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碎瓷片

发布时间: 2010-04-02 01:55:37 作者:

 碎瓷片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9787543471160
条形码:97875434711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丛书名:启发精选纽伯瑞大奖少年小说
外文书名:A Single Shard

内容简介 《碎瓷片》的主人公树耳是一名孤儿,从小与跛脚的鹤人住在挢下,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物质生活虽然异常艰辛,但他们却积极乐观。从不怨天尤人。树耳是个有追求的男孩子,在艰苦谋生的同时,他一有空暇就到当地著名的陶匠明师傅家中偷偷学艺……明师傅终于打破父职子承的陶艺界惯例,收他为徒。在为师傅执行一件特殊任务的过程中,他遇到劫匪,险些丧命,但仍然靠着毅力和智慧,替师傅争取到一次终生的委任荣耀……
作者简介 琳达休帕克(Linda Sue Park),会走上写作之路,琳达休帕克(Linda Sue Park)认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她的父亲,在她小时候,由于父亲刚从韩国移民美国,对美国童书不了解,但他每两星期一定带她到图书馆报到,从不问断。因此帕克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看遍各式各样的书,奠定了日后写作的扎实基础。
九岁那年,帕克有一首诗刊登在儿童杂志上,获得了一美元的稿酬。她把那张支票当做圣诞礼物送给了父亲。一年后,杂志社通知她支票尚未兑现,她回信解释说支票已经装框,悬挂在她父亲的桌子上方,她是否可以留下来当做纪念?杂志社当然同意。至今她父亲依旧保存着那张支票。
中学、高中时代,帕克陆续有诗作发表,后来她进入斯坦福大学英语系就读,毕业后在一家石油公司的公关部门担任文案工作,虽然与她想象中的写作性质相差很多,但这段时间的工作磨炼,使她具备了驾驭各种主题的能力。
媒体推荐 本书以一种宁静的风格,娓娓道出13世纪韩国人的生活细节,最值得欣赏的是人物的描写,如暴躁而要求完美的明师傅、仁慈的明伯母、充满智慧的鹤人,以及聪明而又有毅力、最终得到善报的树耳。是一则很美的故事。
  ——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
作者用动人的故事,从侧面描述在古代的韩国,陶匠如何被视为崇高、神秘而深奥的人,他们又如何用毕生的精力去创造美丽的东西。
  ——美国《儿童文学杂志》
编辑推荐 《碎瓷片》荣获多项大奖:2002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国际安徒生作品奖、美国角书——环球报儿童文学奖、法国圣艾伯修里儿童文学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最佳童书、中国台湾“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翻译小说、英国红房子奖。
纽伯瑞大奖简介: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是由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22年为纪念“儿童文学之父”纽伯瑞而创设的奖项。“纽伯瑞奖”每年颁发一次,评选对象为上一年度出版的全球优秀英语儿童文学作品,金奖一名、银奖一名或数名。评选重视的是文本,插图、美术设计和纸张质量都是次要的标准。这一奖项设立八十多年来,获奖作品的水准已为世人所瞩目,对美国以及世界的儿童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由于这个奖项对文本的重视,凡获得纽伯瑞奖的图书,皆被列入青少年必读之书目,一直是全球少年儿童学习阅读、写作的最佳参考范本。
纽伯瑞奖少年小说主题包罗万象,有谈死亡与恐惧的,有谈少男少女情感的,有谈种族问题的,有谈动物与自然的,有谈探险与奇遇的,有谈亲情与友情的。作品既有写实风格的,也有充满奇幻色彩的,但都是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内容都紧紧地围绕着青少年的启蒙与成长,对跨世纪的少年儿童在现代社会中的智力、情感、个性与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
目录
01 桥下人家
02 上山砍柴
03 挖黏土
04 淘洗黏土
05 镶嵌工艺
06 皇家特使
07 开窑论定
08 自告奋勇
09 另一扇门
10 幻眼狐狸
11 以一敌二
12 碎瓷片
13 鹤人之死
……
序言 我向文学献辞
梅子涵
世界上有不少的文学家。他们写书给我们看。
他们写诗、写小说、写童话,让我们过上了文学的生活。
那真是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多么能够想象和讲述!
他们编出吃惊的故事。他们说啊说啊总能说出吃惊的感情。
他们成功地写了一个人,无数的人就知道了这个人,这个人就成为世界的人。
他们智慧地表达了一种思想,这个思想就成了灯光,我举过头晃动,你也映照,大家都提在手里照来照去了。
他们写出一个个句子,连成一个个段落,语言、文字就这么变为了完美的一篇、完整一本。在文学里面,我们能读到语言、文字为自己兴奋的表情,它们为自己的妙不可言吃惊!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就这样让我们平常的日子里能有喜悦掠过,能有诗意荡开,能有些渴望,能有很多想不起来的爱……
