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神对与凝想-悠思西方艺术大师

发布时间: 2010-04-01 02:27:55 作者:

 神对与凝想-悠思西方艺术大师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562446369/9787562446361
条形码:97875624463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东思西想集

内容简介 一根针掉下来,在一个灵敏的耳朵里听到的却是惊天动地的声音;湖上的人回望,看自己的家在图画中;岸边的人抬头,看楼上倚窗观风景的人。这样的听和观看,都可以视作物作者关系的两望,任何一种完整的绘画形式,人们在观看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带有一种审视整体文化的经历与眼光,体验与发现始终存在于这样一种整体的空间关系中。即使有错位,也是有意识的体会,让自然的心性永远保持一种不断升华的馨香。让艺术来不断地滋养自己,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感受啊!
作者简介 周至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委员。
作品多次参加中外美术展览并获奖。版画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神奈川美术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馆、中央美院陈列馆等收藏,入选文化部主编《中国美术六十年》及《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等大型画册。出版教材、散文集、作品集三十余部,在现代设计基础教育方面有开创性研究。
常年游历于欧洲各国,在脚步丈量过的这片艺术圣地上,用艺术家敏锐的眼睛观看着。专业的思维探究着,灵动的文字记录着,将欧洲艺术文化的细节与灵魂用视觉语言诠释给中国读者。
媒体推荐 “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一段时间必须喝酒。”……看博纳尔的画,在一片静水边,可以眺望远山的阳台上,喝一杯殷红的波尔多酒,水塘上的和风吹过来。玫瑰花的香味飘过来,博纳尔的画似乎也芬芳起来。
  ——《博纳尔的绚丽与俊俏》
  “无疑,正是借助颜色,我才一点一点熟悉了这种非物质的东西。”克莱因睁着他那双蓝色的眼睛说。深深悟得禅意“无”的概念的克莱因,也在这年结束了自己34岁的短暂人生。大面积的心脏衰竭让克莱因像一颗彗星划过蓝色夜空。
  ——《蓝色蓝色,你无限的深远》
  博伊于斯的扫把扬起,腐败的枯叶飘落在林间。每年的秋天,树叶必然落下,山林间的树叶是扫得干净的吗?这是颇值得怀疑的,有点像中国的愚公移山。但是,博伊于斯为什么要做这个明显的徒劳行为呢?
  ——《博伊于斯的清扫落叶和栽树》
  露天下的莫奈戴着草帽,坐在有些破旧的藤椅上,手指间夹着香烟,正望着远处看不见的风景,也许就是眼前的莲池呢。一大把花白胡子占据了脸上很大的面积。上帝给予他的那双敏感的眼睛在阳光下微微眯着,流露着静穆深沉的安详,就像眼前这一汪春水的莲池。
  ——《那一汪碧水的莲池》
编辑推荐 一位中国艺术家同西方艺术大师的思想对话,精美的作品呈现,重温大师永久的艺术辉煌,开卷之间的触碰艺术大师的非凡灵魂。
目录
01 自然的意象诗人克利
02 达利的艺术衡量标准
03 大器早成的毕加索
04 博伊于斯的清扫落叶和栽树
05 幻想的加泰隆人米罗
06 思想守护着一片花园
07 短寿的近现代画家
08 台前和幕后
09 伦勃朗的《夜巡》是一出戏
10 生命的燃烧如此短暂而又长久
11 闲话《蒙娜丽莎》
12 想起蒙克的《病孩》
13 阿尔普看到了生命的曲线
14 博纳尔的绚丽与俊俏
15 不必着急下结论,等着看
16 超现实主义的哲学想象
17 关于劳申伯格的回忆
18 蓝色蓝色,你无限的深远
19 无可言说还是值得言说
20 在奥赛结识了库尔贝
21 时间让艺术品来改变
22 巴比松,浪漫风景的同义词
23 隔着世纪看戈雅,回过头看查普曼兄弟
24 和莫奈有个约会
25 那一汪碧水的莲池
26 海鲜是我,我是海鲜
27 高蒂,巴塞罗那的骄傲
后记
……
序言 对于每一种艺术,作者都有相对更为关注和喜欢的艺术家,这和作者自己的爱好有关,就像京剧的票友,一定是喜欢某一种唱腔,并不以某某大牌为正宗的代表。因此,作者的喜欢不以美术史的评价为标准,更和艺术市场的拍卖无关。阅读他们给予作者精神的乐趣,并且不断启发作者的灵智,让作者觉得人聪明并且智慧并且艺术着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聪明往往取决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艺术则需要更多的天分,智慧却往往取决于后天勤奋的学习,“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艺术感发于童心,搞艺术的人大都充满了纯真的情感,而这些作者都有一点点,但是还没有足够到一个自作者满足的地步,所以才喜欢阅读人家。
这种阅读保持了一种随意不羁的特点,是艺术生活中的日常所见。或者是专程参观了一个画家个展;或者是在候机室阅读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或者是闲暇时在书架上翻到一本画册;或者是在电视上偶然看了一部纪录片;甚至是在人海中、在孤寂中偶得一个有关绘画的意象联想,皆是自然的氤氲,然后转化成一篇心情文字。转化是必要的,因为阅读的感想稍纵易逝,忘却则可能是永远的。 “绝不为写作而写作”是作者写作的原则。这码文写字被作者看做是一种生活的习惯,点点心得是画家和艺术衍生的产物,和他们有关,却是自己的东西,作者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关系。
一根针掉下来,在一个灵敏的耳朵里听到的却是惊天动地的声音;湖上的人回望,看自己的家在图画中;岸边的人抬头,看楼上倚窗观风景的人。这样的听和观看,都可以视作物作者关系的两望,任何一种完整的绘画形式,人们在观看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带有一种审视整体文化的经历与眼光,体验与发现始终存在于这样一种整体的空间关系中。即使有错位,也是有意识的体会,让自然的心性永远保持一种不断升华的馨香。让艺术来不断地滋养自己,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感受啊!
文摘 插图:




后记 近一些年能够有机会走访欧洲,浏览各地的教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眼中所见,自然地化为了文字和图画留在纸面上,不过是记录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并没有想到要把它示之于众。写的东西积少成多,但是大都封存在电脑里。后来终于有了一些余暇,静下心来细细研读,过去的印象浮现脑海,也许,印象就成为略为润饰修改的依据,面目在感觉中逐渐清晰,渐渐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也许,这算得上一个已经成熟的果实,正挂在枝头,等待着自然的掉落。
好了,我现在把它摘了下来,摆在了我的眼前。
我自己常说,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走万里路更有实际的收获。这是感触之言。能够有机会见识世界,使得我和广阔的自然有了一种亲密的接触,而我深知见识世界、贴近自然对我的眼界,对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对我自身灵魂和思想的丰富都有一种无法想象的意义。观看,并且思考,因观看而快乐,因思考而幸福,这就形成了人生的过程。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个“兰亭”在我,就是一个世界。
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有更多的人出国公干、交流、旅游、留居,图文化的欧洲游记因此在书店里随处可见,现在我却要凑一下热闹,岂不是讨嫌?但是,绘画是我的职业,文字是我的爱好,二者的结合很早就成为我记录心情、见闻、采风的一种手段。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兴趣,促使我从新的角度就某个专题进行图像和文字的阐释,并且,图像和文字之间的相互映衬或可带来新的意味。我希望自己观看的图像和文字都在突出表现着“我”,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里,“我”的存在不但合理,而且必要。把“我”存在的不自觉转化为一种高度的自觉.从另一个角度对不同的文化作一番比较与理解,不失为一件有趣味的事。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