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文艺复兴和17世纪理性主义

发布时间: 2010-04-01 02:39:46 作者:

 文艺复兴和17世纪理性主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5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300101003/9787300101002
条形码:97873001010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劳特利奇哲学史
外文书名:Routledge of History Philosophy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和17世纪理性主义》所讨论的哲学涵盖了近代哲学诞生的350年的历史,从14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主要的论题是文艺复兴哲学和17世纪理性主义.特别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这一卷并不是孤立地讨论这些哲学运动,而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当中。它考虑了b文艺复兴相互作用的经院思想;也考虑了17世纪哲学家们例如培根、霍布斯和伽森狄等人的思想.他们虽然不是理性主义者.但是他们的思想从理性主义者那里引发出许多诘难和回应;它还考虑在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一些重要论题,例如科学与这一时期的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本卷为学习者和相关学科的学生们提供了这一时期的广阔的学术导论,并对这些作家们做出了某些新颖的解释。本卷还附有专有名词解释和一个哲学、科学和其他文化事件的历史年表。
作者简介 G.H.R.Parkinson(G.H.R.帕金森)是雷丁大学的退休荣誉哲学教授。他的著述包括:《斯宾诺莎的知识理论》(1954),《莱布尼兹形而上学中的逻辑与实在》(1965),《乔治卢卡契》(1977)。他还主编过《莱布尼兹:逻辑论文集》(1966),《意义理论》(1968),《莱布尼兹哲学著作集》(1973)和《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1988)。
Jill Kraye(吉尔克雷)是伦敦大学瓦伯格(Warburg)研究所的哲学史讲师。她是《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1988)的副主编和《剑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伴读》(即将出版)的主编。
Stuart Brown(斯图亚特布朗)是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哲学教授和人文学院的院长。他主编了好几本哲学文集,包括《理性与宗教》(1977),《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争端》(1979),《启蒙运动的哲学家》(1979),《客观性和文化分歧》(1984)和《尼古拉马勒伯朗士:哲学批评家和他的后继者》(1991),他还是“哲学家面面观”系列丛书中《莱布尼兹》(1984)一书的作者。
George.Molland(乔治莫兰德)是阿伯丁(Aberdeen)大学历史系荣誉高级讲师。他是许多有关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科学和数学的论文的作者。
Antonio perez-Ramos(安托尼奥佩雷-拉莫)在莫西亚(Murcia)大学教哲学,他是《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观念与创造者的知识传统》(1988)一书的作者。
Stephen Gaukroger(斯蒂芬高克罗格)是悉尼大学的哲学教授。
编辑推荐 这部《文艺复兴和17世纪理性主义》不仅是写给专家看的,而且也是写给学生和普通读者看的。各章都是以浅近的风格写成,每一章的作者都是这一领域公认的专家,全书130多位顶尖的专家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等十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每一章后面附有大量的参考书目,可供深入研究者参考。有详细的哲学大事历史年表,涵盖了从公元前8世纪至1993年西方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后面还附有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和文献、主题、人名索引。该书是代表当今世界哲学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劳特利奇哲学史》对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史提供了一种编年式的考察。它深入地讨论了哲学的所有重要发展,对于那些普遍公认的伟大哲学家提供了很大的篇幅。但是,较小一些的人物并没有被忽略,在这十卷本的哲学史中,包括了过去和现在的每一个重要哲学家的基本和关键的信息。这些哲学家被明确地置于他们时代的文化特别是科学的氛围之中。
目录
总主编序
作者简介
历史年表
导论

第一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两种文化:文艺复兴早期的经院哲学和人文主义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柏拉图主义的复兴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流
其他哲学潮流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以外的哲学
库萨努斯(库萨的尼古拉)和宗教新柏拉图主义
伊拉斯谟和基督教人文主义
帕拉塞尔修斯和神秘哲学传统
亚里士多德主义及其对手
苏阿雷斯和新经院哲学
贾斯特斯利普修斯和斯多亚主义的复兴
蒙台涅和古代怀疑论的复兴
结语

第三章 从文艺复兴到笛卡尔的科学和数学
技术/进步/方法
天文学革命
运动和机械论哲学

第四章 弗朗西斯培根和人的双重王国
科学的伟大复兴
归纳方法
形式

第五章 笛卡尔:方法论
对亚里士多德方法的拒斥
笛卡尔的自然哲学
笛卡尔的发现方法
发现和表达的方法
基础性的方法问题:认识的进展
结论

第六章 笛卡尔: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
笛卡尔的计划
简单本质
第一哲学
上帝的作用
永恒的真理
科学和人类心灵
非物质性观点
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因果相互作甩和偶因论

第七章 17世纪的唯物主义:伽森狄和霍布斯
引论
伽森狄
逻辑学
物理学
伦理学和政治学
霍布斯
物质和运动
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和霍布斯的体系
霍布斯的体系和伽森狄的体系

