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6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010077282/9787010077284
条形码:97870100772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历史
内容简介 《秦汉史》讲述了:秦汉两朝(前221-220)近45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秦汉帝国奠定祖国疆域,创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建立地主私有的土地制度,培育了中国一统的汉民族认同观,基本定型了汉字汉语和儒学思想,奠定了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开放格局。秦汉是中国古代历史前期的顶峰。
《秦汉史》以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将这一时期的历史从各个层面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人们可以从中体认我们祖先刨造历史的豪迈与悲壮,汲取启迪与智慧。
编辑推荐 《秦汉史》为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秦朝的建立和灭亡(前221-前206年)
第一节 “六世余烈”
一 从襄公立国到缪公独霸西戎
二 孝公变法
三 连横合纵的斗争与统一大势的形成
第二节 赢政登基与统一六国
一 赢政登基与毒、吕不韦集团的败亡
二 “六王毕,四海一”
第三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一 皇帝制度与中央和地方官制
二 司法制度与军事制度
三 “使黔首自实田”
第四节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二 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三 堕城、销兵、迁豪、徙民、巡行、刻石
四 北伐匈奴南平百越
第五节 思想文化政策
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 “焚书坑儒”
第六节 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朝的灭亡
一 “沙丘之变”
二 蠢行与暴政
三 在反秦怒潮中寿终正寝
第二章 西汉的建立与前期的政治经济(前206-前140年)
第一节 楚汉战争与西汉的建立
一 楚汉战争与刘邦登基
二 平定异姓诸侯王
三 吕后专权与诸吕的覆灭
四 “汉承秦制”
第二节 黄老政治与西汉初期的繁荣
一 黄老政治与文景盛世
二 吴楚七国之乱与诸侯王的削弱
三 “和”“安”胡、越
四 生产发展与经济繁荣
第三章 西汉中期的鼎盛(前140一前48年)
第一节 全面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一 武帝登基与统治思想的转变
二 建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
三 强化法律加强监察
四 继续削弱诸侯王
五 重用酷吏搏击豪强
第二节 全面强化中央集权的财政经济措施
一 统一货币
二 盐铁官营与平准均输
三 算缗告缗
四 兴修水利和改进推广农业技术
第三节 密切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 全力反击匈奴
二 凿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三 经营闽越、南越、西南夷
四 征伐卫氏朝鲜的战争与
中 朝经济文化交流
第四节 “轮台诏”与“昭宣中兴”
一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
二 “戾太子之狱',和“轮台诏”
三 “昭宣中兴”
第四章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新朝代汉后 的农民战争(前48-25年)
第一节 社会阶级矛盾的发展
一 土地奴婢问题日趋严重
二 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奢侈淫乐与政治的腐败
三 “七死”、“七亡”笼罩下人民的苦难与反抗
四 地主阶级的改革与改制思潮
第二节 王莽改制
一 王莽代汉
二 王莽的“新政',及其失败
三 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政策
四 王莽的暴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第三节 新朝末年的农民战争与东汉皇朝的建立
一 赤眉起义
二 绿林起义与新莽政权的覆亡
三 群雄并起的河北义军
四 刘秀在河北的活动与东汉政权的建立
五 绿林、赤眉军的相继失败与东汉的统一
第五章 东汉前期的政治与经济(25-105年)
第一节 发展生产安定民生
一 释放和禁止虐杀奴婢
二 约法省禁
三 裁并郡国减省官吏
四 轻徭薄赋救灾恤贫
五 任用循吏发展生产
第二节 加强集权完善制度
一 恢复封国爵邑制约束外戚勋贵
二 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的恢复与变革
三 厉行监察澄清吏治
四 “退功臣,进文吏”、“以经治国”
第三节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 “度田”失败和田庄的发展与繁荣
二 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 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 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第四节 东汉前期的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
一 匈奴、乌桓与鲜卑
二 东北各族、南蛮与西南夷
三 西羌与西域
四 三韩、倭国与交趾
第六章 东汉后期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和黄巾起义(105-184年)
第一节 外戚宦官交替擅权与政治的加速腐败一外戚、宦官交替擅权
一 政治加速腐败
二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和“党锢之祸”
第二节 地主阶级的贪残横暴与农民的破产流亡
一 地主阶级的贪残横暴与社会财富的迅速集中
二 农民的贫困和流亡
第三节 黄巾起义的爆发与失败
一 黄巾起义的教科书——《太平经》
二 “遐迩动摇,八州并起”
三 黑山起义军、黄巾军余部及其他农民起义军的反封建斗争
四 五斗米道与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
……
第七章 军阀混战与东汉的灭亡(184-220年)
第八章 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九章 两汉的文化
索引
主要征引书目与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秦汉两朝(前221-220年)近四个半世纪的悠长岁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东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当时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东亚历史的走向。从那时至今,历史的车轮已经滚动了2230年,当年雄视东亚的秦汉帝国已经发展成为令当今世界瞩目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那时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已经繁衍成为今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那时基本定型的汉字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文字,而那时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丰富和不断地新陈代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没有中断过的历史最悠久、内涵最宏富的文化系统,在世界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今天,回溯历史,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才能更加深入认识秦汉两朝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巨大贡献。
