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页码:6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33026561
条形码:97875330265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是一部从艺术的视角创作的学术性、可读性兼顾,图文并茂且独具特色的亚洲艺术史专著。《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以古代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线索,讨论上古时期西亚、中亚和亚欧草原各民族艺术发展的关联性,并从中揭示上古亚细亚文化的历史价值。藉此展现古代中亚、西亚及亚欧草原伟大文明的整体性和多元化,带我们去领略古代文明多样化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我们追溯古代亚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实际就是一次青金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精神之旅。青金石和丝绸本身就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而实际上,古代文明和艺术令人感动和令人神往的事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艺术史不具有诗性的光辉,人们就不会投入巨大的热情。让我们一起追随先人的足迹,去探索各民族的精神世界,去领略亚细亚艺术——这部壮丽史诗每一篇章的深远意境吧。
谨以《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奉献给那些敬畏大自然、热爱和平和传统文化并怀有爱心的朋友们。
作者简介 沈爱凤,别名爱平,笔名艾平。苏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63年2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83年至1988年就学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1983年至1991年,潜心研究西方文明及其艺术史,并从事绘画创作。 1989年,以笔名艾平为陈醉《世界人体艺术大辞典》编写辞条。1995年开始关注西亚、中亚和亚欧草原文明。1997年至今,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史研究及美术史教学工作,多年来在《艺苑》(后改为《美术&设计》)、《装饰》、《美术》、《丝绸》、《丝绸之路》、《艺术界》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2002年由教育部派遣,以访问学者身份出访俄罗斯。2004年毕业于俄罗斯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艺术造型系,获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西亚、中亚和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项目的专题研究及本书的撰写工作。
编辑推荐 实际上我们在《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中所要进行的精神旅行稍稍超出了《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所圈定的范围,但我以“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作为书名,是为了选择两个富有诗意和代表性的事物,作为各民族文化交往史上两个时间端点和空间范围的象征。青金石之路象征了丝绸之路产生以前各文明之间的交往,丝绸之路的象征意义更是无须我来解释。如果我们选择一个很确切的学术标题,则会显得过于庄严和冷峻,容易使读者朋友们感觉疏远。
目录
关于本书书名的话(代自序)
引言
第一部 文明和语言民族
第一章 亚欧古代世界是一个整体
第一节 古代文明的整体性
第二节 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第三节 西方和东方
第二章 西方探险家对古老文明的发现
第一节 美索不达米亚、东地中海和波斯考古
第二节 印度、中央亚细亚和亚欧大草原考古
第三节 西方探险家在我国西部的活动
第三章 亚欧古代世界的语言系统
第一节 语言的基本分类
第二节 与楔形文字有关的西亚语种
第三节 古代中东地区的字母文字
第四节 印度和亚洲内陆的语种
第五节 爱琴海线形文字
第四章 闪含语系和印欧语系上古民族
第一节 两河流域最早的民族
第二节 闪含语系民族主系
第三节 西支闪含语系民族主系
第四节 小亚细亚土著和西支雅利安各主要民族
第五节 印度河文明、伊朗和印度的雅利安人
第六节 米诺斯人和古希腊人
第五章 亚欧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
第一节 黑海斯基泰和斯基泰-塞种
第二节 南西伯利亚-阿尔泰-中亚草原民族
第三节 大月氏和吐火罗问题
第四节 前匈奴-匈奴
第六章 亚历山大远征之后的亚洲
第一节 亚历山大的远征
第二节 马其顿-希腊人的东方国家
第三节 安息、萨珊波斯、贵霜和噘哒
第四节 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古代民族
第五节 小西域诸国和匈奴衰落后的漠北
小结
第二部 古代神祗和宗教
第七章 诸神大战和世界的创造
第一节 巴比伦史诗《恩努马艾利希》
第二节 中东和小亚细亚的《天界统御》
第三节 从《神谱》看古希腊创世神话
第四节 希伯来创世神话和伊甸园
第五节 神话是历史真实的诗性写照
第八章 星神崇拜和诸神
第一节 苏美尔-巴比伦的农历星神
第二节 两河星神和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诸神
第三节 宙斯、耶和华和东方诸神
第四节 早期神话里的巨人神
第九章 洪水灭世和永生的人
第一节 犹太人和希腊人的洪水故事
第二节 《吉尔伽美什》中的大洪水
