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

发布时间: 2010-03-31 05:17:18 作者:

 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5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
ISBN:7562229953
条形码:97875622299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书系

内容简介 《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以笔者8年的西藏田野调查为基础,系统描述了西藏民间信仰的历史形态和现实生存状况,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全面阐述了西藏民间信仰的宗教功能和社会意义,深刻剖析了西藏民间信仰对社会制度和民族精神产生的重大影响,绵密细致地考察了西藏民间信仰与民间风俗互动共融的关系。《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用生动的文笔和富有哲理思辨的语言对活跃在西藏民间的太阳、神山、神湖等自然神灵,猕猴、牦牛、犬、羊等动物神灵,巫师、关公等人间神灵以及神灵器物、神秘数字等信仰现象进行了描绘。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雪域高原勃勃跃动的神灵形象,以及西藏民众赋予神灵、鬼灵、精灵等以神圣的权利,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发现,在西藏纷繁复杂的民间信仰背后绵密有序的精神网络,以及西藏民众如何通过祭祀牺牲、迎合讨好神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求得心理的慰藉和平衡,并以此处理和调和自然与人的关系,消解现实的苦难和伤痛。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西藏民间信仰的生成环境
二、西藏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
三、西藏民间信仰的展演场域
四、西藏民间信仰的特点
五、西藏民间信仰的源流
六、西藏民间信仰的影响

第一章太阳信仰的光辉
第一节日土岩画的真谛
第二节太阳信仰的残留

第二章白色信仰的辐射
第一节白色崇尚中的格萨尔
一、从格萨尔名称说起
二、格萨尔与白色观念
三、格萨尔的白色谜底
第二节白石文化的指向
一、一个世界性的古文化课题
二、藏族白石崇拜的功能分析
三、藏族白石崇拜的文化内核
四、藏族白石崇拜源流小探
第三节白色与灵石交融的玛尼堆

第三章巍峨群岭灵力在——藏族山神信仰
一、多彩的藏族神山
二、古朴的祭祀仪式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碧波荡漾闪灵光——藏族湖神信仰
一、波光粼粼话神湖
二、神湖中的文化
三、湖神与水神

第五章扑朔迷离的灵性世界
第一节忠诚的生活伴侣——西藏犬信仰
一、图腾信仰留遗痕——藏族犬信仰
二、众神一身话猎神——珞巴族猎狗信仰
第二节远古猴祖衍人生——西藏猕猴信仰
一、中华猴祖神话谱系
二、雪域猴祖人文相
第三节绵绵不绝的信仰之舟——西藏牦牛信仰
一、牦牛与藏族神话
二、牦牛与藏族祭品
三、牦牛与藏族舞蹈
四、牦牛与藏族保护神
第四节古老文化的震荡——西藏羊信仰
一、藏族远古神羊
二、藏族宗教祭仪中的羊
三、羊与藏族古代葬俗
四、藏族民间语义中的羊
第五节飞腾的神灵——西藏鸟信仰
一、西藏卵生神话源流
二、西藏鸟信仰

