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幽默二十讲

发布时间: 2010-03-30 02:34:51 作者:

 幽默二十讲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37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201060155/9787201060156
条形码:97872010601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家西学

内容简介 《幽默二十讲》节选了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伟大的幽默作品中的20篇经典文章,邀请您来领会什么是真正的幽默。幽默是什么?康德认为幽默是理性的“妙语解颐”;黑格尔认为幽默是“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基础”;政治家们认为幽默感容易和群众接近;文学家们认为幽默是一种被文学所孕育的智慧,是人类智慧、自由和仁慈皆有余裕的产物,是假正经的天敌
作者简介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良心论》、《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道德、上帝与人》、《公平的正义》、《伦理学是什么》等:译有《道德箴言录》、《沉思录》、《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正义论》(合译)、《伦理学体系》(合译)等;编有《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生态伦理》等。
李静,辽宁人,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曾任《北京文学》杂志编辑,现供职于《北京日报》副刊部。从事文学评论,著有随笔集《受伤者》和《把药裹在糖里》,主编有知识界访谈录《中国问题》和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的《中国随笔年选》。
编辑推荐 幽默到底是什么,为何有如此巨大且经久不衰的魔力?看《幽默二十讲》为你揭晓!
目录
编者序
李静
第一讲鸟(节选)
[古希腊]阿里斯托芬
第二讲愚蠢是幸福的本源
[荷兰]伊拉斯谟
第三讲写给宽大的读者
[法]拉伯雷
第四讲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及其后
[西班牙]塞万提斯
第五讲强迫的婚姻
[法]莫里哀
第六讲论喜剧中的幽默
[英]威廉康格里夫
第七讲反讽的真理
[丹麦]克尔凯郭尔
第八讲火车上人吃人纪闻
[美]马克吐温
第九讲巴巴娜少校(第一幕)
[英]萧伯纳
第十讲喜剧性与幽默
[德]里普斯
第十一讲 幽默产生于情感消耗的节省
[奥地利]弗洛伊德
第十二讲性格的滑稽
[法]柏格森
第十三讲尼采
[英]伯特兰罗素
第十四讲诙谐与自由
[前苏联]巴赫金
第十五讲孩子气十足的菲利陀尔
[波兰]贡布罗维奇
第十六讲等待戈多(第一幕)
[爱尔兰]贝克特
第十七讲从“体液”到“幽默”
[法]埃斯卡皮
第十八讲瓦加斯万岁!
[美]伍迪艾伦
第十九讲幽默的六要素
[美]梅尔文赫利茨
第二十讲因身体而发笑
[英]西蒙克里奇利
……
序言 这套丛书是我们拟议中的“观念读本”之一种。拥有语言形式的思想观念是人猿揖别的一个标志,各民族、各文明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都对丰富人类的精神宝库作出了贡献,有必要互相参照。而当世界进入“现代”之际,甚至在商品、资本的全球大规模流通之前,观念的流动其实早已开始,乃至后来引发了世界性的激荡。在这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轫过程中,西方观念相比于其他文明的观念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母邦中国在近一百多年中也发生了包括深刻的观念变革在内的一系列变革,故而我们对观念的关注是以中西为主。而无论中西古今,我们都将努力从具有经典意义的著作中遴选篇章。
对人的“思想”及其产品或可分离出三个要素或过程:一是个人思想的主观过程,包括思考、判断、分析、反省等;二是已经具有某种客观化形式以至载体的概念与理论;三是成为许多人头脑中的观念。我们这里所理解的“观念”是这样一些关键词,它已经不仅是思想家处理的“概念”,而是变成社会上流行的东西,被许多人支持或反对的东西。
文摘 反讽的矛头也可能指向整个生存,就此而言,它也坚持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对立、内在和外在之间的对立。作为绝对的否定性,它似乎与怀疑无别。但是,我们首先不得忘记,怀疑是一种概念的规定,而反讽是主观性的自为的存在;其次,反讽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它如果是理论性的,那也是为了再次成为实践性的,换言之,反讽所关心的不是事物,而是自己。如果反讽发现了在现象背后藏着的东西和居于现象之中的东西大不一样,那么对于反讽最关键的是主体感到逍遥自在、现象不得对主体有任何实在性。因此,反讽和怀疑可谓是南辕北辙。在怀疑之中,主体坚持不懈地想进入对象,他的厄运是对象总是逃避他。在反讽之中,主体坚持不懈地想走出对象,他也能达到这个目标,因为他无时无刻不意识到对象是毫无实在性的。在怀疑之中,主体目睹一场掠夺战争,所有现象都被摧毁,因为本质必定藏在一层层现象的背后。在反讽之中,主体一步步地往后退,否认任何现象具有实在性,以便拯救它自己,也就是说,以便超脱万物,保持自己的独立。
最后,反讽意识到生存是毫无实在性的,从而提出了和虔敬的心灵同样的命题。由于这个缘故,反讽似乎是一种虔诚。在虔诚之中,可谓是低级的现实,也就是说尘世,也的确丧失了其有效性,可这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神的境界在同一瞬间获得了绝对的实在性。虔诚的神志也讲凡事都是虚空,但这无非是说,这种否定将驱除所有搅扰人心的东西,永恒实在的东西将显现出来。此外,当虔诚的神志认为凡事皆虚空之时,它并不是对自身另眼相看,不去摒弃它;恰恰相反,它也驱除自身,以便神圣的东西不被自身抵挡回去,而是径直灌注到由虔诚所打开的神志中去。实际上,在深刻彻底的修身读物中我们也看到,虔敬的神志恰恰把自身的人格看做万物中最可恶的东西。与此相反,在反讽之中,万物被看做虚空,但主观性是自由的。万物越是虚空,主观性也就越是轻盈、越是无所牵挂、越是轻快矫健。当万物皆成虚空之时,反讽的主体却不感到自己是虚空,其实他拯救了自己的虚空。对于反讽来说,万物皆为无,但是“无”可被这样看,也可被那样看。思辨的无是时时刻刻逃避具体化的东西,因为它自己是具体物的冲动,是具体物的创造冲动(nisusf0肌ativus)。神秘的无是对于表象来说的无,虽是无,却又有丰富的内容,就像黑夜的缄默对于有耳可听的人来说是高声的呼唤,最后,反讽的无是死寂,反讽在这种死寂之中徘徊,像个幽灵,开着玩笑。
……反讽……是无限绝对的否定性,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