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发布时间: 2010-04-02 02:27:18 作者: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50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300093175/9787300093178
条形码:97873000931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对在传播学界流行的几句他们的话,核对了原著文字;对他们使用的几个主要的传播术语,进行了随机核对,从中又有一些新发现。1995年以后,《全集》中文第二版着手出版,进度较慢,只出版了十几卷(计划60卷)。本书除了马克思1843年以前的论著采用这个版本的第1、3卷外,其他的引文尚只能使用第一版。
作者简介 陈力丹,男,1951年2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
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76-1978年为《光明日报》编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1993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工作。
1979年以束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 包括独著18部、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500多篇, 等等. 另编著图书6部。 合著/合编图书十几部。
根据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的统计数据, 19982005年发表文章95篇, “五”期间(2001-2005年)被引用的文章共125篇, 被引用篇次189次(排除自引), 两个数据均居全国新闻传播学界第一位. 根据徐剑2006年1月发表的《基于CSSCI(1998-2003)的研究》一文, 在全国新闻传播学界综合学术评估中得分520分, 位居第一。
目录
绪章 “我们的交往!”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
一、精审交往与物质活动
二、处于“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的交往
三、“需要的体系”与精神交往
四、交往内容和形式的延续性
五、统治阶级的思想与精神交往

第二章 从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
一、民族交往
二、世界交往

第三章 人的本质与精神交往
一、人的自然本质与精神交往
二、人的社会本质与精神交往
三、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
四、“需要的人的本性”与交往

第四章 交往媒介——语言
一、语言的产生
二、语言与思维同轨迹
三、作为人类群标志的语言
四、语言的分化与融合
五、现代文明语言的形成

第五章 交往媒介——文字和印刷术
一、文字产生的历史过程
二、文字的演进
三、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四、文字交往的局限

第六章 交往革命
一、交往革命的进程
二、交往革命与文明的传播
三、“用时间消灭空间”

第七章 交往形态——宗教
一、宗教交往的特征
二、人为宗教传播的条件
三、宗教宣传

第八章 交往形态——文艺
一、文艺的交往特征
二、物质生产发展同文艺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三、创作方法和文艺批评
四、“世界文学”

第九章 交往形态——舆论
一、舆论的历史演进
二、现代舆论的特点
三、舆论的力量
四、对舆论的社会控制
五、报刊与舆论

第十章 交往形态——宣传
一、宣传的内涵和意义
二、宣传的理论“支柱”和物质基础
三、宣传者和宣传媒介
四、宣传对象
五、宣传方式和宣传效益
六、“灌输”

第十一章 交往形态——新闻
一、事实与新闻的产生
二、作为新闻载体的报纸
三、新闻的社会作用
四、新闻时效
五、有机的报纸运动

第十二章 交往媒介——报刊
一、报与刊,报刊的种类和职能
二、报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三、报刊与政治
四、有产阶级报刊和工人运动
五、“一般的公正”和客观报道
六、报刊的监督职责
七、报刊经营
八、关于“报刊的内在规律”

第十三章 交往政策
一、书报检查
二、知识税及保证金
三、表现自由观念与商品经济
四、19世纪表现自由史论
五、表现自由与工人运动
六、交往政策与法
七、几项具体的交往法律、惯例

第十四章 交往心理
一、外部环境与交往心理
二、交往中的认同心理
三、交往的心理障碍
四、交往中“注意”的形成
五、流言

第十五章 工人的精神交往
一、大工业与工人的精神发展
二、工人精神交往的历史形态及
三、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
四、巴黎公社的精神交往
五、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精神

第十六章 交往的三种社会形态
一、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
二、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
三、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
参考文献
……
序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马克思恩格斯传播观的知晓较晚,开始于1958年;对它的研究更晚一些,开始于1980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对现代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其传播观是现代传播学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本书的目的是:尽可能客观地、有系统地再现他们关于传播的各方面观点,再现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但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几乎没有参照系,因而一切得从阅读他们的著作开始。
这本书经历了10年的磨砺。1983-1987年,我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以及能够找到的与他们的传播观有关的资料文献,作了大约一万条名目索引、3 000张卡片和一本提要笔记。1988年开始写作。1989-1990年因故停顿。1991年重新开始,1993年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丰富而广泛,我随之涉猎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许多领域的著作。力求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论述为依据,全面表述他们的传播观,尽量避免先验之见的干扰,是本书的写作宗旨。
我国翻译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绝大部分收入了1956-1985年陆续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50卷)(下称《全集》),这个版本基本上是从俄译本转译过来的,经过二手翻译,不免会有一些差误。因此,本书对在传播学界流行的几句他们的话,核对了原著文字;对他们使用的几个主要的传播术语,进行了随机核对,从中又有一些新发现。1995年以后,《全集》中文第二版着手出版,进度较慢,只出版了十几卷(计划60卷)。本书除了马克思1843年以前的论著采用这个版本的第1、3卷外,其他的引文尚只能使用第一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译本除了中文版《全集》外,还有《选集》和各种单行本。书中引文为统一起见,均采用《全集》第一版的卷页码(个别《全集》未收入的采用单行本页码)。马克思1843年以前的论著引文,标注采用新版卷页。个别根据原著文字重新翻译的,采用页下脚注,提供《全集》第一版的参考卷页。
本书初版于1993年,三次印刷。这次再版,除了第十二章第八节,其他部分只做了引文核对和文字的技术性订正。第十二章第八节论证的是马克思关于"报刊的内在规律"的思想,当初查看德文原文,亦怀疑翻译有误,但是没有把握,最后还是以《全集》第一版的文字作为论证的基础。《全集》第二版根据德文原文重新翻译,证实了我当时的怀疑是正确的。因而,这一节对此做了必要的体现马克思原来思想的论证。
闫伊默、熊壮、任杰、黄春棉、朱爱敏、戴莉莉、丁冰参加了本书的引文核对工作,在此对他们表示谢意。
本书目录章节标题下标明出自马克思、恩格斯或其他人的话,不完全是原文,而是概括了他们的意思,故没有使用引号,仅用于提示读者关注,也不完全是对章、节的内容的全面概括,特此说明。
陈力丹
2008年5月
文摘 文艺的交往特征
文学艺术作品或表演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审美的创造物。为此有必要再次研究一下马克思下面的一段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2卷97页)在这里,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他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和对美的认识自由创造,这种创造是人的主观想象和客观环境结合的产物。于是,便出现了一种以审美为基本内容的精神交往形态。
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人用审美的眼光对自然的改造,在为博士论文准备的笔记里他写道:“希腊人用赫斐斯塔司①的艺术铁锤打碎自然,用以塑造雕像”(40卷61页)。“这些塑造的形象当中凡是属于艺术范畴的东西,都是那些对壮丽的体型赋予人类优美姿态的描绘。”②强烈的审美意识不仅存在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更存在于现代的生活中。例如金、银这类物质,它可以作为货币,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而进人艺术交往。马克思对此曾特别指出:“它们的美学属性使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需要的天然材料,……银反射出一切光线的自然的混合,金则专门反射出最强的色彩红色。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13卷145页)在谈到金这种货币的作用时,马克思也没有忘记补充一句:它还是“一种美的贮藏形式”(23卷154页)。这种美的感受,是人所独具的。可以说,“美”或“审美”是文艺的本质特征。
只要人的思维不停止,那么以美为基本内容的交往形式亦不会中断。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