第三节 两河泥板文献中的其他洪水传说
第十章 印度人和波斯人的信仰
第一节 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第二节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第三节 波斯人的祆教信仰
第四节 摩尼教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第十一章 西域各民族的精神世界和风俗
第一节 史诗和习俗中的英雄崇拜
第二节 有关生死的观念和丧葬风俗
第三节 亚洲各民族的大女神崇拜
第四节 希腊化时代的信仰危机
第五节 古代文化中的若干糟粕
小结
第三部 各民族的古代艺术
第十二章 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库拉塔
第一节 《旧约》中的“巴别塔”
第二节 苏美尔人的塔庙
第三节 亚述人的城堡及其正门神兽圆雕
第四节 巴比伦城的塔庙
第五节 谁建造了空中花园
第十三章 中东和小亚细亚的古老建筑
第一节 远古西亚先民的早期建筑
第二节 胡里特-米坦尼-赫梯建筑及其狮子门
第三节 乌拉尔图和阿拉米亚的建筑传统
第十四章 苏美尔-闪米特和赫梯的艺术
第一节 斧、灵鹫(鹰)、狮、公牛和英雄索拜
第二节 西亚早期母神的种种造型和意义
第三节 新月地区和小亚细亚等地的艺术
第四节 西亚若干古老纹样
第五节 青金石之路
《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下)》目录:
第十五章 西亚文明对爱琴海一希腊艺术的影响321
第一节 米诺斯王的克诺索斯迷宫322
第二节 迈锡尼和特洛伊325
第三节 希腊卫城建筑形制的起源331
第四节 阿耳忒弥斯神殿和毛索留斯陵墓334
第五节 爱琴海一希腊美术中的西亚遗风338
第六节 关于希腊艺术历史地位的个人意见343
第十六章 米底亚一古波斯和萨珊的艺术350
第一节 前伊朗文化和米底亚艺术350
第二节 波斯波利斯王宫358
第三节 萨珊波斯的建筑362
第四节 波斯人的艺术366
第十七章 亚欧草原游牧民族的艺术377
第一节 亚欧大草原的史前文化378
第二节 “斯基泰三要素”381
第三节 “野兽风格纹样”389
第四节 古老的草原圣兽——双马神398
第五节 鹰头狮身的怪兽——草原格里芬404
第六节 草原石人、鹿石和青铜钹411
第十八章 亚洲的希腊化艺术425
第一节 希腊化时代或泛希腊主义425
第二节 希腊一巴克特利亚的城市艺术432
第三节 安息(帕提亚)的城市艺术440
第四节 希腊化艺术在中亚的广泛影响444
第五节 混合主义是希腊化时代的本质449
第十九章 从印度河文明到大贵霜佛教艺术456
第一节 印度河哈拉帕文明的艺术造型456
第二节 吠陀一婆罗门诸神造型小议459
第三节 佛教美术的起源461
第四节 犍陀罗佛教艺术466
第五节 印度若干佛教艺术样式477
第六节 晚期犍陀罗艺术及其泥塑传统483
第七节 巴米扬千佛洞490
第二十章 中央亚细亚的古代艺术495
第一节 对“阿姆河艺术”界定问题的质疑496
第二节 花剌子模古代宫廷艺术498
第三节 粟特地区片治肯特遗址的壁画505
第四节 泽拉夫尚河流域及周边的遗址514
第五节 兴都库什山脉以北的佛教遗迹523
第二十一章 新疆古代绿洲国家若干遗址536
第一节 神秘的楼兰王国536
第二节 于阗绿洲的古代遗址545
第三节 古龟兹国的壁画艺术558
第四节 吐鲁番地区的文化遗址584
第二十二章 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596
第一节 关于丝绸之路596
第二节 巴泽雷克和诺音一乌拉的丝织品600
第三节 丝绸质料对于古代造型艺术的视觉价值606
第四节 西域纹样对中国的影响613
小结622
结语624
附1 主要参考文献和相关外文网站631
附2 主要河流、湖泊与海域古今名称对照表649
附5 古代人物译名对照659
附4 近现代人名译名对照670
附5 外国博物馆译名对照681
后记 684
……
序言 这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部专著,耗时八年。
本书奉献给那些敬畏大自然、热爱和平和传统文化、怀有爱心的朋友们。
虽然,实际上我们在本书中所要进行的精神旅行稍稍超出了本书所圈定的范围,但我以“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作为书名,是为了选择两个富有诗意和代表性的事物,作为各民族文化交往史上两个时间端点和空间范围的象征。青金石之路象征了丝绸之路产生以前各文明之间的交往,丝绸之路的象征意义更是无须我来解释。如果我们选择一个很确切的学术标题,则会显得过于庄严和冷峻,容易使读者朋友们感觉疏远。
早在丝绸之路产生以前很久,大西域各民族之间就有了广泛的交往。数千年之前,在苏美尔文明时代,就有一条漫长的青金石贸易之路,连贯着从帕米尔高原到东地中海之间的广大区域。当时,苏美尔人的黄金匕首、金碗和雕刻上,镶嵌着产自北阿富汗的青金石(也称天青石)。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青金石是重要的艺术资源,作为宝石和古代壁画蓝色颜料的原材料被广泛使用。现在“丝绸之路”的美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说法,使人们忘记了“青金石之路”。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从东方的太平洋沿岸,经过中亚的茫茫沙漠、戈壁、草原和巍峨的雪山,到遥远的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各个文明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了。大西域各民族都惊叹这种闪现着微妙光泽、富于弹性且具有美妙褶皱的神奇织料,伴随着丝绸贸易,各国之间的文化、宗教和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
不只是青金石和丝绸,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物品,各种大型石料、黄金制品、黑曜石、孔雀石、玉石、玉髓、绿松石、珍珠、青铜器、玻璃、象牙、水晶、玛瑙、陶器,各种矿藏、木材、地毯、毛毡制品、布匹、毛皮、马匹、兵器、家畜、鸵鸟、没药、乳香、茶叶、橄榄油、无花果以及各种瓜果、药物等等,都参与了各民族文化和经济的交往。
