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婉约词典评

发布时间: 2010-04-02 04:23:37 作者:

 婉约词典评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页码:2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38282998/9787538282993
条形码:97875382829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文化

内容简介 词的兴起,与音乐的流行和城市民众休闲需要密切相关。唐代以后,特别是到了宋代,都市经济大为发展,歌坊瓦肆等娱乐场所普遍出现。赏曲听歌、娱宾遣兴已渐次成为都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方式。于是为美听的乐曲配以歌词便成了应时之需。首先是一些低层文人与乐工歌女合作,因腔度曲,填以文词。这些曲文参差其句,错综其词,通俗易懂,既能反映生活,又有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于是大为流行起来。以后一些中上层的文人也逐渐加入,内容亦渐趋雅化,遂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曲子词,很快就传遍南北,风行天下。据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足见其流传之广了。
在宋代,词是当时的流行歌曲。除了音乐的魅力之外,还同它雅俗共赏、长于抒情的特点有关。刘永济在《词论》中说:“文家遣词,雅言则违俗,俗言则伤雅。用之廊庙者,不谐于里巷;习于民众者,不重于士夫。求其通上下之用,兼雅俗之宜,无施而不可者,厥惟填词。故能高者比隆于‘风雅’,下者毗美于歌谣。经史之词,民俗之谚,方里之音,古今之语,一入名手,俱皆妙谛。牢笼之广,包举之大,有文字以来殆无与比者焉。”
作者简介 周笃文,字晓川,1984年生,湖南汨罗人,夏承焘弟子。中国韵文学会及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之一。现为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编著中心总编辑、中国新闻学院教授。著有《宋词》《宋百家词选》《金元明清词》《华夏之歌》《豪放词典评》等。
媒体推荐 词自晚唐以来,以清切婉约为宗。
——王国维
编辑推荐 《婉约词典评》:诗词读本,最佳选择。  
中国韵文学会及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周笃文先生遴选、评点,最权威典藏版本,精选唐宋至现代婉约词派经典名作,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细腻本色,名句精录,选取最动人的传世佳句,于吟诵间点化人心。

