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

发布时间: 2010-03-31 06:24:03 作者: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9708516/9787509708514
条形码:97875097085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内容简介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在使用大量的中、日文资料的基础上,阐释近代以来日本人中国观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从新的角度论证中日关系的发展。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均面临“西势东渐”所引起的民族危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东方唯一强国;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两国在东亚政治舞台上角色的转变,直接引发了日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日本人中国观的作用往往被两国政治、军事、外交关系等显性因素所掩盖。
作者简介 史桂芳,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日本思想史、中日关系史方面的研究。独著《同文同种的骗局》、《战后中日关系史》,合著《抗战时评》、《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历史与社会》等;译著《张学良》、《卢沟桥事件》等;发表论文40余篇。
编辑推荐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产生
一 古代日本人的中国观
二 幕末日本人开始转变对中国的认识
三 民族特性、主流意识与近代中国观

第二章 明治初年日本人的中国观
一 “失之俄美,补之东亚”——吉田松阴的中国观
二 “与西方文明共进退”——福泽谕吉的“脱亚论”
三 独享霸权的“亚洲一体论”

第三章 甲午、日俄战争时期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
一 甲午战争——鄙视中国之滥觞
二 日俄战争——“同文同种”幌子下的侵略
三 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与中国观、亚洲观

第四章 20世纪初期日本人的中国观
一 20世纪初期的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
二 各种中国观的登场

第五章 中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的中国观
一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中国观
二 全面侵华战争时期的东亚新秩序论
三 “大东亚共荣圈”与太平洋战争

第六章 以史为鉴。开辟未来
一 实行民主化改革,日本走上和平发展道路
二 民间往来促进中日官方关系的建立
三 历史认识问题与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
后记
……
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为了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史以及抗日战争史的学术研究,为了以历史事实教育中日两国的年轻一代,主持编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1995年8月15日,时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在内阁发表讲话,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同年,日本政府实施为期十年以亚洲邻国为主要对象的“和平交流计划”。作为该计划的一环,日本外务省决定在日中友好会馆内设立日中历史研究中心,并且希望我国提供协助。中日双方有关部门通过协商方式确认了如下原则:在切实遵守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和精神、承认日本军国主义对华发动侵略战争这一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中方同意接受日方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协助。
文摘 第一章 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产生
一 古代日本人的中国观
日本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在两千多年的交流中,中日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推动着东亚及世界的进步、发展。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曾经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先进文明、文化的民族。从中国的隋朝开始,日本大量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留学僧,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文化科学。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本的文字、艺术、文学等,促进了日本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古代日本人对中国充满了敬仰之情。
 (一)中日交流的起始
 中国史书有关日本的记载
 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书籍是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当时中国人称日本为“倭”,“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盖国就是现在朝鲜平壤以西地区,而燕则为我国东北地区。
后记 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两国关系方面的资料庞杂、内容繁多,要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发展中厘清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次,有幸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的资助,为查找、利用中日两国的相关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王桧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振鸥研究员等专家的热心指导与帮助。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教授安井三吉先生、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教授西村成雄先生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研究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徐辉琪研究员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徐先生仔细阅读拙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书稿的修改完善倾注了大量心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本书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对各位专家的提携与教正,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本书只是我研究日本人中国观的开始,期待学界同仁的批评与帮助。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