第六章浩淼苍穹神灵舞——西藏天神信仰
第一节西藏天神
第二节西藏天梯神话
一、“天梯”的内涵
二、藏族天梯神话产生的现实基础
三、藏族天梯神话的象征意义

第七章歌祭舞祀保平安——藏族龙神信仰
第八章生命的归宿——藏族灵魂信仰
第九章浸润神力的灵物——西藏神器灵具信仰
第十章祭祀中的绿色效应——西藏植物信仰
第十一章枯燥背后的智慧——藏族数学信仰
第十二章终极关切借巫风——西藏巫术信仰
第十三章雪域显灵关圣帝——西藏关帝信仰
第十四章文化互动的魅力
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1999年,在激动人心的两个世纪交会之际,我在加拿大出版的《文化中国》杂志上发表文章,回顾中国民间文学运动的百年历程。文章中写道:"行将结束的20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风雷激荡、翻天覆地的历史时期。觉醒的广大民众走上历史舞台,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史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千百年紧密伴随民众生活,真实记录他们历史足迹,直接抒写他们爱憎苦乐与梦想追求的民间口头文学也相应地深受文化界的关注,终于构成一门现代人文学科--民间文艺学,并获得了较充分发展。从'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创办《歌谣》周刊,到90年代末规模宏大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陆续问世;诸多事例,构成中国文化史上别开生面的崭新篇章。"
这里是就民间口头文学而言,由此还带动了对许多乡村民俗事象的关注,在学人面前打开了和传统圣贤文化相对恃的民间文化的丰富宝藏。这样,人们对上世纪初席卷中国大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同刘锡诚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所讲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昭示的,实际上是以民主和科学来整合中国的上层文化与下层(民间)文化,推动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今天回首百年,我们在为中国的巨大的发展与进步而欢呼雀跃的同时,也不能不为我国各族民间文化财富遭遇的严重危机而焦虑不安。

文摘 一、波光粼粼话神湖 雪域高原的湖泊,一方面能给人们提供食物来源,民众对它敬仰膜拜;另一方面湖泊中显现的自然现象,诸如波光粼粼的湖面、群山雪峰的倒映、湖水拍击两岸的轰鸣、云蒸霞蔚的景色等均能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思。这些原本属于自然的奇情异景在原始人那里,他们无法作出解释,于是就将这种种现象附会成一种超自然的神灵创造。对藏族先民来说,湖泊是神秘多变的,他们怀着敬畏交感杂糅的心态,将这些湖泊构拟成威力无比的神灵形象,其中,以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和青海湖展现得最为耀眼。
纳木错
纳木错,位于藏北当雄县和班戈县境内,海拔4718米,面积1920平方公里。纳木错又名拉姆纳木错,有天湖女神之意,蒙语称之为腾格里海。是西藏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素以海拔高、面积大、景色秀丽著称。相传帝释天的女儿纳木错的水源是天宫御橱里的琼浆玉液,是天宫神女的一面绝妙的宝镜。另说,有位勤劳美丽的牧女一夜在梦里得到神的旨意,便来到纳木湖边,看见从湖面升起一漂亮女子并对她说:"四月十五日到普苏隆(纳木错北岸)来领孩子。"后来,果然应验了。
藏族民间信仰中的纳木错是神山念青唐古拉的伴偶,藏地守护神秋莫多吉贡扎玛的居住地,是帝释天的女儿,又名最胜佛母帝释天之女纳木曲曼。她肤色深蓝,两手三眼,右手持宝幢,左手拿宝镜,头系顶髻,余发侧垂身着诱医神女之装束,坐骑为玉龙,是本教的保护神。藏传佛教形成后,又被吸纳为藏地的保护神而为人们供祭、奉养和崇拜。

后记 这部书稿完成后还有几句话向读者交代。书名“西藏民间信仰”,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民族概念。也就是说,笔者以西藏主体民族--藏族为核心,重点论述了藏族民间信仰的源流,既然是藏族,也就涉及到我国除西藏以外的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的藏族,将藏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论民间信仰的源流。但是,这还不能代表笔者对“西藏民间信仰”的理解,生活在藏族环抱中的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民间信仰,与藏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门巴族和珞巴族既操藏语,又实践着藏族的风俗习尚,因此,一些藏族业已消失的民间信仰,在被大山阻隔的喜马拉雅山区保留下来,笔者也就没有理由将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民间信仰弃置不论;笔者另一种考虑是尽量将西藏乃至青藏高原的文化进行整体阅读,用系统的眼光观照西藏民间信仰,这是作者的追求,也是未来西藏文化研究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论述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民间信仰时,也就兼及到了西藏的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民间信仰。将西藏文化的大传统与地方知识进行系统分层考察,从而力争接近实际和科学地对西藏民间信仰作出符合老百姓的描述和解释,向广大读者展示西藏民间信仰的现代精神与当代生存状况。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