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套装共4册)

发布时间: 2010-03-30 02:06:29 作者: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套装共4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页码:72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ISBN:bkbk947500
条形码:bkbk9475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4
图书品牌:北京天则求实

内容简介 《纸》中主要讲述了:随着现代书写方式的变革,以“文房四宝”为赌注传统书写工具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但是,在这之前,在数千年文化的发展与传递过程中,它们的历史功绩难尽其详,也毋庸多说。经过漫长岁月的濡染,它们自身也积聚了浓浓的褒庇气息,从而成为传统文化的符号。
《墨》的章节涉及墨的起源与历史、墨的传奇故事、墨的制作与使用、对历代制墨名家的介绍、古墨的鉴赏与收藏、墨盒,以及颂扬墨的诗文等。中国的墨从制造到收藏到诗赋,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墨文化。
《笔》中主要讲述了: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中国独有的品类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格的书法、绘画是离不开毛笔的,毛笔作为中国古代文字书定、绘画创作的基本工具之一,与其他传统的文房用具一起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历来受到书画家的喜爱。一套详细讲述笔墨纸砚起源、发展、流派、制作、使用、收藏的图书。专家执笔,文字简炼,条理明晰,内容充实。使用和收藏鉴赏之启蒙,文化和艺术工艺之传承。
《砚》中主要内容有:从历史上讲,人类的书写词材料经历了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等,最后确定为纸。从考古发掘和历史资料来看,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纸,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拓宽了造纸原料,提高了纸的质量,从而使纸更适合于书写,逐渐代替了竹木、缣帛;到了魏晋时期纸完全取代了其他材料,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纸的地位未曾动摇过。从这一点来看,纸在文房四宝当中,是最具生命力的。
作者简介 李佳行,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又在美国功读博士学位。一向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特点是对于古籍版本学兴趣浓厚。家藏书画甚富,又大量翻阅中、美两地所藏之中文善本,对于中文古籍字画的版本及纸张的演进与鉴赏颇多心得。
文周,媒体人,国学研究者。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本科,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对古典文化特别是国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求学时专攻此道,从业后一直从事相关领域的媒体报道工作,并在闲暇时间收藏、研究中国传统书法器皿工具。痴迷于墨,广交同道,藏品甚丰,更对墨的源流、文化、收藏与鉴赏颇有心得。
沈婷,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硕士,后又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对中国古典文学及文化用力甚深,颇具造诣,喜诗词,擅书法,深悉各种毛笔之特性。对于毛笔的历史、发展、收藏和鉴赏等各方面研究有年,确有独到心得。
杨白水,文物工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对中国古砚情有独钟,个人收藏之余,更与同好相与往还,对新出土之古砚更多接触。坚持以文献考据与实物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中国砚台的历史内涵和收藏鉴赏独有心得。
媒体推荐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碍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秦李斯论用笔
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绕画蝇初落,含溢绶更深。悲丝光易染,叠素彩还沉。别有张芝学,书池幸见临。
  ——唐李峤墨
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绕画蝇初落,含溢绶更深。悲丝光易染,叠素彩还沉。别有张芝学,书池幸见临。
  ——唐李峤墨
既作契以代结绳兮,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别,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淑,以为己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晋傅咸纸赋
编辑推荐 如今我们怀着敬畏之情,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分四册——《笔》、《墨》、《纸》、《砚》,分别介绍这四位古老的文房使者,其发展渐进之种种委曲,于此或可知其一二。笔、墨、纸、砚,于中国传统文人而言,可谓缺一不可。无论为官为民、地位高下、持何种思想、品德优劣,都操着这同样的一套书写工具。要在中国传统文人中间找到一条一致认同的共通性,着实不易,恐怕也只有这与之长相厮守的“文房四宝”堪任其职了。而作为书法和绘画的工具,传统的笔墨纸砚还在使用,使我们得以熏陶于独特的艺术韵味之中。另一方面,其本身的取材和制作之精细讲究暂且不论,就其形制而言,在满足了各种实用要求后,早已由实用而艺术了。文人们案头品赏把玩,自可消解倦怠,使神气清爽。小指粗细的笔管、方寸大小的墨块、巴掌大小的砚台,都可以做各种装饰及精妙雕刻,纸的情况毫不逊色,有各种暗纹的精美的笺纸,规格种类繁多。由名人名家流传下来的笔墨纸砚更是备受青睐。长期浸渍于文化之中的结果,是使自身于文化艺术而言蔚然一宗。
目录
《纸》
第一章 纸的历史
第一节 纸以前的书写记事材料
第二节 西汉纸
第三节 东汉纸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纸
第五节 隋唐五代纸
第六节 宋代纸
第七节 明清纸
第八节 近现代纸的发展

第二章 纸的故事
第一节 制纸名人
第二节 名人与纸
第三节 与纸相关的典故传说
第四节 与纸相关的成语和习语

第三章 纸的鉴赏
第一节 纸的种类
第二节 纸的制造
第三节 纸的选择、使用及保存
第四节 历代名纸
第五节 宣纸
第六节 鉴赏秘要

第四章 诗文中的纸
附录 与纸有关的其他文房用具

《墨》
第一章 墨的历史
第一节 起源——上古墨样
第二节 萌芽——麋古墨
第三节 发展——徽墨历程

第二章 墨的传奇
第一节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第二节 一日不闻墨香,三天不知食味
第三节 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第四节 唐玄宗遇墨精与墨之别名
第五节 偷梁换柱东坡墨
第六节 李廷硅创徽墨
第七节 “紫玉光”与“三不卖”
第八节 信手拈来胡开文

