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修身与治学

发布时间: 2010-04-02 02:23:34 作者:

 修身与治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页码:18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4139271
条形码:97875441392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季羡林文丛:纪念珍藏版

内容简介 承蒙沈阳出版社的重托,幸赖季老的垂青,我们编选了《季羡林语要——修身与治学》。《修身与治学》旨在凝炼先生的信仰真谛,彰显先生的人格品位,展示先生的学术造诣。为达此目的,我们面对先生邈无涯际的人生阅历,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剪辑精彩片断,聚焦热点问题,采取浅近简约的形式,以“论世篇”和“劝学篇”为题,捕捉先生的话头机锋,寻觅先生的思想轨迹,以裨益老中青读者与大师相逢,走进极具魅力的精神世界。其实,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确有特定机缘,那就是先生在其许多著述中,为了方便学人,接引后学,不事华藻,总以俗谈平话揭示真理,却又无处不闪烁着智慧之光。诚如先生所言,在义理、词章、考据三门学问中, “我最不善于义理,也最不喜欢义理”。而据我们了解,倘若知人论世,纵谈学苑世情,先生则腹笥充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且又实话实说,直来直去,决无半点所谓的“大道理”。因此,我们遂以“语录”为间架,所搜之文,不失俚俗,如此方能更加贴近读者。但是,其中仍不乏有深邃之见,精辟之言,字字如珠玑,句句似金针,仿佛使人沐浴一股股迎面扑来的和风,只觉得春意盎然,勃发生机。 《修身与治学》尚属初次尝试,鉴于经验不足,篇幅有限,固然未可把先生的金玉良言更多更好尽善尽美地奉献给读者;又因读先生的书甚少,囫囵吞枣,难以吃透先生著述之精髓,惟恐有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甚或支解先生博大精深思想之嫌。然而,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的目的和心愿毕竟会被领悟到的,那便是以此为座右铭,默念慈父般的教诲,照观大师的明镜,紧循先行者的足迹,在修身和治学的征途上誓与巨人同行,永不间歇地攀登、攀登……
编辑推荐 《修身与治学》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目录
再版前言——我为季羡林先生做责任编辑
编者的话
论世篇
人生态度
伦理道德
生活情趣
严己自律
爱国主义
天人合一
宗教态度
精华糟粕
针砭时弊
出国留学
忆昔怀旧
老年琐谈
青年寄语

劝学篇
探索真理
壮心不已
贵在自信
治学甘苦
谦虚好学
天才与勤奋
学术道德
学术创新
文采风格
以文会友
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
外语学习
文化经济
科研境界
资料搜集
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
序言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能够出版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季羡林的著作,为他的书做责任编辑,既是梦寐以求的事,同时也是不敢奢望的事。当这个机会降临时,我不知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2001年8月,我和季老的两名学生如约去了季老家,准备向他约《季羡林文丛》五卷本书稿。季老的家在北大朗润园13号公寓,是一套很普通的三室单元房。第一次去见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伟大学者,我有些诚惶诚恐。当真正和他面对面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的风趣、随和、朴素,甚至带有几分幽默,就像平日里我们遇见的某一位和蔼、普通的老人,外表没有一丝“留德十年”的痕迹。季老很清瘦,虽然年过九旬,却精神矍铄。我作了自我介绍,并为季老呈上了名片,他认真地看了名片,然后放进上衣兜里。这时季老幽默地说:我没有名片,头衔太多了,名片装不下。这句话,立刻让我全无初次相见的拘谨与生疏。季老说话一口山东腔,不过说洋文却没有口音。季老的大师风采,在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时便有所领略。
当时,我们策划编纂的这套《季羡林文丛》,旨在对季老那些历经时间考验、深受学者和读者欢迎的文章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并收录为册,共包括五卷——《感悟人生》《散文精粹》《学问之道》《耄耋新作))《修身与治学》。
文摘 论世篇
人生态度
人世多悲欢,珍重生命的人,会寻求一种较合理的人生态度。我所欣赏的人生态度,是道家的一种境界。正如陶渊明诗中所云: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人世文从》序1997年5月5日
我向无大志,是一个很平常的人。我对亲人,对朋友,总是怀有真挚的感情,我从来没有故意伤害过别人。但是,在那段“浩劫”的岁月里,我因为敢于仗义执言,几乎把老命赔上。那时,任何一个戴红箍的学生和教员,都可以随意对我进行辱骂和殴打,我这样一位手无搏击之力的老人,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种皮肉上的痛苦给心灵上带来的摧残是终生难忘的。
我的生命本该在那场“浩劫”中结束,在比一根头发丝还细的偶然中我没有像老舍先生那样走上绝路,我侥幸活了下来,我被分配掏厕所,看门房,守电话,我像个患了“麻风”病的人,很少人能有勇气同我交谈,我听从任何人的训斥或调遣,只能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
我活下来,一种悔愧耻辱之感在咬我的心。
我活下来,一种求生本能之意在唤我的心。
《人世文从》序1997年5月5日
我扪心自问:我是个有教养、有尊严、有点学问、有点良知的人.我能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根本缘由在于我的思想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的信念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不情愿那样苟且偷生,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那段时期,那个环境,那种心态下译完的。
我活下来,寻找并实现着我的生命价值……
《人世文从》序1997年5月5日
我行年八十有五矣,在旧中国,能活到这样高龄,就有了被称作“人瑞”的资格。我读中外文学史或学术史,往往有一个怪习惯:我喜欢计算文人的生年卒月。我发现,能活到像我现在这样的人是非常少的,我感到幸福。虽然我自知见到鲁迅《过客》中说到的长野百合花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总有一天会给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的。
《杀斤民晚报?(夜光杯)小引》1996年11月9日
活老了有什么好处呢?有很多好处。小说上常读到老人自我吹嘘: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面都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长。”颇有点英雄气概,让我兴奋鼓舞。
盐吃多了,桥过多了,我没有白吃白过。我曾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引车卖浆者流,不管肤色是黑,是黄.是白,我都见到。至于文人、学士、流氓、无赖,诸色人等,我也见了不少。即使我自命为“世故老人”,也不为过。我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