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

发布时间: 2010-03-30 05:17:28 作者:

 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5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
ISBN:9787802305922
条形码:97878023059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宗教,该书分别对其产生的历史、思想教义、经典文献、礼仪活动、文化特色、著名宗教家等进行了简明却较系统的阐释和说明,语言明快,深入浅出,有较强的可读性。广大读者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顺中国的宗教关系,实现宗教内、宗教之间的和谐,进而得以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媒体推荐 本书的作者们把我国现有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的历史、经典、教义、宗派、人物、组织等等最基本的知识,用有限的篇幅介绍出来,力图描绘一幅客观、翔实的图景,使普通读者真切地认识揭去了神秘面纱的五大宗教的原来面目,有的内容还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希望,这本书有助于大家加深对宗教的认识、有助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陈奎元
编辑推荐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目录
前言
佛教基础知识
第一章 印度佛教与初传中国
一 佛教起源
二 部派佛教
三 大乘佛教
四 佛教初传中国

第二章 佛教的多途开拓与持续高涨
一 魏晋佛教的多途开拓
二 南北朝佛教的持续高涨

第三章 中国佛教宗派的建立与演变
一 宗派建立的社会条件和特点
二 佛教八宗

第四章 藏传佛教与云南上座部佛教
一 佛教初传与藏传佛教建立
二 藏传佛教的复兴与发展
三 藏传佛教宗派
四 云南上座部佛教

第五章 佛教融合演变与新时期
一 佛教新格局的确立
二 汉藏佛教的冲突与融合
三 朱元璋与明代佛教
四 清代佛教的演变与衰落
五 近现代佛教及其改革运动
六 新时期的中国佛教

第六章 亚洲其他国家与欧美佛教
一 亚洲其他国家的佛教
二 欧美佛教

第七章 经典、教义和信仰对象
一 佛经翻译
二 佛教藏经
三 基本教义
四 佛、罗汉和菩萨崇拜

第八章 仪轨制度
一 戒律
二 法事节日

道教基础知识
第九章 道教历史与宗派
一 道教的起源与形成
二 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发展
三 唐宋元时期道教的繁荣与创新
四 明清道教的衰落
五 近现代道教概况

第十章 道教经典与教义
一 《道藏》与道教典籍
二 道教的三洞四辅说
三 扶乩与道教经书
四 道士日常诵奉的主要经典

第十一章 道教教义
一 “道”与“德”的信仰
二 道教的创世论
三 道教“贵己重生”的人生观
四 重玄之道
五 性命双修

第十二章 道教仪式
一 道教斋、醮的含义
二 戒律与清规
三 道教的符法术
四 道士的称谓
五 道教的重要节日

第十三章 道教宫观与神灵信仰
一 道教宫观的源起
二 著名的道教宫观
三 道教的神灵谱系

伊斯兰教基础知识
第十四章 历史演变
一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
二 伊斯兰教在中国

第十五章 《古兰经》、圣训及汉文经籍
一 《古兰经》
二 圣训
三 《选译详解伟嘎叶》
四 《教典诠释》
五 汉文经籍

第十六章 基本信仰和礼仪制度
一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
二 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功课
三 礼仪习俗和宗教节日
四 教制、清真寺及其他

第十七章 教派、门宦及社团组织
一 格底目
二 门宦
三 新疆的依禅派
四 西道堂
五 赫瓦尼派
六 社团组织

第十八章 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人物
一 宗教学者和教派领袖
二 现代人物

天主教基础知识
第十九章 历史与传统
一 “天主教”名称的由来
二 基督教的诞生
三 基督教的传播
四 教阶制
五 主教的任命
六 教宗国的产生
七 东西教会大分裂
八 宗教改革
九 梵蒂冈城国
十 教会法典
十一 公会议
十二 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

第二十章 信仰和神学
一 圣经
二 传统
三 三位一体
四 天主
五 耶稣基督
六 圣神
七 圣母玛利亚
八 原罪
九 救赎
十 天主十诫
十一 宗徒信经
十二 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十三 神学
十四 教会论
十五 末世论

第二十一章 礼仪、圣事、瞻礼
一 礼仪
二 圣事
三 天主经
四 讲道
五 祝圣
六 大赦
七 十字架
八 圣像
九 瞻礼

第二十二章 中国天主教
一 天主教在华传教简史
二 中国礼仪之争
三 百年禁教
四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天主教
五 教案
六 义和团运动与天主教
七 中国与罗马教廷的交往史
八 天主教典籍的汉译
九 中国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本地化
十 中国天主教的反帝爱国运动

基督教基础知识
第二十三章 基督新教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 “基督教”的界说
二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三 宗教改革的基本内容
四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五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六 英国的宗教改革
七 近现代基督教

第二十四章 中国基督教史
一 马礼逊及早期基督教在华的传播(1807-1860)
二 19世纪下半叶基督教在华活动
三 中国教会的自立运动
四 本色化运动
五 五年运动和“到民间去”运动
六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基督教
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会的三自运动

第二十五章 经典、基本教义神学
一 基督教的《圣经》及其中文版本
二 基本教义神学

第二十六章 礼仪、节日、教制
一 礼仪
二 节日
三 教制
四 小结
……
序言 2006年8月,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钮茂生同志提议,请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写一本介绍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基础知识的简明读本,供各级政协委员、宗教工作干部和对宗教有兴趣的读者学习、查阅。我认为这是一个好建议,于是委托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同志组织撰写。他们调动各研究室的专家学者、集中精力,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初稿。经过分别征求政协民宗委和国家宗教局的意见,又做了一些修改,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这本《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者的集体创作。虽然这只是一个通俗的读本,却包含着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知识底蕴。
本书的作者们把我国现有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的历史、经典、教义、宗派、人物、组织等等最基本的知识,用有限的篇幅介绍出来,力图描绘一幅客观、翔实的图景,使普通读者真切地认识揭去了神秘面纱的五大宗教的原来面目,有的内容还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希望,这本书有助于大家加深对宗教的认识、有助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文摘 戒律
在佛教术语中,“戒”和“律”还有一些差别。一般情况下,“戒律”合称,不作区别,指信徒应该遵守的各种规定和行为规范。制定戒律的目的,在于协调僧众关系,维护僧团秩序。戒律学是佛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被称为“三学”(戒定慧)之一。
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根据形势的需要,随机制定戒条,以规范僧尼。以后随着戒条的增加,逐渐形成专门的戒律书。在部派佛教时期,不同派别的律书并不完全相同。从三国时期开始,戒律逐渐传入中国。到唐代,相继翻译出的主要戒律典籍有《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等。唐代以后,《四分律》逐渐成为唯一流行的戒律典籍。
具体的戒条分很多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规定。经常提到的主要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
“五戒”是佛教最基本的戒条,是树立佛教信仰和从事修行的开端。一般在家信徒发愿修持五戒是与三皈(皈依“佛”、“法”、“僧”)联系在一起的。五戒具体是不杀生(包括不杀害一切生物),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