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组合



共计价钱:¥
同时购买共计:¥51.5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ISBN:7806685774
条形码:97878066857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媒体推荐 序 忻平
徐临江君是我第一批博士生之一。我对他的了解始于他读硕士研究生时。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专业的热爱和刻苦治学的精神。这次徐君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的专著出版,邀我作序,作为导师和朋友,谨就我对本书的了解略作一些说明。
关于本书之价值,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做了史学界迄今为止尚无人做的一件事——厘清了郑孝胥生平的基本情况。郑孝胥晚年附逆落水,所以即使是史学界也无人愿意涉及,因此对郑孝胥的研究尤其是对他前期的研究在海内外都几乎是一个空白。作者选择郑孝胥这样一个极少有人问津的人物做研究,而且是从一个文化精英从政、从戎、从商、从事外交活动这一特殊视角进行透视,揭示了郑孝胥与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岑春煊、翁同稣、张謇等主要历史人物的复杂关系,把郑孝胥参与外交、变法维新、参与洋务、督兵靖边、领导民间立宪运动的种种鲜为人知的活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揭示那个特殊年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对于了解郑孝胥后半生的政治走向与生活轨迹,其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徐君把传主和同时代的相关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显示了作者比较广阔的历史视野。譬如徐君将郑孝胥的日本观,与同时代的黄遵宪、章太炎和孙中山所持有的日本观进行比较,分别指出他们的日本观所独具的时代内涵;在论述郑孝胥督兵靖边时,将郑孝胥和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进行比较,指出郑孝胥之所以能够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平靖积年战乱的龙州边地与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郑孝胥采取的发展经济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并举,改造民生和改造民心并举而辅之以武力威慑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与他所受的系统儒学教育、与内圣外王的文化精英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作者把郑孝胥以休养生息为主、以武力威慑为辅的靖边政策和岑春煊的穷兵黩武、严刑滥杀政策进行的比较分析,尤其发人深思。
谈到本书特点,记得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就有老师称赞徐君之文笔。我也有同感,试看徐君评说传主日记的一段文字:
其意境之高洁,情调之雅致,行文之灵秀,直逼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所谓“不知身在何处”,其
实正是郑孝胥最得意之处——作者整个身心已然物
化在张孝样、苏轼等先贤那纤尘不染的精神世界里
了,与张孝祥《念奴娇》之“不知今夕何夕”,与苏东
坡《前赤壁赋》之“不知东方之既白”诸境界,实有异
曲同工之妙。
书中诸如此类的不少地方都能反映出作者比较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又如,作者在行文中往往只用一两句话评说传主政略、武略与孙子兵法以及道家思想的渊源关系、评说林则徐与近代福建名人之关系、评说传主少年壮志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精神的渊源关系、暗示传主带兵靖边与曾国藩、王守仁的精神关系等等,大多数都能一语中的,显得要言不繁。
……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融入主流社会前的郑孝胥
第一节 文化环境
第二节 “池水潜蛟”八闽解元
第二章 随使日本,日本观初具形态
……
文摘 书摘
近代福建人文荟萃的一个直接因素是近代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当地的土绅对家族成员教育之重视及其结果上文已经有所述及。除此之外,在福建为官的士绅也为福建自从朱熹大兴教育事业所形成的尊师重教重道风气所熏染,因而对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极为重视。根据方彦寿的《朱熹书院门人考》所记载与朱熹有关的书院达到67所。其中朱熹创办的有4所在福建。朱熹讲过学的书院共有47所,其中在福建的有16所。还有朱熹题过词或者题过诗、题过匾额的书院共13所,在福建的有5所。在朱熹所创办的4所书院中,朱熹的及门弟子共有276人。根据何绵山的统计,可以考证清楚的朱熹及门弟子共有511人。在宋元时期的福建,朱熹及其弟子的活动足迹到处可见。诸如书院、碑刻、题词题诗题匾额、徒子徒孙事迹传说,更是遍及于福建的城市乡村。所以福建人以读书为荣、以办教育为神圣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根据郑孝胥早年的日记,仅仅福州市区的书院就有鳌峰书院、越山书院、蒙泉山馆、致用书随、风池书院、苍霞精舍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鳌峰书院。
下面是应沈瑜庆之请写于1892年4月20日的《夜识亭记》:
沈文肃公晚在金陵,常有退志,从容语僚属曰:士君子之操行,惟以不贪为主,则所持者简而易全,所取者淡而易置。以吾所见,当世功名之士,类皆嗜多务进,莫知所止,其于事为行止之间,坐是溃决而不竟,其出而不收者,众矣。某之去江西,行李囊橐一如始来时,非矫以取名也,亦卿以检制吾心使不得放云尔。见今世卿大夫家居,率得有园林亭榭之乐,使某遂得请归,亦欲买小园,茸木为亭,植忍冬覆之,而取杜诗“不贪夜识金银气”之语,题之曰“夜识”,庶以粗完平生之意。然未几薨于任,奉旨建祠于福州会城,因就乌石山许氏之涛园以为公祠。光绪十八年,叔子爱苍于金陵以语孝胥,且曰:“涛园有隙地,将如先子言,茸亭其中,吾子其以为之记。”闽中伟人,道、咸以来海内所推服者,林文忠公及公而已。文忠恢杰综博,而公简远峭深,议者或疑视林为隘,其实不然。夫规模之阔狭,政视其人之意理耳。公
以不贪为旨,则于世俗所趋尚者遗弃不务,专以扩其坚刚之气,兹乃所以成其大也。世之巨公,或纵滥无制,或纷扰无度,自谓宏廓,迹其所营者,裁取惊悦流俗耳目,斯不亦猥琐也哉。味公“夜识”之义,其足愧夫日暮途远钟鸣漏尽之徒,又足以悟君子晚节“戒之在得”之道。昔杨亿谓闽士轻狭,而章得象独深厚有容,知为公辅器。今日轻狭之风盖犹是也,学者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