专业书评 妙处与君说——读周笃文先生词学专著
作者:蔡世平
中华读书报(2009-12-25)
人世间有些事虽然细小,但串起来看是有味道的,常常呈现出生命链条的诡秘和神性。80年代的某日,我在兰州新华书店随手购得一本《宋百家词选》(周笃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时不时翻读。这一翻就放不下了,及至今天它仍在案头床头美丽着亲切着。好在那个年代书是细线装订的,要是今天这种简便压装法早就枝叶分离,难窥全豹了。正是这本薄薄的小书改变了我的创作方向,也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人生的价值和姿彩。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周笃文的名字。因为《宋百家词选》的潜移默化,春风化雨,2002年我的当代旧体词创作终于生根发芽。并有幸于2004年通过李元洛老师认识周笃文先生———这位驰骋当代诗词界的著名词学专家和词家,直接得到周先生等诸多老师、前辈的栽培和指导,终使其创作有了些自己的面目。
现在又有幸读到周先生的《红袖添香婉约词》(花山文艺出版社)和《豪放词典评》(辽宁教育出版社)。这是周先生继《宋词》、《宋百家词选》、《金元明清词》等著作之后,再次献给读者的两部重要词学专著。它精选精评盛唐至现代三百余首二百一十多家婉约派词作和隋唐至现代近三百首约二百家豪放派词作,可谓蔚为大观,词的源流及古今面貌得以一一展现。
成一家之言,是两部词学著作的重要价值。词起源于何时?这之前各种词学版本一致认定发端于唐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但《豪放词典评》综合自宋至今的发现和研究成果,第一首词选自隋炀帝杨广的《纪辽东》,将词的产生期上溯了近两百年,由唐代而至隋代。周笃文先生在典评中举出无可辩驳的史籍资料后写道:“这首词是现今见到最早的年代可考的长短句。全词气概雄豪,不可一世”,“千古词源,乃起于隋代”。我以为这在词史上是具有断代史意义的。我还以为,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从这里可以找到它的源头。我们知道词的全盛期在宋代,但元、明、清、民国至当代都有不少优秀词家。选古代词人词作不难,因为有各种现成选本可供参考,且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出入不会太大。但选近当代词家作品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周先生这两本词学著作,从隋至今,一路选来,让经典作品,特别是近当代词人词作的优秀作品得以浮出水面,有如出水芙蓉为世人注目。如民国女词人吕碧城,周先生在典评其《金缕曲纽约自由神像》时说:“‘花满西洲开天府,算当时,多少头颅换’。是何等警策、深刻、振聋发聩之杰作。无论思想境界与章法词彩,均无愧一流。李清照以后一人而已。”这就是对词人吕碧城的历史定位。纵观吕碧城的身世、思想和词作,我以为周先生的典评是恰如其分的。
无论是对词起源于隋代的界定,还是自古至今词人词作的遴选、典评,都显示了周笃文先生作为当代选家的学识、担当、眼界和胸襟。没有对全局的把握,就不会有局部的发现;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就不会有独到的历史眼光。周先生正是以他打通东西,融贯今古的词学知识和古典文学、当代文学修养才建立起了“周氏”的“词学”审美世界。
周笃文先生师从词坛泰斗夏承焘,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诗词创作,勤奋深钻,灵思天造,成就为当代著名的词学专家和词家。他与张伯驹、夏承焘、周汝昌等词坛宿儒交往密切,老一辈学人的知识涵养和精神风骨得以传承。在北京影珠书屋周先生的家,我曾多次见过他倾十数年精力编修著作的近千万字的《全宋词评注》手写稿,师母张姨誊好后,周先生修正定稿。每张稿纸,无一不是红蓝两种颜色蚂蚁似的爬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文字。面对如此浩繁巨大的文字工程,我见之目眩,心生寒意。最使我惊奇的是,伏案写作的周先生竟然很少翻资料,历代词人词作的瓜藤豆蔓,青枝绿叶,家常便饭般随手拈来,熨帖成文。这是何等的知识储量,何等的治学功夫。联想到晚年失明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八十万字,完全凭记忆口述,秘书记录而成,深为老一辈学人的治学精神与治学力量而高山仰止,肃然起敬。
妙处与君说,是两部词学著作的显著特色。词的明亮与幽微,词的豪雄与婉约,常常表现为“妙处难与君说”。正是因为词的这种“妙处”和“难与言说”,才引得一代又一代词人、学人去创作去言说,去泄露人性中的“天机”。“妙处与君说”,正是周笃文先生词评的妙处,当然亦是“婉约词”、“豪放词”典评的特色。词是最性灵的文字,非真性情人写不出。那么评词呢?当然也要真性情中人来评,才能入得其内,深得其妙。周先生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词家,且是一位性情中人,童拙痴顽,机锋时露,既明朗清澈,又深邃逸远。我一直在想,周笃文先生的心里仿佛奔腾着一条中国词史上的河流。词的朵朵浪花,变化万端,激活了周先生的生命形态。词融进了他的血肉,他的生命因词放射出习习辉光。周先生在词王国里自由驰骋。他触摸不同时代词人词作的体温,呼吸不同时代词人词作的生命气息。正是因为周先生对各朝各代词人词作的熟稔,使他在“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典评中,下笔便有神助。文字御风而行,一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既飞扬跋扈,又静影沉璧。读经典词作,是一种享受,读周先生的典评同样是一种享受,字字珠玑,流光溢彩。完全是一篇篇精短的美文,稍加整理差不多就是一篇自度曲了。
周先生这样的人不识是可惜的。周先生这样的书不读是可惜的。
目录
生香活色,旖旎关情 
李白
 菩萨蛮
张志和
 渔歌子
皇甫松
 采莲子两首
白居易
 忆江南两首
温庭筠
 菩萨蛮两首
 更漏子
无名氏
 鱼游春水
韦庄
 浣溪沙
 菩萨蛮两首
牛希济
 生查子
孙光宪
 八拍蛮
冯延巳
 鹊踏枝
 鹊踏枝
 谒金门

 摊破浣溪沙
李煜
 破阵子
 虞美人
 浪淘沙
 乌夜啼
钱惟演
 木兰花
林逋
 点绛唇
柳永
 雨霖铃
 定风波
 八声甘州
 鹤冲天
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御街行秋日怀旧
张先
 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一丛花令
 天仙子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滕宗谅
 临江仙
晏殊
 浣溪沙
 鹊踏枝
宋祁
 玉楼春春景
欧阳修
 生查子
 踏莎行
王安石
 千秋岁引秋景

 水龙吟柳花
王安国
 清平乐春晚
晏几道
 临江仙
 鹧鸪天
 阮郎归
 木兰花
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庆清朝慢踏青
苏轼
 蝶恋花春景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王诜
 忆故人

