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安园读书记

发布时间: 2010-03-30 03:09:02 作者:

 安园读书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页码:473 页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
ISBN:7538260633
条形码:978753826063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这里收入的都是有关读书方面的文章;多数是短小篇章,发表在报刊上;少数几篇是学术性文章,但都与读书有关。几篇国外游记类的文字,也是具有"文化考察"的性质,而且,按泰特罗在《本文人类学》中所说,"自然行迹"、"自然景观",也是一种"阅读对象",是一种"人文话语",那我对国外风光的见闻记录与感受,就也是一种"阅读"了。文章没有特意分类,但大体上把类同的文字归在一起排列,以便阅读。

  《安园读书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从一个特殊的层面揭示了中国精神文化史在最近二十余年的变迁,构成了人们回忆中难忘的一幕文化场景。这本书所录的笔记大都写作于我国新时期精神文化最为活跃的时代氛围之中,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迹。无论是作者的鲁迅研究、艺术创作心理研究、接受美学研究,还是他的读书札记、读书日记等都具有这种特色。王富仁在其《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观点,即鲁迅研究从以前的作品研究、思想研究,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便转向了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个观点在彭定安这本书中"关于鲁迅"、"关于胡适"章节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关于鲁迅"一节明显摆脱了单一的社会学、政治学的研究视角,把鲁迅放置在二十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大潮中,探讨了鲁迅在艺术上受安特莱夫、波特莱尔、契诃夫、尼采、夏目漱石、拜伦、雪莱等的影响,无疑就大大拓展了鲁迅研究的领域。此外,这一部分还从接受美学、创作心理、诗学特征、叙事结构等多种角度阐释了鲁迅作品的意义,反映了作者在新时期学术思想的嬗变和推进。在"关于胡适"的读书札记中,详细比较了胡适和鲁迅这两位中国现代文化巨人在文化选择、情感模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异同。这些"片段"、"碎片"真实记录了作者学术心迹的历程,从中也可见出这一时期我国学术研究更趋个性化、多元化的倾向和自省意识。    全书资料丰富,涉及的著作大多为文学珍品和学术精品,所举书目有关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作者在书中还体现出一个当代学者终极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这是一个近年来人们谈论很多的一个名词,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无法给它下一个准确、严格的定义,在使用时也有泛化的倾向,但把它理解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则大体上是准确的。在彭定安的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文理想、人格操守,以真诚甚至有点焦灼的呐喊,呼唤人文理想的早日实现。如在德国时所记的读书笔记,多次谈到德国重新崛起的原因,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视和呵护。
作者简介   彭安定(1928- ),辽宁人。著名作家,作品有《鲁迅杂文学概论》等。
媒体推荐 题记
这里收入的都是有关读书方面的文章;多数是短小篇章,发表在报刊上;少数几篇是学术性文章,但都与读书有关。几篇国外游记类的文字,也是具有“文化考察”的性质,而且,按泰特罗在《本文人类学》中所说,“自然行迹”-“自然景观”,也是一种“阅读对象”,是一种“人文话语”,那我对国外风光的见闻记录与感受,就也是一种“阅读”了。文章没有特意分类,但大体上把类同的文字归在一起排列,以便于阅读。感谢责编王之江同志,给本书取了一个很好的题名。我很喜欢这一书名,它既符合书的内容,又有中国传统书名的韵味。责任编辑李忠孝同志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本书的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出版这样一本书,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不仅是想借此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而且,是想透过这种“个人阅读史”,侧面反映我们在一个特定时代里的“集体-民族阅读历程”。那里有时代的刻痕、苦难的印迹。
这本书,也许可以说是我的所有著作的“副本”——著作本文后面的潜在文化意识和理性世界与情感世界的“底蕴”。
我希望它能获得一些读者——不仅是了解我,而且,通过“滴水微澜”,约略窥见时代的一角。“那时”-“那时”离我们还不远,而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
作者
2000.9.
编辑推荐   这里收入的都是有关读书方面的文章;多数是短小篇章,发表在报刊上;少数几篇是学术性文章,但都与读书有关。几篇国外游记类的文字,也是具有"文化考察"的性质,而且,按泰特罗在《本文人类学》中所说,"自然行迹"、"自然景观",也是一种"阅读对象",是一种"人文话语",那我对国外风光的见闻记录与感受,就也是一种"阅读"了。文章没有特意分类,但大体上把类同的文字归在一起排列,以便阅读。
目录
题记
“我就是我的书”——我和我所写的书
图书馆,我的家园
番石榴的芳香
“且待小僧伸伸脚”——《夜航船》一则故事的启示
永不忘怀的读书刻痕
……
文摘 书摘
江南细雨,给世界笼上一层雾纱,东湖在迷蒙中更加美丽。点点渔舟,在雨雾中飘移,湖边山水房屋树木,都笼罩在雨雾中,像梦中的景物一样迷离恍惚。我沿着湖边小路,独自行走,享受着美景和寂静。不久,就来到桥前,它伸向湖心,在那里有一座古庙,现在是县民众教育馆。我踏上桥向古庙走去,要在图书室里,度过一个中学生课余的小半个下午。雨天的缘故吧,图书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寂静中阅读。在一个角落里,坐着年轻的女管理员,她是我小学的音乐教员。她名叫戴梦琴,一个很美丽的名字。我读的是一本上海出版的画报,我爱看图片,也喜欢读它的说明文字的英译,英汉对照,同时学习英语。其他都已经遗忘,但还记得当时的这些情景。读过和记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读书的感受,那种在细雨朦胧中,寂静中读书的沁甜的美好的感受。它至今是我心中美好的记忆和美好的感受,是我芜杂的心中的美好的家园。

近日翻阅周作人的《苦竹杂记》,发现里面夹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知堂这篇说忍之读书杂记倒是好的,比他的那些文抄公式的札记读来令人沉闷,要好得多。其论忍也,义分儒、道、释三家,却有深意焉。可写一文。’93,最后一日。
时过两周年,当时想写点什么,现在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不过,由这纸条和“批语”,倒引起了我想来谈一谈中国人“忍”的学问的问题。
周作人的感想是由唐朝诗人、有“小杜”之称的杜牧的一句诗引发的,杜诗说:“忍过来堪喜”。周作人说,小杜是个风流才子,潇洒飘逸,原来他也讲究忍,并不是只顾自己痛快的。其实,“小杜”并不一定真能忍,只不过中国士子,向来的文化心态,总是重视忍的。这是一种很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甚至可以说是成了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了。只不过最近几十年,运动不断、斗争频繁,而且以“斗争哲学”为最高理论与人生原则,把“忍”字批了个不亦乐乎,种下了现在人们普遍的好争斗狠的不良心态,动不动就口角、斗殴以至杀人。
周作人概括说,中国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家,虽然文化品格不一样,但倡导“忍”的精神却是一致的,不过,各家的动机和目的并不一样。释家讲“生忍”与“法忍”,“骂打害”皆能忍,“患忧愁疑淫欲骄慢”也都能忍,面是很广的。其目的在成佛作祖。道家讲忍,“安莫安于忍军”,那目的在于“苟全性命于乱世”。我们也许可以说,绎道两家之讲忍,皆在出世。儒家的忍之精义何在呢?周作人说,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