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3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313055248
条形码:97873130552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景观艺术学—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系统阐述了景观要素及艺术原理。在总结和吸收了多年来本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景观的组成要素及其特征,景观要素组合、景观空间及其组织的原理与方法,景观构思、立意和布局的原则与方法,景观设计的艺术法则等。《景观艺术学—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共分6章,内容新颖、案例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景观艺术学—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适用于高等院校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也可供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化技术与管理人员及其他景观艺术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绪论
0.1 从园林到景观
0.1.1 囿-苑-私园
0.1.2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
0.1.3 生态园林与大地景观
0.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0.2 景观艺术与景观艺术学
0.2.1 景观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0.2.2 景观艺术及其学科的新追求
1 景观物质要素
1.1 地形
1.1.1 平坦地形
1.1.2 凸地形
1.1.3 山脊
1.1.4 凹地形——低地、洞穴、凹地
1.1.5 谷地
1.2 山石
1.2.1 石材的选型
1.2.2 山石的造景形式
1.2.3 品石
1.3 水体
1.3.1 水体的特征及感官效应
1.3.2 水体的造景形式
1.4 植物
1.4.1 植物分类及其造景作用
1.4.2 植物的感知特征
1.5 天时景象
1.5.1 季相美
1.5.2 时景美
1.6 景观建筑与小品
1.6.1 景观建筑的结构形式
1.6.2 景观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1.6.3 景观小品的类型
1.7 园路与场地
1.7.1 园路的作用
1.7.2 园路及场地的类型
1.7.3 铺装
1.8 景观照明与设施
1.8.1 灯具类型
1.8.2 景观照明类型
2 景观艺术要素
2.1 点、线、面、体
2.1.1 点
2.1.2 线
2.1.3 面
2.1.4 体
2.2 色彩
2.2.1 色彩的本质及效应
2.2.2 景观环境的色彩来源
2.3 质感与肌理
2.3.1 质感分类
2.3.2 景观肌理的表现
3 景观要素组合
3.1 与景观要素组合相关的变量
3.1.1 数量
3.1.2 位置
3.1.3 方向
3.1.4 方位
3.5 间距
3.1.6 形状
3.2 景观要素的组合原则
3.2.1 多样与统
3.2.2 对比与调和
3.2.3 平衡与紧张
3.2.4 节奏与韵律
3.2.5 比例与尺度
3.2.6 主从与重点
3.2.7 风格与风俗
3.3景观要素形体的组合
3.3.1 形体组合的一般形式
3.3.2 植物配置方式
3.3.3 景石组合方式
3.4 景观要素色彩与质感的组合
3.4.1 色彩组合
3.4.2 质感组合
4 景观空间与组织
4.1 空间界定
4.1.1 空间界定的三要素
4.1.2 空间界定的方式
4.1.3 景观空间的界定物
4.2 空间的形式与特性
4.2.1 空间的虚实
4.2.2 空间的开闭
4.2.3 空间的尺度
4.2.4 空间的抽象属性
4.2.5 空间的层次、序列及轴向
4.3 景观空间组织
4.3.1 东西方的空间组织观念
4.3.2 景观空间的对比
4.3.3 景观空间的分隔与渗透
4.3.4 景观空间序列的建立
4.3.5 景观空间轴线的组织
5 景观立意与布局
5.1 相地与立意
5.1.1 相地
5.1.2 构思与立意
5.1.3 意境的创造
5.2 分区与布局
5.2.1 布局原则
5.2.2 利用图解法确定功能关系
5.2.3 确定布局形式
5.2.4 视线分析与景点设置
6 景观设计的艺米法则
6.1 地形设计的艺术法则
6.1.1 地形表示法
6.1.2 地形的功能作用
6.1.3 地形设计的艺术法则
6.2 堆山的艺术法则
6.3 水景设计的艺术法则
6.3.1 水体的造景作用
6.3.2 水景观的设计法则
6.3.3 水岸设计
6.3.4 依水景观设计
6.3.5 传统造园中的理水手法
6.4 植物配置的艺术法则
6.4.1 植物的造景功能
6.4.2 草坪景观的设计
6.4.3 水生植物景观的设计
6.4.4 藤本植物景观的设计
6.4.5 花卉景观的设计
6.5 景观建筑与小品设计的艺术法则
6.5.1 景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6.5.2 景亭布置的艺术法则
6.5.3 雕塑布置的艺术法则
6.5.4 座椅布置的艺术法则
6.6 园路设计的艺术法则
6.7 景观照明设计的艺术法则
6.7.1 景观照明的设计法则
6.7.2 景观灯具的选型
6.7.3 景观灯具的布置
参考文献
……
序言 21世纪园林学科的研究对象已扩大至大地景观,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造园的理论与技法,更应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了解和研究景观艺术,进而思考和探讨生存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有鉴于此,本书定名为《景观艺术学——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旨在适应园林学科新的发展,并适时拓展传统园林艺术的理论范畴,构建相应的理论框架。
景观艺术学包括景观要素、艺术原理、历史、感知与评价四个部分。本书主要介绍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两个部分,重点面向本科生教学;历史部分作为一般的了解;而感知与评价部分则重点面向硕士研究生,待后续出版。