我们开始讲究情调了,注意斯文,注意轻轻地呼吸。
看见了天空的颜色,看见了风筝。
看见黑夜平淡地接在白天的后面,可是活着是不能马马虎虎的。
看见人是活在人格里的,人格都是有一个方向的,文学里的好人也是我们的友人,因为我们喜欢他们的方向;文学里的坏人也是我们的仇敌,因为我们憎恶他们的方向。
看见梦幻不是空洞的浪漫,梦幻是可以让生活成为童话的。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让人不舍得离开。
它们成了一个人日常生活外的另一种生活,因而也成了日常生活里的一种生活。
我们就这样既是在文学的外面。也是在文学的里面;我们想念着文学的里面,也响应着文学的外面;我们说着文学里面的故事给文学外面的人听,文学里面的快乐和感动就成为文学外面的日子的部分。
这样活着,珍贵的生命多了丰富,感觉的位置也不是在低处了。
我们在高处站立。
我们看望得很远。
文学就是这么好的一种东西。
所以文学是必须搁在童年面前的;童年必须经常地在文学中。
这不是一件需要举行启动仪式的事。
它越是最简单地开始,越是能最真实地进行。它越是不隆重地被捧在手里了,它就越是在真的接近隆重。
这么说的时候,我就又想起那本法国小说里的少年,他十四岁,叫扬内茨,是波兰人。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了,他住在父亲为他挖的三米深四米宽的洞里,洞在森林里,他的父亲已经战死。不远处的公路上有德国人的巡逻车和子弹,可是他却从洞里走出来走到另外一个洞里去。那里聚集着二十几个游击队员,很多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有的是走了十几公里的危险道路而来,他们挤在这洞里,聆听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音乐。他们聆听肖邦的钢琴曲,它正从一张唱片里放出来。然后聆听一个人朗读童话,童话的名字叫《山丘小故事》,是英国的吉卜林为孩子们写的。
在这个藏身躲命的洞里,音乐和童话是如此隆重!
年少的孩子、游击队员和年轻的大学生们如此隆重。
因为他们小的时候,这样的聆听和阅读是日常的,所有的盼望都来自记忆。有了体面的习惯的人,甚至会在艰难的呻吟里把隆重安排好。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和那些游击队员们,后来解放了祖国。
我把这一些话搁在我们的这一套完美的儿童文学书籍的前面。
这是我对文学的献辞。
我对阅读的献辞。
我对童年的献辞。
我对纽伯瑞的献辞。
这位叫纽伯瑞的英国人,是人类最早的为儿童写书、设计书、出版书的人。他是一个让儿童的阅读快乐着荡漾起来的人。他的生命、他的实业和事业、他的人格名声、他身后的一切,也都在童书和童年的快乐里荡漾。这个杰出的人,在这个非常有重量的儿童文学奖里,一直灿烂了!这么多年来,当那些手里拿着选票的人,把它投给一本书的时候,心里都会珍重地掂量掂量,它会影响灿烂吗?
纽伯瑞奖,盛放进它的奖里的一本本给孩子们的书,于是也就灿烂了。很多年都灿烂。我们把这些灿烂捧到手里吧。
文摘 01 桥下人家
“树耳啊!你今天'饿'饱了吗?”鹤人瞧见树耳走近桥边时,大声向他喊着。
这座小镇的人生活富足,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总是客气地问:“吃饱了吗?”于是,树耳和他的朋友鹤人就把这句话改了改,开开玩笑。
树耳紧紧搂住系在腰间的那个圆鼓鼓的布袋。他原本打算将这个好消息保密的,却因为太兴奋了,忍不住冲口而出:“鹤人!你还真是问对了呢。告诉你,等一下我们真的就会问'你吃饱了吗?”'他把布袋高高地提起来。鹤人不禁瞪大了眼睛。树耳看到鹤人吃惊的模样,更加得意了。他知道鹤人这会儿一定在猜袋子里究竟放了什么才这么鼓鼓的。应该不是胡萝卜,也不是鸡骨头。对了,只有一样东西,只有里头装满了米,袋子才不会东凸一块、西凹一块的。
鹤人举起手上的拐杖,向树耳行了个礼,说:“来,小伙子,告诉我你交了什么好运?故事一定很精彩。”
这天一大早,树耳便沿着村子大路上的垃圾堆不停地找食物。半路上,他遇见一个农夫背着一个树枝做成的背架走在他前头,那个背架上装着一个很大的稻草编的箱子,看起来很沉重。通常那种草编的箱子是用来装稻米的。
树耳知道箱子里头装的米是去年的收成,因为这时候村子四周田地上的稻秧才刚开始拔节呢。还要等上好几个月,这一季的稻米才能收割。收割完毕,穷人们才能到田里去拾落穗。只有那时候他们才能尝到米饭的美味,肚子里才会有真正的饱足感。光是看着那个草箱子,就让树耳忍不住直吞口水。
那个农夫停下脚步,把背架往上提高一些,挪一挪支撑重量的位置。树耳的视线还是紧盯着草箱不放,突然几粒米从箱子的一个破洞漏了出来。接着,米像一条小溪一样流淌了下来。但那个农夫浑然不觉,继续往前走着。
在那短短的片刻间,树耳的脑子里冒出一个个念头,一个又很快被另一个推翻。
赶紧告诉他——快,免得米越漏越多!
不,别做声——等他转过那个弯道,你就可以把那些掉落的米粒捡起来……
树耳打定了主意。他一直等那个农夫到了转弯处,才跑过去叫住他。
“先生,”树耳鞠了个躬,气喘吁吁地说,“我走在您的后面,发现您一边走米一边漏呢。”
那个农夫转过身来看了看地上长长的一行稻米粒。树耳眼前站着的是一个体格很好的壮汉,宽大的脸晒成了小麦色。他把草帽往后推,搔了搔头,懊恼地笑了起来。
“都怪我太没耐性了,”农夫说,“我应该在箱子里编上两个内层,可是那太花时间了。这下好了,这就是偷懒的代价。”
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背架从
……
读书人网 >儿童/青少年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