 眼儿媚
黄庭坚
 清平乐
 诉衷情
朱服
 渔家傲
秦观
 望海潮
 满庭芳
 鹊桥仙
 踏莎行郴州旅舍
贺铸
 踏莎行芳心苦
 青玉案横塘路
 浣溪沙
仲殊
 诉衷情宝月山作
 南歌子忆旧
 诉衷情寒食
晁补之
 盐角儿亳社观梅
 临江仙信州作
张耒
 风流子
毛滂
 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临江仙都城元夕
周邦彦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苏幕遮
 少年游
 兰陵王柳
 夜飞鹊别情

 虞美人令
谢逸
 江神子
 如梦令
阮阅
 眼儿媚
谢蔼
 鹊桥仙
葛胜仲
 渔家傲
徐俯
 卜算子
叶梦得
 贺新郎
汪藻
 点绛唇
曹组
 品令
万俟咏
 昭君怨
陈克
 菩萨蛮
朱敦儒
 朝中措
 卜算子
吴激
 人月圆宴张侍御家有感
赵佶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李清照
 一剪梅
 如梦令
 醉花阴
 声声慢
 永遇乐
吕本中
 采桑子
向子趣
 鹧鸪天有怀京师上元
陈与义
 临江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孙道绚
 清平乐雪
蔡松年
 尉迟杯
 鹧鸪天赏荷
……
……
序言 词的兴起,与音乐的流行和城市民众休闲需要密切相关。唐代以后,特别是到了宋代,都市经济大为发展,歌坊瓦肆等娱乐场所普遍出现。赏曲听歌、娱宾遣兴已渐次成为都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方式。于是为美听的乐曲配以歌词便成了应时之需。首先是一些低层文人与乐工歌女合作,因腔度曲,填以文词。这些曲文参差其句,错综其词,通俗易懂,既能反映生活,又有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于是大为流行起来。以后一些中上层的文人也逐渐加入,内容亦渐趋雅化,遂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曲子词,很快就传遍南北,风行天下。据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足见其流传之广了。
在宋代,词是当时的流行歌曲。除了音乐的魅力之外,还同它雅俗共赏、长于抒情的特点有关。刘永济在《词论》中说:“文家遣词,雅言则违俗,俗言则伤雅。用之廊庙者,不谐于里巷;习于民众者,不重于士夫。求其通上下之用,兼雅俗之宜,无施而不可者,厥惟填词。故能高者比隆于‘风雅’,下者毗美于歌谣。经史之词,民俗之谚,万里之音,古今之语,一入名手,俱皆妙谛。牢笼之广,包举之大,有文字以来殆无与比者焉。”词的包容与弹性,的确是其他文学难及的。
从内容与审美心理上看,与诗相比,词更偏于主情——特别是爱情以及乡情、友情等。宋人在词中着重描写浅斟低唱、儿女柔情等抒发性灵的文字。而把一些议论、言理的内容放到诗里去表现。所谓“诗庄词媚”、“词别是一家”就是对此而言的。因此“婉约”一派,差不多成了“与生俱来”的词的属性。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提出的“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这正是婉约派的主张。在他们看来,词的风格应当不同于诗的严整、典博与宏肆。它是以精丽、隽永、摧刚为柔的蕴藉风格为其本色特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仍是这样一种观点。
婉约词的正式提出,始于明朝张,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 “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约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论一出,广为传播,历五百年而至今未废。如《四库总目?东坡词题要》云:“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一派,横放杰出,大声,截断众流,别开生面。扩展了词境,丰富了词艺,其功甚伟,影响之巨,当然值得肯定。但就作者的队伍与作品的数量以及技巧的丰富多样性而言,似只可视之为词林之异军新派,至于词之主干,从历史状况看,仍非婉约派莫属。
何为婉约?婉,即微婉柔丽之意。约,即精练清简之意。用“婉约”衡文,大致源于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张惠言评温庭筠词“深美闳约”,此四字可视为婉约词文艺学上的定诂。
婉约词派由于偏重情爱内容,讲求形式的精致。包括所谓滴粉搓酥、浅斟低唱等,因此颇遭道学先生的非议。斥之为狭邪艳科、淫糜小道等。刘克庄《黄孝迈长短句序》称:“为洛学者崇性理而抑艺文,词尤艺文之下者……秦郎‘和天也瘦’之句,脱胎李贺语尔。而伊川(程颐)有亵渎上穹之诮……秀上人罪鲁直劝淫;冯当世愿小晏损才补德。故雅人修士,相戒不为。”这些枸曲腐儒之肤见,实不值一驳。情爱嬉游、美人醇酒,根自人之本能天性,古贤圣哲不禁。孔子不删郑卫之诗,屈原曼哦“目成”之句。连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楚霸王,其《垓下歌》中,尚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叹。文韬武略、雄盖千秋的毛泽东也坦言“自己的兴趣是不废婉约,偏于豪放”(《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他那首作于1923年的名篇《贺新郎?别友》更是满怀凄楚、若不胜情。其上片结句“人有病,天知否?”与秦少游的“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如出一辙。从现在见到的该词三个手迹本看,毛泽东直到晚年还在不断修改它,时间的跨度近五十年。可见这首婉约体的词作在他心头的情感分量。这说明无论是英雄、领袖、哲人、才子以及平常百姓都有类似的秉性,大可不必回避,更不应戕害它。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本我”,总是处于无意识领域。它所具的“力比多”——即性欲内驱力——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也即是文学创作的动因。婉约词派之大受欢迎,似乎也包含有这样的心理因素在内。
