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页码:53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60079237/9787560079233
条形码:97875600792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与世界:16~19世纪
内容简介 自晚明以来,中国已经开始与西来的西方文明接触,中国自己的历史已经不能在原有的轨道上发展,夷夏之分的观念开始动摇。外部世界与中国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文化间的对话已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不同文化问的对话,尤其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并非易事,从双方来说,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目录
总序
引言学术史回顾
一、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学术界近百年来的研究概况
二、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家世背景以及青少年时代
一、“道”、“学”兼重的传教士世家.
二、青少年时代:基督教信仰与世俗科学的双重影响
第二章 初适中国:丁韪良在宁波(1850-1860)——基督化中国之路的初步探索
一、“天道”的传播者
二、《天道溯原》:基督教内容与中国主流文化之适应和整合
三、丁韪良与太平天国运动
四、丁韪良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武力与传教
第三章 嬗变与转型:世俗化传教方法的形成
一、北京传教——世俗化传教方法的初步形成
二、“为了获得比街头教堂更大的影响”:翻译《万国公法》与任职同文馆
第四章 “由格物而推及造物”——作为同文馆总教习的丁韪良
一、作为同文馆总教习的丁韪良(1869-一1895)
二、同文馆时期丁韪良的“实学”译介:“由格物而推及造物
三、“稍用西术于科场”;欧美之行(1880—1882)与《西学考略》
四、清政府的国际法以及外交顾问
五、丁韪良主持同文馆之评价
第五章 “由格物而推及造物”——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1872—1875)
一、同文馆时期丁韪良在北京外人社团组织中的活动
二、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第六章 世俗与属灵之间——维新运动中的丁韪良
一、返美赋闲(1894年5月一1896年底)
二、“世俗”与“属灵”之间:从“由格物而推及造物”到“格物以造物为宗论
三、“新学”、“天道”并举以“救时”;丁韪良与《尚贤堂(新学)月报》
四、《性学举隅》:”新学”与“天道”的完美结合
第七章 从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到湖北仕学院讲友
一、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丁韪良人生之巅峰
二、丁韪良在义和团运动中
三、湖北仕学院的“讲友”:丁韪良在湖北
第八章 接触与反应:丁韪良与中国各阶层的交往及其影响
一、丁韪良与中国人的交往
二、交往者之反应
三、“实学”(“新学”)与”天道”之接受略论
第九章 文化适应与文化综摄:丁韪良对中国文化的介绍、研究以及解释
一、丁韪良的汉学研究活动:从美国东方学会会员到北京东方学会会长
二、通往基督教文学的桥梁:丁韪良对中国语
言、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三、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
四、文化适应与综摄:基督教与中国固有的宗教与民间文化
五、重建与解释:丁韪良的中国历史研究
六、基督教文明与中国文明之争:《现实与浪漫中的中国人——评<一位中国官员的来信>》
第十章 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在中国最后的岁月
一、向属灵的回归:”开民智,振民俗,其步天测地格物诸学,实不如信归真主
二、暮年之活动:著述、传道
三、丁韪良之葬礼
结语
附录一丁韪良著述目录
附录二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自晚明以来,中国已经开始与西来的西方文明接触,中国自己的历史已经不能在原有的轨道上发展,夷夏之分的观念开始动摇。外部世界与中国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文化间的对话已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不同文化问的对话,尤其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并非易事,从双方来说,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历史的回顾
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对话并非今天才有,这两大文化之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和相互对话的历史,研究这一历史会使我们受到启示,从中西对话中汲取经验教训和智慧。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识时期(635-1498)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东罗马帝国的聂斯脱利派主教阿罗本来到长安并开始在中国发展基督教,名日“景教”。在唐朝宽松的环境下,一时景教“法流十道,……寺满百城”。这是西方宗教第一次进入中国。
公元1206年中国北方的蒙古帝国建立后,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从地中海到中国东海都成为草原帝国的版图,从而大大沟通了中国与西欧诸国的联系。
文摘 二、同文馆时期丁韪良的“实学”译介:“由格物而推及造物”
1.“实学”译介举要
同文馆时期,丁韪良虽有时将他介绍的西方知识称为“西学”,但更多的时候喜欢用“实学”这个词来指代他所译介的西学,而与他后期多将西学称为“新学”相对照。这一时期,他称西学为“实学”,无疑是在迎合当时中国开明士大夫的口味。明末清初中国学术界在耶稣会士输入西学的影响下产生了一股讲求实行、实证、实效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当时学术界出现了一批像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那样讲求实际的科学家以及以实用为归宿的著作如《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等。实学思潮重证据、讲逻辑,在实学思潮的产生过程中,西学影响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实学思潮在明末清初推动了中国学术的进步,体现在人文领域就是推动了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与考订,著名的大师有阎若璩、戴震;在自然科学领域则是推动了天文数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诸如王锡阐、梅文鼎等大师。到了晚清,对西学的接受者一开始亦延续了清末明初的这种实学思潮,并将新教传教士介绍的西学称为实学,直到维新运动时期才赋予西学一个更加肯定性的名称“新学”。丁韪良前一个阶段喜用“实学”,而第二个阶段则喜用“新学”,即是对当时中国这种思潮的反应的再反应。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自选题至今,历时六载,其间的艰辛,难以言表。幸运的是,在研究、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师长、朋友提供的无私帮助。每念及此,心中暧意顿生。
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国刚教授。我与导师相识很早,从在南开大学读本科时起就沐浴在导师的教泽中。我的博士论文从选题到搜集材料再到写作,自始至终得到了导师的精心指导。导师于我的学业耗费心血颇多,甚至为解决资料的难题给我提供了出国研究的机会。我自知才疏学浅,从不奢望有朝一日成为导师那样的大学问家,只希望在一个小的题目上能够作出一点点超越前人的贡献,以不辜负导师的厚望。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责任全部在我。
我特别要感谢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系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教授,罗教授为我在柏林的停留以及研究提供了方便。在资料搜集方面,在美国就学的师友于京春博士为我查找、复印了部分英文资料,殊为难得。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天津师范大学田涛博士慷慨赠我他的博士论文以及专著,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此外南开大学图书馆的董蓓女士,、天津图书馆的刘桂芳女士、张岩女士,为我阅读馆藏提供了方便,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外文系的王宁教授,历史系的蔡乐苏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王立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兴涛教授,南开大学中文系的王立新教授、历史系的王先明教授,他们或参与了我的论文的评阅,或出席了论文答辩,指出了论文的诸多不足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为本论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