本经济史。主要著作有《倾斜生产方式与战后日本的煤矿产业》、 《战后日本钢铁产业的复兴与原料问题》、 《倾斜生产方式与道奇路线》等。
目录
序怎样书写战后史?
第一章 “战后”的成立(1945-1960年)
1.战败体验
2.占领和新宪法
3.冷战的开始
4.战后文化和战后思想
5.冷战下的亚洲
6.单独和与独立日本
7.1955年体制的建立
第二章 “战后”基本框架的定型(1960-1973)
1.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
2.大众消费社会的实现
3.60年代的文化和思想
4.越南战争
5.未完成的“战后处理”——日韩邦交正常化、冲绳归还、日中邦交恢复
2.大众消费社会的实现.
农业的衰退和城市化/主妇的时代/消费是美德/高速增长的功与罪
3.60年代的文化和思想.
新感性的诞生/图书和电影/近代化论的登场/日本及日本人论/比较应在三者之间进行/战争史的诸类型
4.越南战争
北越轰炸的开始/越南战争的基本性质/争取自由独立的战争/反战运动/越南特需/日美安保条约的变质/双驾马车
5.未完成的“战后处理”——日韩邦交正常化、
冲绳归还、日中邦交恢复
日韩基本条约/冲绳归还/日中恢复邦交
第三章 “战后”的动摇(1973-1990年)
1.“日本列岛改造论”与石油危机
日本列岛改造政策/石油危机/商社的投机/阿拉伯的石油战略/日本政府的对策/第二次石油危机/节能战略/企业内工会/减量经营
2.新中产阶层的动摇
新中产阶层论争/中流的幻想/“地位的非一惯性”/新阶层消费的时代/偏差值社会
3.何为保守派主流?洛克希德事件/保守派主流/从美国看日本
4.遗忘中的战争——亚洲各国对战争的追究
教科书问题/日本政府的反应/群众性的国际交流
5.泡沫经济的发生
作为转折点的1985年/前川报告书/美国金融革命的影响/金融大爆炸/日美逆转/国际国家日本/投机和消费热潮
6.昭和的终结——昭和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自慎现象/从昭和到平成/昭和这个时代/19世纪体系的终结/向20世纪体系的转换
第四章 “战后”的终结(1990-2000年)
1.海湾战争的打击——对“国际贡献”的限制
海湾危机/日本政府的应对/海湾战争的爆发/130亿美元的援助/《联合国和平协作法法案》的废弃/《PK()协作法》的通过
2.泡沫经济的破灭
股票、土地价格的暴跌/金融紧缩政策/土地价格抑制政策/突人资产紧缩时期/政策失误/第一个分水岭——住宅金融专门公司(住专)的处理问题/不负责任的构造/住专国会/证券丑闻/
第二个分水岭/康恩冲击/企业的合并与合作
3.农业及农村的崩溃
粮食自给率的下降/农业地位的低落/新农业基本法/“贫农”消失了/全球化与农业/市场原理与农业/长者的回忆
4.新国家主义的抬头——“战争”、“历史”、“教科书
战后50年决议/来自全世界的视线/村山富市首
……
末章 在新的战争之中——再论什么是“战后”
后记
参考文献
战后史年表(1945-2005.6)
索引
……
序言 我与中国年轻学者的直接交往,始于20多年前的1982年。当时,中国政府制定了“文革”后向世界各先进国家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其内容之一,是向日本派遣100余名留学生。这批留学生中的百分之九十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只有十几个人。我所指导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李石(现任三菱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便是其中的一个。他在一桥大学研究日本的战后改革,主要侧重于研究二战后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
文摘 第一章 “战后”的成立
1.战败体验
8月15日的记忆
1945年8月15日中午,收音机里传出昭和天皇宣读“终战诏书”的声音。那时我是国民学校四年级学生,为躲避东京空袭,在前一年参加了小学的疏散,去了群马县草津温泉地区。我们在一个叫作日新馆的旅馆大院里集合,听“玉音放送”,但因杂音太大,听不清楚。似乎是日本败了,但战败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时根本不明白。到了9月末,父亲来草津接我回新宿的家,到家一看,周围是一片被大火烧过后的荒野,四处散布着用红褐色的铁皮做成的窝棚(临时小屋)。离家二三公里处的伊士丹百货店看得清清楚楚,其他能看到的只有东京瓦斯的巨大储气罐。我去看我的母校时,校园里只剩下了烧塌了的黑色基石。
之后,我们用石头代替课桌,将此称为露天教室。建在校园一角的奉安殿,里面曾安放着“御真影”(天皇的照片——译者注),我战战兢兢地往里偷看了一下,里面什么也没有。在新宿车站附近,流浪儿来回追着行人讨饭。我第一次感到:“原来战败是这么一回事。”我想大概是第二年(1946)秋天,班主任老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宪法”两个字,并且说:“今后的日本,将遵循新宪法,成为和平国家、民主国家。”
类似上述体验,按当时的人口计算,至少有几千万个事例。仅8月15日这一天的回忆,就可以写一本书。我用了十几年时间,搜集采访记录和回忆录,但在这里没有篇幅介绍它们。以下我想仅就战争结束的各种不同方式作以简单论述。在宣读“终战诏书”的第二天,即8月16日,大本营对全国陆海军部队下达了立即停止战斗的命令。而冲绳战役的结束,是在此前两个月的6月23日(牛岛满司令自杀)。
至于外地(外国殖民地——译者注)(图3),战线北起满蒙,南至新几内亚岛,南北延伸纬度合计达60度,故其战争的结束方式也是千差万别。在泰国,日本军8月16日被解除武装,而在菲律宾则为8月17日。日军在太平洋列岛、特鲁克群岛、帕劳的投降日为9月2日,新几内亚岛、威克岛为3日,拉包尔为6日,布干维尔岛为8日。在满蒙一带,苏联于战争结束之前的9日凌晨侵入,停战为8月17日(下村海南:《终战秘史》)。
后记 至今为止,题名为《战后史》的书在日本仅出版过一册。像《我的战后史》、《战后史的空间》、《战后史的记录》等书已有近80册出版,但单刀直人地只标《战后史》的著作,只有正村公宏的《战后史》上下卷(筑摩书房,1985年)一部。这部书虽然拥有广泛的读者,但它是长达1 000页、分为上下两卷的大作,而且时期截至中曾根内阁为止,内容略显陈旧。
当岩波新书的编辑平田贤一先生托付我撰写《战后史》时,说实话,我当时很犹豫。因为篇幅限制在224.页(岩波新书的平均页数)以内,而且要以战后60年为对象撰写通史,做法未免太鲁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