本书所阐述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作者广泛吸收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本人的教学、科研、实践的经验编著而成的,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重。适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师、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城市和建筑等其他环境设计专业人员、城市园林绿化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等。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全面性与系统性。本书突破小尺度传统园林的造景艺术,扩大了园林景观的内涵与外延,以构建现代景观艺术学理论体系为目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单个景观要素及其特征、景观要素组合及景观空间界定与组织、景观立意与布局、景观设计的艺术法则等方面的内容,力求结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翔实。
(2)继承性与创新性。本书在梳理传统造园艺术与引进国际景观设计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引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本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新成果,反映了学科领域研究的新动态,并在理论、技术与方法上有一定的提升和创新。
(3)可读性与实用性。本书从景观概念到艺术理论、再到设计法则进行了循序渐进的陈述与分析,并尽量基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行理论阐述,也即利用图片和图表来诠释问题与观点。全书所选案例涉及景观、建筑、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选用图片近千张,力求做到阐述深入浅出,编排图文并茂,促进读者对理论知识深化理解的同时,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
本书共分6章。第1章、第2章为景观的物质要素与艺术要素,包括要素的分类、特征及形式;第3章是景观要素组合,包括与景观要素组合相关的变量、景观要素组合的基本原则、景观要素的形体组合、色彩与质感的组合等内容;第4章是景观空间与组织,包括空间的界定、景观空间的特征与形式、景观空间的组织等内容;第5章是景观立意与布局,包括基地的分析与评价、构思与立意、布局的原则与方法、布局的形式、视线分析与景点设置等内容;第6章是景观设计的艺术法则,包括地形、水体、植物、景观建筑与小品、园路、景观照明等要素的作用及其设计法则。
文摘 2)景观艺术学的构成
景观艺术学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提将艺术学的研究成果及其一般原理运用到景观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科。艺术学是在19世纪后半叶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艺术学由美学发展而来,艺术学的上位学科是美学,而美学的上位学科是哲学,艺术学既接受哲学和美学的指导、影响和制约,也具有不同于哲学和美学的独特品格。艺术学由一般艺术学和特殊艺术学构成。一般艺术学由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构成;特殊艺术学由各专门研究某一艺术品类的学科群构成,它们还在多种组合中多层次地分为多种系列、相互联系而又自成系统的学科群。
景观艺术学由景观要素、景观艺术原理、景观历史、景观感知与评价等四个部分构成。景观艺术原理即是通常所说的景观艺术理论,主要研究造景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以及景观各要素、各造景环节之间的关系和每个要素、每个环节自身的特有规律,是景观艺术学的核心,是对各种造景活动的共同规律所作出的高度概括的理论结晶。景观历史是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景观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继承、革新以及历代景观创作大师及其作品的创作轨迹和规律的艺术学,侧重于人类景观艺术活动的纵向研究,从人类景观艺术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开拓未来,是景观艺术学的基础。景观感知与评价是以景观作品为中心推及景观建造活动的所有要素、环节和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成败得失、优劣兴衰进行考察、阐释、评论的艺术学,是景观艺术学最富有生机的部分,是景观艺术活动和景观艺术学发展的动力。
3)景观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艺术学是研究人类艺术活动规律的人文科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人类的艺术活动既是历时性、共时性的,又是区域性、独创性的,因此,艺术学的对象既包含了古往今来人类共同的艺术活动,又更加面对着本民族、本国特别是现实的艺术活动。这样,艺术学就必然具有人类性、民族性、历史性、现代性、继承性、发展性等特点。但艺术学不仅限于美感的,艺术学之研究对象不限于美感的价值,而更注重艺术所包含、所表现的各种价值。因此,景观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不限于景观的美感价值,而更注重景观所包含、所表现的各种价值。
景观艺术学除历史以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对象领域都是景观艺术活动。景观艺术原理来自景观艺术实践,是对景观艺术活动的理论概括,并以景观历史和景观感知与评价为依托,一方面不断从景观艺术活动历史发展中和新形势下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