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当代历史问题札记

发布时间: 2010-04-02 02:13:53 作者:

 当代历史问题札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2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563341331
条形码:97875633413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火热的年代,单纯的信仰,多少曲折波澜,又多少是非纷纭。该书作者聚焦当代历史,平静而客观地梳理那些重要的社会事件,察隐烛幽,重新解读徘徊在希望与遗憾、荒诞与真实之间的不平常岁月。
媒体推荐 后记
  记得在中国人民大学跟从何沁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先生问我确定什么样的论文选题,我那时也没有多加思考,就选了新中国的对日政策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是,我学的外语是日语,可以看一些日文文献。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论文顺利地通过了答辩,并由时事出版社出版了。但到广西师范大学后,我才发现,自己把做学问看得太简单,对日政策的研究对我来说已很难再进行下去。一是我的外语基础实在不好,二是学校可供利用的日文材料又极为有限。于是只好改弦更张,把精力集中在1957年到1966年这十年间的共和国史的学习和研究上。这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除了一篇与中国对日政策有关外,其余的差不多都是我学习这段历史的心得体会。说实在的,我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还非常肤浅,理论功底又不扎实,里面有些文章严格说来并不具备多少学术性,不过是把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细节略作交待。这本集子里面的文章,大多是公开发表过的。也有少量的尚未发表,如有不妥之处,自然是文责自负。
  我虽已步入不惑之年,但研究国史的时间并不长。攻读硕士学位之前,教过七年的小学和中学。硕士毕业后,又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了几年,虽然也和文字打交道,但写材料与做学问没有太大的联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大学里供职,就不得不做起所谓的学问了。虽然自己感到还算用功,但离有一点学问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个小册子,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本习作。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照例要说些感谢之类的话。要感谢的人自然很多,这里面有我的导师、同学和朋友,有广西师范大学的领导和同事,有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的领导和老师,还有我的妻子和女儿。因为我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还应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郑纳新先生和为本书作嫁衣裳的编辑,感谢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专项资金对我研究工作的资助。
    罗平汉谨识
    2003年7月10日
编辑推荐   火热的年代,单纯的信仰,多少曲折波澜,又多少是非纷纭。该书作者聚焦当代历史,平静而客观地梳理那些重要的社会事件,察隐烛幽,重新解读徘徊在希望与遗憾、荒诞与真实之间的不平常岁月。
目录
毛泽东为何提出让资本主义绝种
知识分子何时戴上“资产阶级”帽子
1957年农村两条道路的大辩论
反右派运动中的大字报
毛泽东反反冒进论析
八大二次会议与“大跃进”的全面发动
……
文摘 书摘
  从建国之初的具体情况看,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显露出来了这样那样的弊端,如果国家不对其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任其自然,不加干预,那么,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不利的。私人资本主义从其本性来讲,并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主义的前途。相反,他们所希望的是在新制度下,仍有广大的发展空间,能够自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必然与国家经济建设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相冲突。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本性,也会加剧其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在私人资本主义存在的情况下,虽然共产党掌握了政权,不怕资产阶级造反,但在建国之初表现出的限制与反限制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对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进行改组,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使之变革所有制性质,在当时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如果说在“三反”“五反”运动之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工人阶级还没有对资产阶级进行激烈斗争,资产阶级就还保持着很大的威风”的话,那么,“三反”“五反”运动之后,资产阶级事实上已不可能再照旧生存下去了,除了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出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才提出让资本主义绝种的问题。
  50年代进行的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允许私营、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二者之间并没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内在联系。况且,50年代的私人资本主义与今天的私营、民营经济虽然在所有制上都具有私人占有性质,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地位、作用,在两个不同时期都是大有差异的。而且现阶段,我们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私营经济只是丰富多样的所有制形式之一,今后所有制的发展方向,也只能以公有制为主导。今天私营企业的发展,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还不关系到中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而在50年代初期,两条道路的斗争是很激烈的,当时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允许私人资本主义无限制地发展:何况当时国营企业与私人企业在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上,前者要大大优于后者,并不是像琨在的国有企业那样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时,国营企业在管理体制上虽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相比,其先进性和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本意也是为了使这些企业通过
……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