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页码:58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0473430/9787800473432
条形码:97878004734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考古文物通论丛书
内容简介 现在,《宫殿考古通论》作者正撰写试图阐述发展演变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便是历代的宫殿。这次作者应紫禁城出版社总编辑孙关根先生之约撰写《宫殿考古通论》,促使作者先对宫殿考古材料进行系统地考证,为实物史料完成基础工作。许多案例考证难度之大是过去《建筑考古学论文集》中涉及的课题所不及的,这可以说是对作者将近30年来从事建筑考古学工作的一个考察。
作者简介 杨鸿勋,1931年出生,河北蠡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 1955年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梁思成助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秘书、园林研究组组长。1973年应考古学家夏鼐之邀,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建建筑考古学,著有《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等。在从事考古学工作的同时,建筑史、论研究屡有成就,有《江南园林论》、《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CHINA》等行于海内外。主张“学以致用”,40余年来结合科研不断有规划设计佳作。曾任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为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台湾大学博士导师。 1998年发起并主持了第一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起草被誉为,“中国建筑走向世界里程碑”的《香山宣言》,并被推举为世界营造学社(WSYS)筹委会主席。
编辑推荐 《宫殿考古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丛书。
目录
前言
绪论——宫殿考古概说
第一节 宫殿考古是建筑史学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宫殿考古的学科归属
第三节 宫殿考古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一章 宫殿与社稷的前身——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与“昆仑
第一节 氏族公社的“大房子”半坡遗址F1——目前所知最早的公共建筑
一、氏族社会的“大房子
二、氏族公社向酋邦转化导致“大房子”的质变
第二节 “黄帝时明堂”——昆仑——目前所知最早的神殿国王
社稷的祖型
一、关于原始明堂的两则记录
二、原始明堂——“社”的祖型
三、“黄帝时明堂”复原设想
四、“昆仑”=干阑=京(龠)
第二章 论宫殿的雏形——从大地湾F901看“黄帝合官”
第一节 大地湾F901的原状与性质
第二节 论“黄帝合宫”的形制
第三章 论二里头遗址所反映的原始宫殿
第一节 从二里头F1看“夏后氏世室”
一、大夯土台高度的复原
二、廊庑复原
三、大门复原
四、主体殿堂复原
第二节 宗、庙一体建筑——二里头F2
一、围墙及廊庑
二、庭院
三、主体殿堂
四、大墓(M1)
第三节 夏朝宫廷建筑的营造成就
第四章 商都毫的宫城——偃师(尸乡)商城I号址
第一节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一、小城——宫城(I号址)
二、王宫
三、宫城主殿D1左侧的寝殿别院——D4
四、D5——祖庙(?)
五、主殿右侧的社、稷、坛
第二节 宫廷苑囿的池沼
第三节 殷商创始的“四阿重屋”宫殿新形制
第五章 郑州商城的宫殿
第一节 长屋宫殿——C8G15基址
第二节 干阑遗迹——C8G16基址
第三节 台榭残存
一、台榭遗迹
二、甲骨文提供了台榭的佐证
第六章 殷晚期的离宫——小屯“殷墟
第一节 近畿离宫
第二节 小屯离宫的殿堂与楼阁
一、长屋殿堂乙二十
二、眺望洹水的楼阁甲十二
第三节 妇好墓上的享堂“母辛宗
一、一号房基即卜辞“母辛宗”遗迹
二、“母辛宗”复原
三、殷商王室贵族墓上建宗的制度与宗的形制
