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毛泽东武略

发布时间: 2010-03-30 01:56:12 作者:

 毛泽东武略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51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
ISBN:7010034052
条形码:9787010034058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本可读性读物,或者说是一本适合广大普通读者浏览的专著。照时下的说法是“形而中。”笔者将本书定位在上面,很可能是既吃力又不讨好,专家学者不屑于看,普通读者又不爱看,但这又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本书尽量做到在有限的篇幅里涵盖了较多的信息,同时,也尽量保持毛泽东军事思想精华的“原汁原味”。本书取名“毛泽东武略”,盖与“文韬”(政治方略)相应也。
媒体推荐 后记
这本书写完后,后记迟迟没有动手。说什么呢?说它好吧,虽说笔者敝帚自珍,但评价一本书的公正裁判是读者,不需要笔者在这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它写得艰难,在当今有人一月乃至几天写成一本书的岁月里,你纵是呕心沥血,焚膏继晷,又有几人能相信。犹豫了好一阵,还是想就写作本书的动机、目的略说几句,但愿读者不会认为是蛇足之论。
笔者的愿望是将这本书写成有一定学术品位的可读性读物,或者说是一本适合广大普通读者浏览的专著。照时下的说法是“形而中”。笔者将本书定位在这上面,很可能是既吃力又不讨好,专家学者不屑于看,普通读者又不爱看。但这又是必须做的一件事。如果定位于“阳春白雪”,势必“和者盖寡”,走不出学术圈子;如果定位于“下里巴人”,又难免流于庸俗,降低学术品位。如果说“阳春白雪”是“形而上”,“下里巴人”是“形而下”,那末,现在需要的是“形而中”的东西,即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结合起来。将深邃的思想内容深入浅出地写出来是一门艺术,既要顾到学术上不走样,又要顾及一般读者喜欢读下去,这对笔者是一份苦差事,但对读者则是一件幸事。这是本书写作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本书尽量做到在有限的篇幅里涵盖较多的信息量,同时,也尽量保持毛泽东军事思想精华的“原汁原味”。笔者由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转而专攻毛泽东军事思想,兼及我军军战史,期间,参与了《毛泽东军事文集》(六卷本)、《毛泽东军事年谱》、《毛泽东军事思想新论》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认识论方法论》等书的编辑和撰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有幸通读了所能接触到的大量毛泽东军事文献,对解读毛泽东军事理论与实践极有帮助。本书可以视作笔者多年来学习与研究心得的浓缩。在一个人人都忙的社会里,相信读者读此书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关于毛泽东和他的军事艺术的精髓。
第三,本书取名“毛泽东武略”,盖与“文韬”(政治方略)相对应也。而且,重点在揭示毛泽东军事艺术和用兵谋略,对毛泽东建军思想等内容则略作介绍,点到为止。与其他同类书相比,在叙述中尽量略他书之所详,详他书之所略。对理论的阐述尽量做到简明扼要,但对某一思想在战争实践中的形成和演变则条分缕析。叙述中以军事理论为经,以战史战例为纬,纵横上下,驰骋八荒,将丰富的军事理论熔于生动的战争实践之中。
本书从初稿完成至付梓出版,前后历时三个寒暑。其间得益于朋友同仁的帮助多多。人民出版社人物编辑室策划于前,好友曲爱国先生推荐于后。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张素华、边彦军和彭红处长、纪晓华副处长认真审读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单秀法主任和各位同仁也予本书的写作以热情支持和鼓励。值此书出版之际,特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另外,也向为此书出版同样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人民出版社领导
和编辑、校对表示诚挚的谢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年前古人的感慨已经道尽了后来笔耕者的心里话。这本书如果能得到方家的指正和广大读者的评判,则幸甚。
胡哲峰
2000年12月于京西军事科学院
编辑推荐 本书将深邃的内容深入浅出地写出来,既在学术上不走样,又照顾了一般地读者。本书在有限地篇幅了涵盖了较多的信息,保持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精华的本来面貌,非常值得广大读者认真研读。
目录
引子: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我没有想到打仗
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
一个不愿拿枪的军事家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我也打过败仗
……
文摘 书摘
和平久了,人们常常会忘记战争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一种作用。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战争史几乎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全部。从本世纪初年一直到1949年,战争就从来没有在中国大陆上停息过,不仅没有停息,而且越打越大,直到国共决战,几百万士兵呐喊拼杀的大战席卷神州大地。这世界史上罕见的漫长战火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各个方面。
罕见的战争必然孕育出丰硕的军事思想,况且中国有着五千年“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厮杀场面,丰厚的战争泥土上早已生长出丰硕的兵学理论。毛泽东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片泥土和本世纪的战争风云中诞生的。
先说两个小故事。

对往昔的成就,毛泽东不愿再提,这也包括他的军事思想。早在1958年夏,他就毫不含糊地说:有人说要学我的军事学,我是没有什么军事学的。我有什么军事学,不过只写过几篇文章。主要是两篇文章。此外还有一点小文章,都是应时的。现在又要打原子战争、洲际导弹,我就不懂了,不像“小米加步枪”,小米吃过,步枪看过,也背过几天。
他不屑于吃老本。他要在“俱往矣”的否定中追求新的目标。
这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在自信和不自信间较量后的新的超越。一切伟人的意志、思想以及创造活动,终归有它难以逾越的时空局限,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伟人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其影响时间的长短和范围的宽窄,即使在伟人之间,也有着天壤之别。当毛泽东谈到自己没有军事学,“我们这些人”会显得相当可笑的时候,他的军事思想却在越南丛林、非洲草原、拉美峻岭中大行其道。
毛泽东这位不仅用思想,而且用武器改变了我们民族的命运和形象的历史巨人,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二十多年了,如果我们把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比作一部“大书”的话,留下如此丰厚遗产的毛泽东,即使在过去成百上千年后,仍然会是漫漫历史征途上一座耀眼的高峰,让后人景仰不止的高峰。
毛泽东的这部“大书”中,其文韬武略足以盖世。军事思想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厚实的一章。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评价毛泽东军事思想时说:“值得注意的是,共产主义军事思想的最完善的理论性言论不是在苏联的著作中,而是在中国的著作中。中国共产主义的全部胜利,更确切地说,它的生存,是由于它能够从军事作战中取得胜利的政治利益而来的。”“列宁主义理论认为战争是斗争的最高形式,这是人们所熟知的。
……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