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瘟疫庄谋杀案

发布时间: 2010-03-31 04:16:51 作者:

 瘟疫庄谋杀案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3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46302234/9787546302232
条形码:97875463022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古典推理文库

内容简介 《瘟疫庄谋杀案》中有神秘的瘟疫山庄、恐怖的古老传说、清冷的雨夜、盎然的鬼意、亡魂般的神秘来客、迷雾缭绕的双重密室杀人——1935年间,亨利梅利维尔爵士首次登场。长年以来,瘟疫庄似乎总有厉鬼出没。某一场降灵巫会上,灵媒将自己反锁进一间小屋,哪知竟背中四刀而死。而屋外潮湿的地面上,却没有任何足迹。现场附近,只有一只可怜的猫,被人斫去头颅。紧接着,第二宗命案发生了……
作者简介 约翰狄克森卡尔(1906-1977),史上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举世公认的“密室推理之王”。其小说素以公平著称,线索隐蔽,解答惊人,具有超乎寻常的逻辑性、趣味性。他一生共设计了超过五十种密室,几乎每个都是构思精巧、无以复加;又兼其小说一贯具有的浓郁哥特风格,以及其谋篇布局的架构能力之强,自会让读者大呼过瘾,竞相传读。读推理,岂能不读密室;读密室,岂能不读卡尔!
媒体推荐 现今的侦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困惑我,但卡尔总能。
  ——阿加莎克里斯蒂
卡尔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之列。
  ——著名推理小说评论家 爱德蒙克里斯宾
若克里斯蒂是推理界天后,那卡尔就是天王。
  ——著名推理小说评论家、作家 安东尼布彻
编辑推荐 现在,请你翻开《瘟疫庄谋杀案》——答案绝不会让你失望。一个两百多年前死于大瘟疫的刽子手,是否真会回来寻找他失落的匕首?一个号称要驱散鬼魂的江湖郎中惨死密室,这是否鬼魂将其杀害?早就废弃不用的大宅里潜藏着多少秘密,又住着多少无法安息的灵魂?而最终,这一切不可能、不可解的事件背后,H.M.呈现给你的,又会是怎样合乎逻辑的解答?
目录
01 瘟疫庄里的房子
02 一个瘦子和一趟任务
03 四个信徒
04 祭司的恐惧
05 普莱格卷宗
06 祭司之死
07 纸牌和吗啡
08 五个人中的谁?
09 “被锁在一个石盒子里”
10 案件证词
11 匕首的把手
12 破晓时分丢失了什么
13 白厅的回忆
14 关于死去的猫和死去的妻子们
15 鬼魂的圣龛
16 凶手的第二击
17 巧克力和氯仿
18 女巫的指控
19 戴面具的人偶
20 凶手
21 尾声
……
序言 《瘟疫庄谋杀案》
导读
◎张楠/文
2008年的某个晚上,我坐在一家书店附设的咖啡座上,开始翻译手里这本《瘟疫庄谋杀案》最后几页。因贪图书店里免费提供的OED(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来此报到。也和咖啡店里的许多店员及常客混了个脸熟。
这一天,店里来了个“新人”。当时我对面坐着一家四口,听口音是从欧洲大陆来英国旅游的,妈妈带着孩子们去选书了,爸爸则留下来看位子,凳子上放了一堆书。忽然,我眼前一暗,抬起头来,发现一个老人庞大的身躯遮住了我面前的灯光。他高大、臃肿,上身穿的衬衫和毛衣都遮不住那圆滚滚的啤酒肚,圆脸、秃顶,戴一副圆圆镜片的眼镜。他弯下身子,从那堆书里拣出一本——一本关于英语的书——坐到旁边翻阅起来。那位欧洲爸爸很诧异,因为没见过这样不严肃的英国人。他用不太好的英语说道:“对不起,这是我太太拿的书。”那老人抬起头,笑嘻嘻地说:“我知道呀,我只是想看看他们是怎样写英语的。”说罢便低下头继续阅读。
当时我正翻译到伟大的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简称H.M.)用有些滑稽又颇有几分慈爱的方式,给一群后辈解说案情,看到面前这个活生生的形象,心想这真是上天的赐予。竟让我在翻译H.M.初登场作的收官阶段,遇到一个长得那么像H.M.的老人。
没错,若你还没读过任何一本H.M.系列小说,那我上面的那段描述,几乎就能作为你对这一人物的入门了解。当然你,除了咖啡店里的这位老人很爱笑、也不太爱骂脏话之外。又或者,你可以翻开手边这本《瘟疫庄谋杀案》,和主人公一同回顾H.M.多年前在白厅度过的日子,再和他们一起进行一次华丽的冒险。然而你必须等到第十三章时,这位卡尔笔下最著名的侦探之一才会隆重而神秘地登场。
卡尔的H.M.系列小说,全部都以卡特狄克森(Carter Dickson)的笔名出版,而这其实源自出版社所犯的一个错误。在卡尔最高产的年代里,三年内他能写出十三本书,而他最早签约的哈柏公司却不能在一年内给同一位作者出版两部以上的作品。卡尔因此找到了新的出版社出版新作《弓弦谋杀案》(The Bowstring Murder),却被出版社任意修改署名,将约翰狄克森卡尔变成了卡尔狄克森(Carr Dickson)。卡尔索性将错就错,把笔名改成了卡特狄克森,并在接下来的一部小说——就是这本《瘟疫庄谋杀案》——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侦探角色。