第七章 殷商的方国宫廷建筑——黄陂盘龙城及周原凤雏遗址
第一节 长江流域的方国宫殿——盘龙城F1、F2、F3
一、遗迹概况
二、F1复原
三、F2复原
四、F3复原
第二节 殷晚期周原邦君宗庙——岐山凤雏甲组基址
一、遗址反映的建筑形制
二、遗址反映的结构及构造情况
第三节 殷商宫廷建筑的营造成就
一、方向的测定
二、“四阿重屋”的创造
三、木构的镂刻与纹彩以及壁画
四、青铜构件与饰件
五、建筑石雕
六、织物装饰
七、土砌块的推广
八、木结构
第八章 从考古学材料推断“周人明堂”形制
第一节 考古学研究:破解“周人明堂”的千古之谜
一、“周人明堂”的渊源——三代宫廷前殿的一脉相传
二、从“周人明堂”发展源流可以推知它是高台建筑
第二节 “周人明堂”的复原设想
第三节 周原的“瓦屋”宫殿
一、磉
二、擎檐柱
三、序
四、四阿瓦屋
第九章 东周王城宫廷建筑遗存
第十章 从东周诸侯国宫城遗址看周朝宫殿制度
第一节 楚纪南城宫殿遗址的反映
第二节 秦都雍城王室建筑——马家庄3号遗址
第三节 鲁国故城宫殿遗址
第四节 齐临淄宫殿遗址
一、大城
二、小城
第五节 赵邯郸宫殿遗址
一、赵武灵王的宫城“赵王城”
二、“大北城”中的宫殿遗存
第六节 燕下都宫殿遗址
第七节 周朝宫殿制度
第十一章 东周列国的“高台榭,美宫室”
第一节 “天下第一台”——楚灵王章华台
第二节 飞阁复道相连的秦咸阳宫殿——1号遗址
一、建筑体形问题
二、空间组织及其功能性质问题
三、结构和构造问题
第三节 中山国王陵上的享堂
一、中山王陵上的享堂形制
二、《兆域图》反映的尺度及图面比例
三、《兆域图》反映的陵园规划设计
四、陵墓上建享堂的源流
第四节 春秋秦宫铜构——金
第五节 燕下都宫殿的陶制脊饰
第十二章 周朝宫廷建筑的营造成就
第一节 营造器具的使用和工种的分化
一、营造器具
二、专业分工
第二节 土结构的成就——版筑和泥土砌块的定形
第三节 木结构的成就——栌、栾和抬梁屋架的创造
第四节 人工建筑材料的应用
第五节 建筑装饰的多样化
第十三章 秦帝国气吞山河的宫殿群落
第一节 与自然形胜融为一体的规划设计思想
第二节 不可一世的新朝宫前殿——“阿房”
……
第十四章 “非壮丽无以重威”——西汉宫殿
第十五章 南越王和闽粤王的宫殿
第十六章 东汉雒阳的宫殿
第十七章 三国南北朝的宫殿
第十八章 划时代的隋朝宫廷建筑
第十九章 大唐宫殿
第二十章 渤海国上京王宫
第二十一章 从形象材料管窥北宋宫殿的一斑
第二十二章 西夏皇帝的陵塔
第二十三章 元中都宫殿遗存
第二十四章 明北京奉天殿两庑明清紫禁城巡守值房
主要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英文提要
再版后记
……
序言 我是工学院建筑学系出身,提起我进入考古学界,那是一个特殊的机缘。在50年代“向科学进军”时期,国家分配我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学部委员梁师思成先生助手,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工作,有幸使夏鼐先生知道我。1956年我第一次参观见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新石器时代和汉唐考古发掘工地,可谓与考古结缘的契机,从这时算起,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至于真正进入考古学界,那是“文革”中的事了。
“文化大革命”后期,20世纪70年代初叶,“无产阶级司令部”号召“大联合”,强调“抓革命,促产生”,“解放老干部”,“领导班子三结合”,当时中国科学院竟出现了“反动学术权威”被任命为“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的新鲜事,夏鼐先生就是考古研究所的“革命领导小组组长”,而“军宣队”、“工宣队”竟成了副组长和组员。1973年,在夏先生担任“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期间,他及时利用职权,把我调进了考古研究所。我到考古所未久,夏先生便被免去了“组长”职务,又去靠边站,做他的“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去了。
