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

发布时间: 2010-04-02 05:18:06 作者:

 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224079103/9787224079104
条形码:9787224079104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根本问题,讨论佛教的生死观,既是对古代佛教的人生观做一个历史性的总结,也是为发展当前的终极关怀提供更多的思想参考。《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以现代死亡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佛教的死亡观,通过梳理佛教丰富的死亡理论和实践体系,力图揭示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建立、发展和影响脉络,并试着在有限的范围内完成其现代价值的转换。
编辑推荐 佛教经典在西方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双重推崇,是人类破解死亡的指导手册,同《埃及亡灵书》一起被奉为“死亡学宝典”。《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从中国传统看待死亡、处理死亡事件入手,再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佛教死亡观的各个主要层面及其对华夏死亡文化的影响,前者典型如:死亡时刻发生了什么?存在死后世界吗?后者典型如:为什么家中丧亲对逝者有“做七”的习俗?等等。通读《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将会了解古往今来、东方与西方对死亡的探寻和认知,不乏有趣的知识和睿智的启迪,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目录

导读
前言
发现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之视角
一 中国传统死亡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死亡观的初成
(二)儒家死亡观
(三)道家死亡观

二 佛教死亡观之视角
(一)佛教死亡观之视角
(二)孔、老、释之临终表现

三 佛教与传统死亡观的承接
(一)传统死亡观的理论空白
(二)佛教死亡观与传统死亡观的接轨
解析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基石
一 死因探源—__佛教的生命观
二 死亡困惑——轮回主体
三 死亡解密——死亡的过程
(一)濒死期的身心状况——生有之末
(二)死亡判定——死有
(三)死后阶段——中有

四 死后去向——来生
超越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之宗旨
一 佛教对死亡的分类
二 死亡的提升——人天乘的追求
(一)人天乘在中国的盛行
(二)实现人天道的途径
三 死亡的升华——净土的向往
(一)印度佛教之净土
(二)净土在中国的流传
(三)净土修行的临终照顾
四 生命的终极——涅的圆满
(一)终极超越——涅
(二)通往涅的实践
佛教死亡观对中国丧葬风俗的影响
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丧祭仪式的变革
(一)斋会——佛教介入传统丧仪的初期形式
(二)法会——佛教变革传统丧仪的成熟形式
(三)传统祭祀仪式的佛教化延伸
二 佛教对中国传统葬式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葬式
(二)佛教葬式之流传
(三>佛教葬式与传统葬式的结合
三 墓葬中的佛教因素
(一)墓上建筑的佛教因素
(二)墓内因素的佛教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中文书目
二 外文书目