卡尔之前的系列侦探菲尔博士,是字典编纂学家,很有些学究习气,而这次的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的身上则添了不少喜剧色彩。他以前是搞情报工作的,很有些被害妄想症的倾向,一谈到自己就很容易激动。他的身份是从男爵,懂些医学,同时还是个律师(这从《犹大之窗》里可以看到)。他讨厌外界的打扰,最喜欢闭门读些血淋淋的通俗小说。
虽然亨利爵士和菲尔博士有着几分个性上的差异,但他们两位的形象远比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以及埃勒里奎因笔下的埃勒里奎因和哲瑞雷恩更加难以让人分辨清楚。不过,虽然他们的形象难以区分,但他们各自处理的案件却很能体现这两大系列故事的不同。和探案风格多种多样、各类犯罪手法样样精通的菲尔博士不同,H.M.(尤其是最初的几部小说里)出现时,卡尔的创作早就达到了成熟阶段,因此他主要处理卡尔情有独钟的不可能犯罪——特别是密室案件。它们混合着复杂的故事情节、诡异的气氛,以及神秘的传说。从最大程度上融汇着卡尔的写作风格和他运用至熟的写作要素。在H.M.初登场的三部作品《瘟疫庄谋杀案》、《白修道院谋杀案》以及《红寡妇血案》中,他全部采用了特定建筑物当中的不可能犯罪谜团,来作为谋篇的基点。其中《瘟疫庄谋杀案》更糅合了神秘可怖的大宅历史,以及对1665年伦敦大瘟疫的回顾,还包括小说中出现的灵媒、灵魂学研究者这样的另类角色。可以说,这部小说不仅从理智上(对谜团解答的好奇),同时也从感情上(对阴森恐怖未知事物又爱又怕的心理)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是相当成功。
卡尔用“卡特狄克森”笔名创作的系列人物里,除H.M.之外,还有一位常伴H.M.左右的苏格兰场警探马斯特斯。随着卡尔一路写下去,他也一路升官,当然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H.M.的功劳。在这部小说中,H.M.出场很晚,而马斯特斯则以一种误打误撞的方式,从第一时间就现身罪案现场,甚至经历了谋杀事件的发生。在故事的前半部分,马斯特斯主导着整个调查取证的工作,并帮忙梳理了案情,不了解情况的读者极可能误认他是故事主角,无怪乎1941年美国首版的《瘟疫庄谋杀案》封面上赫然写道:瘟疫庄谋杀案——总探长马斯特斯探案小说。当然,马斯特斯最终难逃古典推理小说之中,警察遭到揶揄的惯例,只扮演了H.M.的情报收集者,成全了后者“坐下来推敲”的办案方式。
一个两百多年前死于大瘟疫的刽子手,是否真会回来寻找他失落的匕首?一个号称要驱散鬼魂的江湖郎中惨死密室,这是否鬼魂将其杀害?早就废弃不用的大宅里潜藏着多少秘密,又住着多少无法安息的灵魂?而最终,这一切不可能、不可解的事件背后,H.M.呈现给你的,又会是怎样合乎逻辑的解答?
现在,请你翻开正文——答案绝不会让你失望。
文摘 01 瘟疫庄里的房子
聪明而唠叨的大块头——老梅利维尔正坐在战争办公室里,他仍是把两腿跷在办公桌上,咆哮着强迫对面的那个人把瘟疫庄的谋杀故事写下来;众所周知。这主要是为了给他自己加点荣耀。这年头,他已经不容易得到那么多荣耀了。他那个部门现在不叫反间谍部,变成了无聊的军事情报部,干的活儿还没有给尼尔森纪念碑拍照片危险。
我向他指出,现在我们两个踉警察都没一点关系了,而且自从我多年前离开他的部门,到现在连句解释都没听见。还有,我们的朋友马斯特斯——他现在已经是刑事侦查部的总探长——估计也不会喜欢这事儿。所以说,我算是被骗来的,来赌一把看看到底是我来写还是换另一个人代劳。我忘了另一个人是谁了,不过肯定不会是亨利梅利维尔爵士本人。
我自己跟这个案子的关联始于一九三。年九月六日的晚上:那天晚上下着雨,迪安哈利迪走进了井字棋俱乐部的吸烟室,发表了他惊人的演说。有件事必须强调,要不就是他们有家族病史——詹姆斯可以作证——要不就是迪安在加拿大那些年酒喝得实在太凶了,否则他是绝不会精神紧张到那种程度的。他明明白白地就在那儿,有着淡黄棕色的胡子、少年老成的脸庞和一头红发,削瘦但精力旺盛,宽大的额头下一双眼睛里有种嘲讽的表情,但看着他你却总是摆脱不了阴影的感觉——一种往事的暗潮。有一次,在一场很随便的谈天中,有人正滔滔不绝地谈论科学界对疯狂的最新定义,哈利迪忽然打断他,说:“将来你永远也料不到,不是吗?我哥哥詹姆斯现在——”然后他大笑了起来。
成为好友之前我已经认识他一段时间了,我们曾在俱乐部的吸烟室里一起聊过天,但从未聊起过私事。我对他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我姐姐,她刚好和哈利迪的姑妈本宁女士很熟。
他是一个茶叶进口商的小儿子,他父亲当年富有到连贵族头衔都能拒绝,还冷嘲热讽说比起那种东西来,他的公司实在太老了。迪安的父亲,是个有一把络腮胡子和红鼻子的老人。对手下刻薄得很,对儿子们却相当溺爱。不过,家里真正的头儿是老头儿的姐姐,本宁女士。
迪安之前已经有过好几个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战前作为一个本科生,他是所谓剑桥帮里的一员,战争一来,就跟其他很多人一样,慢性子忽然变成了极优秀的士兵。他带着杰出服役勋章和一身的炮弹碎片离开了部队,之后就开始频频惹是生非。麻烦接踵而至:和某位不三不四的小美女扯上了关于“承诺”的纠纷,家族形象在恐惧中四分五裂。最后,快乐英国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告诉他换个地
……
读书人网 >推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