第八章 斯宾诺莎:形而上学与知识
生平与著作
几何学方法
实体、属性与样式
真观念与知识

第九章 斯宾诺莎的道德和政治哲学
导论
荷兰共和国道德与政治上的关注点
斯多亚一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若干方面
凡尔底桑的自然主义纲领
中产阶级的政治理论:约翰德拉科特和彼得德拉科特
斯宾诺莎的立场
目的论
情感、激情与自由:对官能理论的责难
道德哲学与政治学
政治秩序的本性
国家的起源
发展进程中的国家
《政治论》的理论

第十章 偶因论
拉福热
柯德莫依
格林克斯
马勒伯朗士
一般规律
莱布尼兹的反驳

第十一章 莱布尼兹:真理、知识与形而上学
莱布尼兹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背景:实体与聚合物
逻辑与形而上学
单子论(TheDoctrineofMonads)
空间与时间
因果性、前定和谐与心物关系问题
心理学:表现、知觉与微知觉
知识与观念
名词解释
专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
文摘 哲学史,正如它的名字所意指的一样,它表示两个非常不同的学科的统一,它们中的一个学科给另一个学科强加了严格的限制。作为思想史中的一种活动,它要求人们获得一种“历史的眼光”:对它研究的那些思想家是怎样看待他们力图解决的问题、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概念框架、他们的假设和目的、他们的盲点和偏差等有一种透彻的理解。但是,作为哲学中的一种活动,我们所要做的不能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工作。我们的努力有一个关键性的方面:我们对说服力的探求和对论证发展路径的探求一样重要,因为哲学史中的许多问题不仅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可能曾经产生过影响,而且它们今天继续盘踞在我们心中。
所以哲学史要求与它的实践者们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们完全是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阅读这些著作,我们能看出为什么微小的贡献仍然是微小的,而庞大的体系却崩溃了:有时是内部压力的结果,有时是因为未能克服一种难以克服的障碍,有时是一种剧烈的技术或社会的变化,并且常常是因为理智的时尚和兴趣的变化。然而,因为我们对许多相同的问题的持续的哲学关注,我们不能采取超然的态度来看这些工作。我们想要知道从那些不重要的或是“光荣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有多少次我们想要以疏漏的理论来为一种现代的相关性辩护,或者重新考虑“光荣的失败”是否确实在涵盖范围和处理方法上突出那些可能“在哲学上”更具有启发意义的领域。(引号的使用是想强调,对于这个时期来说,在哲学和科学之间进行严格区分是一种严重的时代错误,并且会进一步加重由选择性策略而造成的编史工作中的歪曲。)本章只有三个小节,分别讨论关于进步的一般观念;关于天空的新认识;包含于新自然观之中的新力学。
技术/进步/方法
按照亚历山大科伊莱(Alexandre Koyrr)的方法将实用技艺(tech-nics)和技术(technology)区分开来,并由此使我们保留英语“技术”一词的较古老意义——对实用或工业技艺的科学研究——是有益的。现在,人们提及天主教中世纪的大量技术活动和技术进步已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后者可以被认为是构成了一个进步的运动,这是比较成问题的。许多人,特别是强调基督教教义和修道院教规影响的那些人,都看到了在改良方向上的一种有意识的推进,但证据却很稀少,特别是与我们在文艺复兴及其之后所看到的情况相比,就更是这样。此外,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由印刷术、火药和磁性指南针所组成的、强调现代人相对于古代人而言的技术上的优越
……
后记 往往是几本教科书教育了一代人,或者说几本教科书形成了一代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观。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通过阅读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和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等教科书来了解西方哲学的。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的一些前辈和同仁也编写了一批西方哲学史教材,但是它们的取材范围、断代原则和哲学史观都没有完全脱离上述几本引进教科书的影响。上述几本教科书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过于陈旧,它们分别成书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未能反映出20世纪哲学的最新发展,不能适应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世界又出现了一批比较好的多卷本哲学史,例如法国的“七星百科全书”(Encyclopedie de la Pleiade)中的三大卷《哲学史》(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该书是上百位专家共同编写的,内容广博,涵盖东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流派,但是该书是用法语写成,国内能直接阅读的人太少。此外,在美国出版了科普斯顿(F.Copleston)的九卷本《哲学史》(A History of Philosophy),该书由作者一人写成,尽管他的知识非常广博,文笔很优美,但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全世界、洋洋九大卷的哲学史凭一人之力,总会有遗憾之处。作者作为一位神学家,在材料的取舍、笔墨的浓淡、理论的是非等问题上总会或多或少留下个人的一些痕迹。这两部哲学史的共同的问题是,它们也都只写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未能反映20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哲学发展的最新进展,而且它们都没有被译成汉语,不能被广大的中国学生和读者所阅读。
世界上著名的劳特利奇出版公司出版的《劳特利奇哲学史》是西方世界在走向21世纪时出版的一部代表当今世界西方哲学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