第三章 制墨与用墨
第一节 备料
第二节 炼墨
第三节 成型
第四节 装饰
第五节 磨墨

第四章 制墨名家
第一节 汉魏南北朝制墨名家
第二节 唐代制墨名家
第三节 南唐制墨名家
第四节 宋元制墨名家
第五节 明代制墨名家
第六节 清代制墨名家

第五章 古墨的鉴赏与收藏
第一节 闲话古墨
第二节 古墨沉香,开卷有益
第三节 墨的本色与外形
第四节 辨烟料,识品质
第五节 避讳与墨品
第六节 墨模的雕刻艺术与古墨
第七节 圣家派别与墨的类型
第八节 古圣的鉴识
第九节 徽墨名品
第十节 古圣的保存

第六章 墨盒
第一节 墨汁
第二节 圣盒的历史
第三节 墨盒介绍
第四节 刻铜名家
第五节 墨盒的鉴赏与收藏
第六节 墨盒与同古堂逸事
第七节 古诗中的墨
附录 与墨有关的其他文房用具

《笔》
第一章 毛笔的历史
第一节 溯源——远古笔祖
第二节 发展——宣笔显风流
第三节 繁盛——湖笔走天下
第四节 瞻望——余韵悠长,老树新芽

第二章 毛笔的传奇
第一节 说笔
第二节 关于笔的民间传说和典故
第三节 历代名人与笔
第四节 制笔巧匠的故事

第三章 毛笔的鉴赏
第一节 毛笔的种类
第二节 毛笔的制作
第三节 毛笔的选择、使用与保养
第四节 各地名笔
第五节 鉴赏秘要

第四章 诗文中的毛笔
第一节 颂笔之诗
第二节 颂笔之文
附录 与笔有关的其他文房用具

《砚》
第一章 砚的历史
第一节 砚的起源
第二节 简约质朴的汉代砚
第三节 发展中的魏晋南北朝砚
第四节 繁盛的隋唐砚
第五节 雅趣的宋砚与粗犷的元砚
第六节 崇尚石质与工艺的明清砚
第七节 精益求精的近现代观赏砚

第二章 砚的传奇
第一节 说砚
第二节 关于砚的传说
第三节 历代名人与砚
第四节 制砚名家的故事

第三章 砚的鉴赏
第一节 砚的构造
第二节 砚的种类
第三节 砚石
第四节 砚的选择、使用与保养
第五节 砚的收藏与历代名砚
第六节 古砚的鉴赏与辨伪

第四章 诗文中的砚
第一节 砚铭
第二节 颂砚之诗文
附录与 砚有关的其他文房用具
……
序言 南宋诗人陆游有《笔砚纸墨戏作》诗,其云:“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可见至少从宋代起,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就已经超越了它们的基本功用,成为了文人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核心元素,甚至被文人雅士视为人性化的朋友。而所谓“文房”的说法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指的就是文人书房。北宋的梅尧臣也有一首诗《再和数州纸砚》,写道:“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可能因为这个说法更能突出四者的珍贵,“文房四宝”一词从此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关键词之一。
笔、圣、纸、砚品类繁多,丰富多彩,不但被用做书写绘画的主要工具,还受到文人别样的礼遇——收藏与赏玩。历代文人对文房四宝多有青睐,名品名师见诸载籍者遂多,以致形成独立的文化艺术门类。其风格品质多以地域相区分,比如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为其中最为称著者。墨在中国书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南朝梁人陶弘景在他的《真诰》中将书写视为哲学,日:“今书通用圣者何?盖文章属阴。圣,阴像也,自阴显于阳也。”至今我们还将书画作品尊称为“圣宝”,将知识分子称为“文人圣客”,将书写绘画称为“泼圣挥毫”。
圣是由碳素单质(烟、煤)与动物胶相调合,并掺以贵重香料、金箔等,经和剂、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墨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退,掭笔不胶,八纸不晕,香味浓郁,书画自如的特点,特别是桐烟、漆烟圣等高级产品,加入麝香、冰片、樟脑、珍珠等十几种贵重原料制成,产品尤为称著。使用时,墨色能分浓淡层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因此成为历代艺术家们抒发聪明才智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纸的历史
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纸的世界,回到遥远的过去,去探究纸的历史。
中国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迄今已有五千多年。在此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为了帮助记忆、记录经验、留传后世、著书立说等种种需要,采用过许多天然原料或经过加工的材料作为记事、书写的材料。古书记载过的方法或经考古发现有实物者就有:结绳记事、甲骨镂刻、石鼓碑碣、简牍缣帛等。
最早,人们采用结绳来记事,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青铜器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往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竹木片上,称“竹木简”,较宽厚的木片则叫“牍”。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锦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现在看来,这些可都是吃力活,试想一下,如果把你现在正看着的这本书刻在石头上,那么不仅眼睛累,脚也累了,因为要走好一会儿才能看完一本书呢,更不要说把字刻在石头上的辛苦了。如果写在竹简上,那么又免不了案牍劳形之虞,而且不知要伐去多少青青竹林,实在让人心痛。这种种的烦恼,直到纸的出现,才正式宣告结束。
一般人们认为纸是东汉时由蔡伦发明的,这也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说法。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成果的不断涌现,让人们不禁对这一说法产生了许多怀疑。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开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不乏纸的遗物出土。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