附录
后记
再版后记
……
序言 有生必有死,这是人类的最一般规律。生不可选择,死却可以选择。古人有云,要死得其所。人之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悲惨壮烈的牺牲固然让人恸容,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过去人们看重现世的生活,对行将离去的人,特别是一些有痛苦和疾病的人怎样走好的问题,似乎没有很周密的考虑。其实生死是一体的,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怎样去面对死亡也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于是死亡这个特殊的议题成为题中之义,引起人们的关注。
现代临终关怀的最重要特点是,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即从人性的角度来帮助那些行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得到最后的关爱,让死者安详地离去,让生者得到安慰。虽然这种做法和临终关怀的口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是它的思想在古代就已有之,作为世界古老的宗教文化遗产之一的佛教文化,富含关于生命末期的内容,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传统资源之一。
佛教是重视人的宗教。释迦牟尼佛的创教理论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种姓分立的观念下建立的。佛陀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不是由于人的出身,而是由于人的行为,即由“业”所决定的,所以出身卑贱的人一样能成为贤人。《长阿含经小缘经》说:“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凡是出家皈依佛教的人,都是“沙门释种”,在僧伽组织里只有出家戒腊的长短,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
文摘 发现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之视角
一发现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之视角
佛教自公元1世纪前后,由填补所缺和顺应本有两条渠道输入中土,中国社会为佛教死亡观的传播提供了适合的土壤。从东汉政权瓦解至唐中晚期禅宗兴盛的四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充斥战祸、饥荒、瘟疫以及各种动乱,中华文明面临全面无法解狭的问题,形成生命如朝露、身家无保障的社会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既有的死亡学说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和保证,佛教对死亡的省思就为战乱中的思想提供一种依托,其丰富的死亡学说集个体关怀和终极关怀为一体,开启了中国死亡理论与实践的新篇章。
本章之所以名为“发现死亡”,旨在说明:(1)佛教深入到死亡本身来探究死亡现象,将死亡问题还原到死亡的基础层面;(2)佛教丰富的死亡理论和全新的死亡思维给中国人提供了正视死亡的崭新视角,国人开始重新认识死亡,思考死亡。
一中国传统死亡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死亡观的初成
自人类理性思维形成,死亡原因和死后生命等问题便困扰着人类。华夏民族的祖先同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始祖一样,经历了一个发现死亡与认识死亡的渐进过程。原始社会,中国人对死亡的思考主要是死后世界。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形成“死而不亡”的概念,至氏族公社时期由英雄崇拜心理发展成为“祖先崇拜”,这一观念是仰韶、龙山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最早产生的有关死亡的基本观念在文化中得到保留,后世死亡观无论复杂简单都有中国死亡观初成时的基本要素。
从有遗迹可考的最早资料来看,距今约18000年中华民族的祖先——山顶洞人已经形成“死而不亡”的观念和相应的葬礼。山顶洞人在死者身旁撒有赤铁矿粉粒,随葬品除燧石、石器等生活用具外,还有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红色,通常象征着血和火,以红色赤铁矿粉粒撒在尸体旁,可以肯定的是,这当表示某种祝愿,比如一种模糊的永生观念,或希望死者再生,或给死者在未知世界提供火种以供驱寒照明和吓退猛兽等等。至于随葬用具,显然是供死者使用的,表明先民认为有死后世界存在。仰韶文化时代依旧承袭“灵魂不死”的观念,陕西华县元君庙发现的童尸盛放在特制陶瓮内,口上盖着陶盆钵,瓮底部钻有小孔,考古学家认为是供死者灵魂出入之用。这种风俗至今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还有遗留。
认定亡者灵魂不死,很容易让生者联想到家族和部族的祖先灵魂能够保佑后代,祖先崇拜和祭祖习俗遂在原始人中流行。最初主要是祭祀崇拜部落、氏族的领袖、英雄人物
……
后记 去年10月,本书出版不到一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梁彩虹编辑联系到我,商量再版事宜,初版时的忐忑之心始得安妥。当年时间所限,未能按最初设想完成,书中尚存诸多未尽人意之处,书虽摆上书架,我竟一度不能正视。此次,借再版机会,初版时的纰漏将得以些许纠正,局部亦有所添加和完善,内心有了少许慰藉。
初版之际,我的父亲突发脑溢血,种种原因救治延误,最终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亲历了一个完整的死亡过程。父亲,一个鲜活的生命,一天之内就失去了和世界的所有联系。凌晨推出手术室的父亲,让人触目惊心,满脸血迹,深度昏迷,浑身插满各种管子,我们全家开始了度日如年的等待和祈盼。
每天我们姊妹守候在ICU门口,借着有病人推出做检查的机会,远远看一眼父亲,喊一声:“爸爸,我们在等你喔”,“老爸,我回来了,你还没给我笑呢”,“爸,我吃饭去了,一会就回来”……我们再次见到父亲时,已是在ICU待了五天之后。这中间有我一生不能忘怀亦无法释怀的一幕:术后第三天,主治医生和我商量气管切开术,中途有电话找他,我随其后跟人ICU病房。远远地,我看到父亲的右手微微抬起,恍惚回到求学时每次送我走时,父亲会一直对着离去的车挥手,直到我看不见。我惊喜地对医生叫道:“看,我父亲醒了!”医生头也不回地答道:“那是病人的无意识反应!”我自觉地止步。可是,等到出了ICU我们自己照顾父亲时,才深深体会到,父亲那一时刻的抬手决不是简单的“无意识反应”!父亲当时全身唯剩下右手有一点点自主能力,抬起手,那是父亲感知到我的接近,是他在ICU冰冷隔绝数天后对家庭温馨的渴望!是他用尽所有力气在召唤我!可是,无知的理性让我错过了父亲最需要亲情的时刻!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