夏鼐先生以治学严谨享誉国内外学术界,正是他鉴于非专业人员从事特殊考古学工作的局限性,考虑到学科的发展,早在“文革”之前的1965年他得知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被解散时,就要调梁先生研究室的一个人到他主持的研究所来。夏先生对我说,当时我不可能调动,另外有可能调来的有4个人供他选择。他为此曾先后两次找梁思成先生推荐其中的一人,梁先生都未推荐,而只是将4人情况作了介绍,请夏先生自己定夺。这样拖了一年左右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调人的事遂作罢。直到1971年梁师逝世,翌年夏先生想到梁先生不在了,国家不可能再成立建筑史学方面的研究机构,调我的事有了可能性,于是托人找我。终于,1973年我被调到他领导的考古研究所,专门从事建筑遗址的考古学研究以及建立“建筑考古学”分支学科工作。我到考古所的当天,夏先生就提出以后逐渐建立一个建筑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小组,将来考虑成立研究室,足见他对于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由于夏鼐先生的安排,使我具备了建筑史学与考古学联姻的条件,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科建设的任务。
文摘 插图:

这一定向的方法是,在建设地段没有树木遮挡的高地上,平整一块场地,挖沟灌水以定平;在这块平地上栽立一根表杆,上面悬挂线坠以定它的垂直,利用这根表杆观察日影;在地上刻画日出的最长影和日没的最长影的位置;白天以中午最短的日影、夜晚以北极星的方位予以校正南、北,作为东、西的参考,这样来规定朝(东)、夕(西)的方位。可知,当时是首先确定东、西方向的(图八三)。
二、“四阿重屋”的创造
对于土木合构的中国古代建筑来说,特别是高大的宫殿,要保护土阶(台基)、土墙、木柱不受雨淋损坏,屋盖是极其重要的。屋盖开始出于遮阳、纳光以及避雨等功能的综合要求,发展至殷商,在夏宫四阿的基础上而形成了“四阿重屋”的形式。它不仅在功能上是合理的,在艺术上也形成了建筑物壮丽的冠冕。主要是由于“四阿重屋”的特点,使殷商宫殿看起来比夏朝宫殿更加雄伟壮观。
三、木构的镂刻与纹彩以及壁画
夏朝宫殿即开始在柱等木构上描画红、黑彩绘,在此基础上,殷商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从当时的青铜器纹饰来看,建筑也应同样是繁复华丽的满装饰意匠。殷商陵墓的棺椁是按照死者生前所住的宫殿装饰的,因此根据椁板上雕刻的花纹和红、黑两色的彩饰,可以推知建筑木构装饰的具体情况。
文献记载“殷人宫墙文(纹)画”,小屯遗址已在一个半穴居壁面上发现小块壁画残迹,证明了当时确实是有壁画装饰的。
后记 关于本书第十九章第二节“大明宫正衙——含元殿”的研究课题情况,我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绘编《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27-28页发表了《关于(含元殿复原)论文的说明》和第29-32页发表了《对(含元殿遗址发掘报告有关问题的澄清)的答复》。这里,再说明一点:
本书第十八章第三节“‘仙山楼阁’的仁寿宫”,原是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题成果《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与研究》书稿的第五章。此书是二十六年前遵照夏鼐所长的指示订入考古所1983年度计划当中的。有些情况需要说明一下。
我自1973年应夏鼐所长之邀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因为我的工作对象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唐的古聚落、古城、古建筑遗址,因此和夏所长一样没有加入按照历史时期划分的发掘队。1978年开始发掘九成宫遗址,此项工作涉及我所从事的建筑考古学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应马得志队长邀请,我才加入了西安唐城发掘队。九成宫遗址发掘六年之后,于1983年告一段落,随之开始正式室内工作(1982年即已开始整理田野记录)——编写发掘报告。
在全所制订1983年工作计划时,马得志在三室的《1983年计划表》中,作为专题负责人,填报了《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一项。当夏鼐所长见到科秘室印发全所各研究室的《计划表》时,立即找马得志和我谈了他对发掘报告编写的改革决定:从九成宫遗址的报告开始,改变过去沿袭中研院史语所的“甲种本”、“乙种本”的老制度,不能只是讲遗址、报材料,今后发掘报告都要加上专门的研究内容。他指示将马得志负责的此项专题,改为由马得志和杨鸿勋两个专题负责人共同完成的“遗址报告与复原研究”。按照夏所长的指示,科学秘书张子明立即将刚发下的《计划表》全部收回作废,重新打印更改后的《计划表》发给全所各研究室,现在仍有案卷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