重视艺术形式的完美,可说是婉约词人的共同特性。他们在语言的创造、音韵的推敲、技法的讲究、形式的安排、情致的把握等方面无不殚精竭虑、穷极工巧。词的艺术表现力总体上说是优于诗歌的。比如从词调的结构与组成上,它有起调、过拍、换头、领字等,句式参差,体现了多样统一的错综美。比近体诗的刻板整齐,显得活泼多变,有一种摇曳生姿之美。词的语言自然而近情,不尚典故,易于接受。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真是称心而发,到口即消的至情文字。另一位语言大师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一起连用十四个叠字。全词九十余字中,舌齿两声多达五十七字。以啮齿叮咛之声写悲郁惝之情,可谓古今无二的创格奇篇。周邦彦咏荷花“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史达祖咏燕子“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羽分开红影”(《双双燕》),皆可谓尽态极妍、妙到毫巅之作。黄孝迈《赋梨花》:“一春花下,幽恨重重,又愁晴,又愁雨,又愁风。”把一段惜花的慧心写
得如此缠绵、清丽,令人为之凄断。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波三峭,用意象叠加的技法喻愁之多,兴中有比,
颖妙之极。另有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冷,一抹荒烟。”“东风”、“到”、“更”、词气三转,越折越深,托物比象以寄亡国之悲,字字沉咽,不辨是血泪还是墨痕。近人况周颐《定风波》结句云“为有相思能驻景,消领,逢春惆怅似当年。”“相思能驻景”写出情人心中时间之凝固性,甚至悟出了时间的相对性,可谓自古情词罕到之境。然此词用涩笔,需细思深索始能得之。技法近于梦窗、碧山,读时不可轻易放过。
词,特别是婉约词派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它是传统韵文学中的无尽宝藏。宋翔凤在《香草词》序中提到:“凡情与事委折抑塞,于五、七字诗不能尽见者,词能长短以陈之,抑扬以究之……期敛散越之意,约以婉转之言。出之靡尽而留其有余。庶几掉臂忧患之中,游鞅尘埃之外。”指出词不仅有优于诗的表现力,还能怡悦心志,涵养天和。可见优游词林确实能使人增智而怡情,不妨终生与之为伴。
是编收录自唐以来迄于现代的婉约词作三百首,计二百一十一家。可说是从数万首词中精心挑选的绝妙好词,从古至今,千年一脉。婉约词派之发展脉络,可说略具于此。该书由我负责主编,规划选目,唐至宋金由我撰写。元代以后由徐晋如执笔,最后经我增删改定,交付发行。为便于阅读,每首词都作了简要的评注赏析,以为读者词艺探幽之一助。限于水平,讹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文摘 生香活色,旖旎关情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成纪(今天水)。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长于绵州(四川绵阳)。少有捷才,二十五岁出蜀远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安史乱中,因入永王幕,为当局所嫉,流放夜郎。赦还,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极富浪漫精神。有《李太白集》。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①,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②,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③。
〔注释〕
①漠漠:弥漫。
②暝色:暮色。
③长亭句:古时在驿道上修建的歇憩之所。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这是一首刻画旅愁的名作。据宋僧文莹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今常德)沧水驿楼……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湘山野录》)据此可大致推定这首词当作于南流夜郎途经常德之际,即乾元(759)之深秋。爱国获罪,暮年远谪,悲苦可知。其夫人宗氏为了营救他,多方奔走并远送至乌江惨别。这些都为此词染上了浓重的凄苦色调。漠漠的烟林、伤心的碧山与急促归巢的飞鸟,勾起了他对归程、对家人深情无限的思念。百炼钢为绕指柔,如此深婉的作品在李白的创作中是少见的。刘熙载《艺概》云:“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这种风格学上的判断,可谓特具只眼。
插图: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