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60年文学评论精选

发布时间: 2010-04-02 04:12:15 作者:

 60年文学评论精选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4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5441238/9787535441232
条形码:97875354412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

内容简介 《60年文学评论精选》由王蒙担任主编、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选编的《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由《中篇小说精选》、《短篇小说精选》、《小小说精选》、《诗歌精选》、《散文精选》、《散文诗精选》、《报告文学精选》、《儿童文学精选》和《文学评论精选》等分卷册组成,囊括了建国60年以来文学领域中一流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各个体裁的经典篇章,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建国60年是我国当代文学从初步发展,到短暂的沉寂,再到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各种体裁的佳作破土而出。
编辑推荐 《60年文学评论精选》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
论人情/巴人
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
淡《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严家炎
《伤痕》也触动了文艺创作的伤痕!/陈荒煤
三次伟人的思想解放运动/周扬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关问题/朱光潜
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
“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阎纲
文学和真实的思考/王元化
现代化与现代派/徐迟
最瑰丽和最宝贵的/冯牧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黄子平
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刘再复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蔡翔
我所评论的就是我/滕云
文学的“根”,韩少功
所罗门的瓶子/王晓明
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鲁枢元
灵性激活历史/雷达
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王蒙
文学:人格的投影/何向阳
物的挤压/李洁非
乡土中国与农民军人/朱向前
共名与无名/陈思和
激情与叙事,曹文轩
东方风情与生活寓言/孟繁华
“伦敦天空的发明者”,阎晶明
现实主义沉思录/吴秉杰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谢有顺
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钱中文
在怀疑与诘难中前行/吴义勤
在“底层”眺望纯文学/陈晓明
现代主义:本土的话语/南帆
拯救散文伦理/李敬泽
小说八条/胡平
王安忆与文学史/程光炜
再论《百合花》/李建军
……
序言 这是一个作家评论她当时代的另一个作家的话。
90年后再读仍然怦然心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同样可以借用来言说评论。“不惜代价来揭示内心火焰的闪光”,何尝不是这6O年来中国文学评论走过的历程?!
而这一点,或多或少,会被我们时光中大量的阅读所漠视不见。
文学评论是针对于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流脉乃至文化现象的一种极具文学创造性的说理活动。无疑,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应该成为它言说的当是时的一种思想标准。但是往往,我们在成长中,只看到了说理、思想或者标准,却独独会忽视掉那个“文学创造性”,忽视掉那个由内心发出的“火焰的闪光”,由于这个遗漏,造成了对于评论的误读,以为它就是一些个条条框框,就是一些“坚硬的道理”,而无缘亦无关个人的性情。
当60这个概念,也如30年一样,渐渐热起来,当对于60年的文学评论所经历的争议与疑义,随着时间的回看而有梳理的需求之时,我的内心也并不是没有一丝犹豫,当然不能不说最终打消了这犹豫的是南帆文中的那句引文,穿越90年的光阴,它摇曳而来,点亮了我内心的火焰。从学理上看,时间的断代,从来不曾严谨,60年的概念,对于此书编选,文化的意义仍为主体。这一文化进步的长路,我们共同经历。60年,文学评论浩如烟海,本书所选取和能够呈现的是这漫漫长路中的思想解放的主线,在对历史中的文字选择中,我要求自己尊从于这一主线,也就是说,我想选择能够代表这60年来中国文学评论领域不断解放思想而又在各个时期反映、呼应和引领文学与文化乃至思想进步的文论,辑在一起的这一部书,因有了这条主线,和在思想解放中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的说理的文字与充满创造力的个人,文学评论才可能有今天的面貌。或者可以说,文学与人,才可能有今天的面貌。
文学与思想的各个进程,评论参与其中,比如“人学”之说,比如“现代派”之正名,比如“向内转”之内视,比如“寻根”之回头看,比如“全球化”之剖析,“本土”之解辩,处处都是文化思想的渗透,社会语境的浸染,上下,左右,文学在60年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风貌,都需各个时期的评论家做出及时的判断,于此间,评论家的艺术水准、人格修炼,与文学一样,也同样经历着时间的考验。
但是对于当代文学评论,不少文学中人仍有误读,就说是思想解放,许多后来者也会偏激或片面地认为,文学评论的思想解放在新时期的三十年,无疑,这三十年,确是文学和文学评论发展较快、思想解放程度较高、各种思潮碰撞相对激烈的三十年,越来越多的专业者加入其中,无论学理上,还是评论形式的创新中都有历史的一份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同样,我以为,若从历史上看,1949至1979年的这三十年的文学评论,在思想解放方面仍有可圈可点之处,评论家的勇气与个人对真理发见的创新,每每读来使人感念,巴人(王任叔)的《论人情》,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均写于1957年,这两篇“论”的论证与结论虽在今天已成理论共识,但在当是时的语境中提出,不能不教人看重评论家的锐气,对于“人”的建设,还在严家炎的对“梁三老汉”的形象读解上,有关“中间人物”要不要写、怎么写、人物与时代所呈现的关系一点,我们今天也已有历史的结论,然而当时却是引发论争的焦点,于焦点、于火力之中,仍有人能够不讳真言、条分缕辨,揭示内心的火焰,其言可嘉,当然如此做者,也都付出了代价,就是现在看,个人的代价较之时间中思想的前进而言,孰重孰轻,我不好代人断言,但我尊重和敬仰这一种文字的诞生和存在,也正是它们,证明了在文学寻索本体的过程中,文学评论曾为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文摘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对于现实主义的再认识
在学术问题的研究上,有意见应该说出来,如果说错了,可以衬托出别人正确的意见来;只要多少有一点道理,就可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
我想以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为中心,来谈一谈教条主义对于我们的束缚。

文学的现实主义,不是任何人所定的法律,它是在文学艺术实践中所形成、所遵循的一种法则。它以严格地忠实于现实,艺术地真实地反映现实,并反转来影响现实为自己的任务。它是指人们在文学艺术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和对于艺术本身的根本的态度和方法。这所谓根本的态度和方法,不是指人们的世界观(虽然它被世界观所影响所制约),而是指:人们在文学艺术创作的整个活动中,是以无限广阔的客观现实为对象,为依据,为源泉,并以影响现实为目的;而它的反映现实,又不是对于现实作机械的翻版,而是追求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这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大前提。现实主义的一切其他的具体原则,都应该是紧紧地依据这一前提来产生。如果离开了这一根本性质的前提去考虑一些更具体的问题,则所谓现实主义,所谓创作方法,它的意义就含糊了,狭小了。
现实主义文学既是以整个现实生活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特征为其耕耘的园地,那么,现实生活有多么广阔,它所提供的源泉有多么丰富,人们认识现实的能力和艺术描写的能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现实主义文学的视野,道路,内容,风格,就可能达到多么广阔,多么丰富。它给了作家们多么广阔的发挥创造性的天地啊!如果说现实主义文学有什么局限性的话,如果说它对于作家们有什么限制的话,那就是现实本身、艺术本身和作家们的才能所允许达到的程度。
当然,现实主义文学也有它自身的衡量标准。不过,我们在寻求这种标准的时候,同样地也不应该忘记了前面所说的,现实主义的那个基本的大前提。正因为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来掌握它的评判标准,所以现实主义文学必须首先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当它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它所达到的艺术性和真实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的思想性的高度。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是生存于它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血肉之中的。
但是,这里就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仅仅根据上述那个基本的大前提就已经够了吗?
虽然你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尊重现实和依据现实的,是以现实生活为你的创作源泉的,是追求艺术的真实性的,但是,正因为客观现实是太广阔太复杂了,而艺术的创造性
……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