但是,文化交流并不仅仅限于上述物质层面的范畴,更为伟大、崇高的是古代人民的精神创造,那些伟大的宗教、神话和史诗。
文摘 插图:

第一部文明和语言民族
历史学家日知先生认为,按语言民族系统的复杂关系,在世界古代文明的三大地区中,中间部分(即北非、西亚、南亚、中亚、波斯)同欧洲部分事实上是联成一体的。由苏美尔一阿卡德而下的系统,同克里特一迈锡尼而下的希腊一拉丁一日耳曼系统互相穿插。随历史之发展,这个中间部分与欧洲构成西方古典文明系统,而与东方中国部分构成中国古典文明系统,两者成为中西并立之局面。就古代文明概括起来,古代世界应被视为一个整体①。
这个理解大致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作为整体的文明,是多元化的起源,还是单一的起源?如果强调了某一系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文明是从某一个点传播开去的。而事实上文明的发祥地是众多的,某一特殊系统可能并不是初始就有的,而是在某个机缘下获得长期发展的结果。其二,苏美尔一阿卡德系统虽然孕育了希腊一拉丁一日耳曼系统,但欧洲文明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本质上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两者是不同性质的不同的文化。其三,虽然青铜技术的起源存有争议,但不影响中国文明的独立特性,中国文明古代系统的主体结构在先秦时代即已独立形成,后来东渐的佛教和波斯文化是作为补充加入其中的,并促进了中国化的发展。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是这个中间部分与东方中国部分构成中国古典文明系统。
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非常重要,有必要加以分析。
我想是否可把古代亚欧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并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中求得一个多元共存的理解呢?或者,多元共存本来就是上古世界的文明态势。也就是说,无论是所谓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在古代的漫长时期里,它们共存于一个大范围的整体关联性之中,虽然在古代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今天的现代技术来得那么方便,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仍然是积极的。同时,也由于各地区天然因素的巨大差异,人类的生活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显然是自然多样性在人类社会中的对应反映,而不应是所谓种族优劣的差异体现。这种差异和多样化的因素和文化是历史的本真体现。
在探讨早期各民族的起源、迁徙和立国等活动时,我们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如人口数量、地域面积、所处地貌、海洋条件来衡量它们。今天被认为是生存条件恶劣的一些自然环境,如草原、沙漠、高原等,在古代却可能是一些民族的发祥地。今天被认为是优势环境的地方
……
后记 漫长的写作终于告一段落。许多地方还来不及深入思考,甚至来不及写完,就匆匆搁笔,无奈合同期限已过,只能等待今后的机会再作修订。
在此我要感谢为本书写作提供帮助的朋友们和家人,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在本书将要完成时,我以本课题的研究申请了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顺利得到批准。
在1998年9月,写作本书的意图尚未明确,当时我写了一篇关于爱琴与西亚建筑相互比较的文章,诸葛铠先生把它推荐给《装饰》杂志社,后来以《爱琴和古希腊建筑形制及装饰的起源》为题,发表在2001年第5期上。当时文章在结构、思路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激发了我写作本书的热情,是本书的起点。诸葛铠教授还把我介绍给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朋友们。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诸葛铠教授,是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长期以来,他辛勤笔耕,治学严谨,为设计艺术理论研究付出了无数心血。
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张朋川教授在有关萨珊波斯、粟特和西北诸古代文明的相关资料、图片等方面,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朋川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和教育家,多年来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和美术考古研究,他的谈话能给入以多方面的启发性,其质疑许多定论的探索精神和幽默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在近年构思并已着手写作的专著《韩熙载夜宴图考》,将思考的范围涵盖到西亚和埃及等遥远的国度,也是以大历史的视角考察古代文化的相互交流。他还不时将研究心得与我分享,使我得到很大启发。
还要感谢的是出版社的刘传喜先生,自从我们相识,多年以来他一直关注着本书的写作,每次来苏州都要和我进行交流,一直关心本书的写作进程。
我的同事李明教授最早提议和敦促我申报去俄罗斯留学,使我有机会了解国外的情况,并获得大量俄文版资料。
在苏州八一小学期间,刘苗虎先生在绘画方面,徐元春女士在语文方面,给我以启蒙。在苏州市第十二中学(原农校)读初中期间,我的语文老师顾植夫先生在文学方面给我诸多教诲,从他那里我第一次听说了斯宾诺莎(BenedictusdeSpinoza)及其关于自由的定义。