秦朝(前221一前206年)是一个短命皇朝,如果不计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悠悠创业史,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年代算起,它只存在了15个年头,可以称得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尽管如此,其在历史上的开创之功却是永垂千古。这主要体现在奠定祖国疆域之基,创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建立地主私有的土地制度,育成中国一统的民族认同观念。继承秦制的两汉皇朝极大地弘扬了秦朝的功业,从而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推向一个辉煌的顶峰,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
如果说,统一的秦皇朝奠定了今日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阅的疆域的基础,那么,汉皇朝就更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这个基础。当秦始皇及其臣子们在琅邪刻石上顾盼自雄地写上“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的时候,秦皇朝的疆域也不过东尽大海,西至今日之甘肃,北至今日之内蒙古、辽宁。南至今日之两广和北越。大体上是以兰州为基点划一纵线的今日中国的东部地区。但是,到汉皇朝,特别是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大汉皇朝的疆域已经向周边大大扩展了。其中,东北越过鸭绿江,达到今日朝鲜的北中部。西部则越出新疆。达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北部越过长城,到达广漠的蒙古草原。南部则越出广西、云南,几乎囊括了今日越南的大部分和缅甸的北部,从而成为东亚疆域最辽阔的国家。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秦朝的建立和灭亡(前221-前206年)
第一节 “六世余烈”
一 从襄公立国到缪公独霸西戎
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是一部最早最简明最权威的秦国发展史。根据他的记载,秦人是同夏、商、周等族同样古老的原始氏族,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由颛顼之苗裔孙女惰吞玄鸟卵,生子大业。卵生神话传说和对鸟图腾的崇拜,说明这时秦人还处于“知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大业以后才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也说明秦人的祖先和崇拜鸟图腾的东夷族、商族的祖先有着血缘和文化上的关系。大业之子大费曾参加过大禹治水,并佐助大舜驯养鸟兽。大费即伯益,伯益为东夷族首领,舜赐姓赢氏。大概这时秦人活动在今山东泰山以东、汶水两岸。《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赢县,应是秦人最初活动的中心。大费玄孙名费昌为商汤御者,参加了伐夏桀于鸣条的战斗。其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大概在这时秦人已进入文明社会,并有一部分人迁居西戎,成为商王朝在西陲的有力奥援。周武王灭商后,秦人转而归附周朝,又有一部分秦人从东方迁至今陕、甘一带与戎人杂处。周孝王时,秦人的首领非子居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利用其祖先善于驯养鸟兽的传统,为周王朝牧马,“马大蕃息”,获得孝王的赏识,将他封于秦(今甘肃陇西境),“使复续赢氏祀,号日秦赢”。这是秦人封国之始。自此以后至二世胡亥,共传30代,37个国君。
秦人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的首领只是从非子开始才从周王那里获得封邑。以后,由于周王室与西戎的关系日趋紧张,而与西戎长期杂处的秦人恰恰成为阻止戎人侵扰的重要屏障。这样,他们便越来越受到周王室的重视。周宣王继位后,秦仲被任命为大夫,率领秦人征伐西戎,最后死于战斗中。宣王给他的5个儿子7000兵马,继续与西戎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将其控制区扩大到西犬丘(今甘肃天水、礼县间),庄公也被任命为西陲大夫。
秦人真正立国,取得同齐、鲁、晋、燕、宋、楚等诸侯国同等的地位,是在秦襄公时期,其契机是西周亡于犬戎和周平王东迁洛邑。襄公是庄公的次子,在史书上连名字也没留下来。他的哥哥名世父,本应作为太子承袭庄公的爵位。但他激愤于西戎杀死祖父,故倾全力伐戎,自愿将太子之位让予襄公。公元前778年(周幽王四年),庄公在位44年后死去,襄公继位。此时,中国的历史发展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折。
……
后记 1964年7月,我自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侯外庐先生学习中国思想史。1966年“文革”爆发后,基本上中断了学业。“文革”期间,我既有事后思之痛悔的“造反”行动,也有被打成“516”反革命分子的惨痛经历。1972年夏天自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后,开始反思“文革”和自己曾经参与的那些丧失理智的行动。当时侯外庐先生因病在北京同仁医院就医,我去医院看望他并对参与对他的批判诚心道歉。先生大度地说:“那些事过去就算了。谁也没有前后眼,我不是也承认是‘走资派’么!你不要想三想四,还是认真读点书吧!”遵照先生的嘱咐,此后直至1976年上半年,我沉下心来陆续读了《马恩选集》、《列宁选集》、《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前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十三经注疏》、《诸子集成》等书。读《汉书》时对王莽这个人物发生兴趣,写了《王莽传》书稿。后经修改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1996年又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扩大规模近二倍的《新朝旧政王莽》一书。读《饮冰室合集》(40册)时对梁启超产生兴趣,写了《梁启超传》书稿,后由北京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因写《梁启超传》引发了我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浓烈兴趣,当时打算以此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1976年5月我调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其时该系缺乏讲授中国古代史的教师,我服从安排到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工作,讲授先秦秦汉史。此后,我基本上放弃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全力投入到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中,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历史文选、先秦秦汉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史文献研究等课程。同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先秦秦汉史尤其是秦汉史方面。先后出版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先秦秦汉史论》、《秦汉人物散论》、《细说王莽》等著作,与安作璋先生合作出版了《刘邦评传》、《秦始皇帝大传》、《汉高帝大传》、《汉光武帝大传》。与胡新生先生合作出版了《齐鲁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汉卷》,与王克奇先生合作出版了《齐鲁文化通史秦汉卷》等。另外,还参加了田昌五、安作璋先生主编的《秦汉史》和田昌五、漆侠先生主编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的撰稿工作。在我发表的180多篇论文中,有近一半属秦汉史领域。这次应人民出版社之约撰写中国断代史系列中的《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